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6期 ID: 78875

[ 余映潮 文选 ]   

《说“屏”》实录

◇ 余映潮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说“屏”》,能不能描述一下你从课文里读到的屏风的模样?
  (学生思考)
  生:屏风应该是一种似隔非隔起屏障作用的用具吧。
  师:它是站着的,是不是?
  生:对。
  师:好的,就要这句话。来,看一看屏风是什么样子的。
  (课件显示屏风图片)
  师:(投影。以下用序号表示)(1)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样式,起分隔作用,能够挡风、缓;中视线,同时也比较漂亮。(2)这个艺术一点,上面有书、有画,是木屏。(3)这是课文里面说的锦屏。(4)这是石屏,庄重、典雅。(5)这个叫挂屏,它已经失去了一般屏的功能了,作为一种工艺品放在家里欣赏,你们看上面画的是“四君子”:梅,兰,竹,菊。好,那么什么是屏呢?我们要理解’屏’的含义,这个含义理解起来很有意思的,大家读起来。
  (投影:屏——大门外或大门内对着大门起遮挡作用的墙)(学生齐读)
  师:原来“屏”的古老意义就是墙,后来这个意义又发生了一点变化。请读起来:屏——屏风:放在室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学生齐读)
  师:它的意义还有变化:屏——形状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如孔雀开屏,荧光屏,屏幕。(学生齐读)
  师:孔雀开屏的“屏”就是这个意思。
  师:“屏”的含义继续发生变化,看:屏——遮挡,像屏风一样起着遮蔽作用的东西;如“屏障”。
  (学生齐读)
  师:一个“屏”字有这么丰富的含义,多有趣呀。
  师:这节课咱们怎样学习课文呢?两个字:精选。下面先做一个有趣的练习,来试一下你们的身手。(师示例)你们看这篇文章的上方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从文章里面摘出来的,放在此文的标题上面。啊,人家一看这句话就觉得好有趣呀,就想读下面的文章,这种手法叫做“引读”。现在你们的任务就是做这样一个练习,从课文里找一句话放在最前面来吸引大家的眼球,开始。
  (学生翻阅课本,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一起来交流看法,选哪个句子放在前面最有趣、最吸引人呢?
  生:可以引用唐人杜牧两句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生:文中的“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生:我觉得是“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齐声称道”。
  生:我选的是“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感觉这个“神秘”会吸引人继续读下去。
  师:对,这个“神秘”能够激发我们看文章的欲望。
  生:我选“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
  师:他选的是关于屏的作用的内容。还有其他同学呢?
  生:“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意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师:你选的也可以,就是长了一点。好,我觉得你们都挺厉害。其实找这句话要关联到全篇文章,因为这句话一定要和全篇文章有重要的联系,人家才喜欢看嘛,请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老师精选的句子)
  师:这句话你们没找出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你看把它放在文章最前面,人家也会心生向往之情。
  师:这几个都找出来了,不错。刚才的练习是从课文中那么多的句子里选出一句话,这也就是精选练习。现在继续做下面的三个练习。
  师: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
  选一组词儿读一读;
  选几个句子说一说;
  选一个美段品一品。
  咱们先选几个词儿读一读。你们看这篇文章,它的语言太美了,用词用语非常的雅致,词汇很丰富。现在拿起你的笔,自由地圈读几个词作为这节课的积累。
  (生开始活动,师巡视,片刻)
  生:我选的几个词有“销魂’“似隔非隔”“齐声称道”“艺术点缀”“因地制宜”“伧俗”“闲滋味”‘文化休憩’。
  师:你们看他选的四字词语比较多,这叫短语。
  生:我选的跟前边的同学有重复。有“似隔非隔”“齐声称道”“艺术点缀”,还有“因地制宜”。
  师:这叫英雄所见略同。来,你汇报一下(对下一学生),二样的就不说了。
  生:“微妙”“雅俗之别”,还有“徒劳”。
  生:还有“帷幕”和“缓冲”。
  师:你们选的这几个词呀,有些我觉得太通俗了。比如‘因地制宜’这个太通俗了;“伧俗”这个词又很少用。看,老师给你们选的很漂亮的词,读起来。
  微妙:深奥玄妙,很难捉摸。擅长:在某方面有专长。称道:赞许,夸奖。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韶光:美好的春光,喻指美好的青春年华。造型:塑造人或物体的形象。得体:恰当,恰如其分。休憩:休息。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看,这个“休憩”和“休息”一比,那种很雅致的色彩就出来了,它就比“休息”漂亮。你看“造型”这个词,我们常说这个学校的大门模样很好看,就不如说“造型很别致”。再比如我们可以说有的同学“擅长”做什么。所以说,书面语用在口语的表达上就能显示这个人的文化修养较高。再读。(学生齐读)
  师:“得体”这个词应该会用,比如我们青年学生跟家长、老师说话要得体,就是要恰如其分。比较生一点的词是“韶光”,我们常用“韶华”这个词,就是指青春年华,很雅致的词。学习课文要善于精选对自己有用的词语,对生活和写作都有用的词。
  师:这是一个简单练习,下个练习稍微难一点:选几个句子说一说。
  请注意:从课文中的五段话中各精选一句话(第五段可以不选),这四句话连起来看就是全文的缩影,也就是说全文的信息都被你提取出来了。好,开始选句。(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现在用文章中的句子来概述文章的要点。我先介绍一下概述文章要点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是引用原文的句子来概括或者把原文进行一点点改动。我们现在试着引用课文的话来概括。
  生:我选的是每段的第一句话,第一段是“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第二段是“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第三段是”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第四段是“屏也有大小之分”。 [##]
  生:第一段我选的是“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第二段是“屏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第三段我和他选的一样;第四段是“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
  师:你选择得比较准确的是第二段,第三段你们两位同学选得都有问题。你们看第三段的前面都是一些描述性的话,它能够概述全段内容吗?其他同学的看法呢?
  生:我觉得第三段应该选“按屏的建造材料及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师:好,概括一下写的是什么?
  生:屏的分类吧。
  师:分类,把分类再说准确一些,对,是种类。
  生:我第一段和他们选得不一样,我选的是“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师:作者这段话的主要用意就是表现这屏太美了,这是一种文化积淀的美。
  生:我觉得第一段中应选的是“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在一个‘巧’字上”。
  师:“关键在一个巧字上”,总说屏的特点,也很好。还有什么?
  生:我选的第四段和他们不一样,我选的是“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师:你为什么要批驳原来那个观点呢?
  生: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错误,我就觉得我对。
  (生笑)
  师:行,还有吗?没有了?那我说我的观点。你们很了不起呀,已经能够从课文中提取重要的信息了,只要把它们组合起来,就能把全篇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了。
  (师投影展示并解释)
  师:“屏是一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这是总体说明屏。说明一下,那位同学说的“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在一个巧字上”这句话也可以。这是对文章第一段的概括,简而言之,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屏。然后说的是“屏的作用——分隔、点缀、挡风’。作用之后是“屏的种类,可以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然后是屏的设置,也就是说应该怎样安放才是最得体最漂亮的,要讲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在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第五段说的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现在我们把前四段的内容总体看一下:什么是屏,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的使用。每一段话都说明一个方面的内容,以此来构成全文,这种说明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好,我们已经提取了全文的基本信息。下面是一个更难的练习,选一个美段品一品。现在把我们的视点放在第一段上面,大家读一读,看能够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什么。
  (生朗读课文时语气很平淡)
  师:停,刚才的朗读有问题,你们听老师读一遍。
  (师声情并茂地进行范读)
  师:注意,读这样的段落一定要有一些情感在里面,下面请各自体味,各自通过大声朗读来体味这段文字中的情感,开始。
  (生各自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
  师:好,下面就来欣赏。这一段话值得欣赏的地方很多。欣赏时要注意到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大家要品味一下哪些字词句用得好,可以说理由,也可以不说理由;第二个层次,可以探究一下句子的深层含义,找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比如,在纳凉的时候,母亲总要背诵唐人的诗句,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呢?背后一定有意思的。所以我们的欣赏是两个层面的,一个是浅一点的,哪个字用得好,哪个词用得好,哪个句子用得好;一个是深一点的,要看它文字背后的意思,看这句话表达了什么。好,开始认真思考。
  (生思考,师巡视指导)
  生:我选的句子是“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意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这句话中他引用了杜牧的诗句,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这种意境给人带来的美感。
  师:你的表达很不错,用词也是比较典雅的书面语。简言之,这句话的好处就在于使用了引用的手法,并且意境很优美。这句话还有可以赏析之处。
  生:我觉得“总”字用得比较好,因为它体现了作者经常受这种诗意的熏陶,所以对屏产生了向往之情,才有了后来对屏的更深一层的了解和研究,才能进行描写。
  师:你的体会太深刻了,大家听老师读这两个短句:“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母亲总要背诵……”“很”“总”其实都是情感的抒发,你说得非常有道理。继续。
  生:我品味的也是这一句,加上前两位同学的观点,我自己也有一点看法,就是说通过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说明屏古往今来一直是被人们所崇尚的。
  师:这里面已经有了第二层意思了,屏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美好用具。哪一位再谈谈其他的地方。
  生:我品味的是文章中的“巧”字,“巧”字把中华民族的聪明和智慧表现得很充分。
  师:这个品味很到位了。好,其他同学还有吗?
  生:我觉得“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这句话中“神秘”“似隔非隔”和“微妙”这几个词用得不错,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师:微妙,也就是玄妙、不清楚,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个词用得太漂亮了。还有吗?
  生:我品味的词是“不禁”,写出了作者不由自主地就心生向往之情,表现了古代的屏非常具有吸引力。
  师:品味得很准确、很到位。
  生:我选的是“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表现了咱们的屏从古到今对外国人的吸引都是相当大的。
  师:对,从国内写到国外,换了一个角度,同样是表现了我们的屏是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好东西,说明外国人很崇尚它,写出了屏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品得很好,还有吗?
  生:我选了一个“似隔非隔”,因为通过这个词写出屏的一种朦胧感,把空间分成两部分,通过这个可以体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和前面的同学重复,众生笑)
  师:我替你补充,是聪明才智,智慧。现在我们再来简单体会一下第二层次的内容。母亲为什么能够背诵唐诗呢?背后隐藏着什么呢?还有“因为研究古代建筑”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后面那句话我觉得是表现了屏的影响力非常大。
  师:不准确,再想想,因为研究 [##] 古代建筑表明了作者……
  生:喜欢屏。
  师:是喜欢屏、向往屏吗?
  生:说明了作者的职业和身份。
  师:对,身份。作者就是一个研究古代建筑的学者,所以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那么最后一个问题,你能不能解释一下母亲背诵唐诗这句话表明了什么呢?
  生:表明了作者的家庭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师:对,表明他是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的家庭,母亲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大家看,背后隐藏的意思就出来了。还有“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又表明了什么呢?
  生:表现了作者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师:对,饱读诗书,作者的文化修养也很高。咱们来总结一下这一段值得品味的地方。(师投影讲析)
  师:第一,美在用词非常雅致,比如纳凉、销魂、向往之情、微妙、擅长等。第二,美在虚词中的情感表达,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比如“怪不得”“真”“总是”“很”等等。第三,美在赞叹话语的运用,比如“神秘作用”“实在微妙”“齐声称道”“富有诗意的名词一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等等,此类赞叹的话语很多。第四,美在引用诗句的手法,引用使文章更富有诗意了。还有就是老师刚刚讲的,语言的表达作用,揭示了作者从小就是在一个有文化的氛围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自己喜欢读书,而且自己的专业是研究古代建筑。第五,美在精妙的概括,比如“关键在一个‘巧’字上”。此外,还美在这一段是一个抒情式的开头,并且和结尾形成前后照应;还美在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巧妙地引出了说明对象——屏。最后还有它的层次美,你们看:先是“童年”,然后是“后来”,再就是“因为研究古代建筑’这三个层次,就写出了作者从童年时代到中年时代感受屏、研究屏这样一个过程。以上,就是这段话值得品味赏析之处,所以老师说这段话意味无穷。这就是精读,精读就要把文章的表面含义、一般含义不回深层含义都品味出来。
  这节课我们做了三个重要练习,其实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法。通过精选词语,我们增加了积累;通过精选句子,我们提取了文章的信息,理解了全文的内容;通过精段赏析,我们能够提高品读欣赏课文的能力。同学们在这节课上都非常的努力,谢谢大家。
  
  点评:
  引领学生“美读”文本
  陈树元:目前许多语文阅读课缺乏引领方法,要么放任学生自读,学生往往抓不住文本要领:要么牵着学生去读,学生只好跟着教师被动地走。而余映潮先生运用“精选”引领学生阅读文本的教法很值得推崇。它从学生阅读实际和文本特点出发,通过几个“精选训练”进行教学,也教给了学生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目标明确,层次分明,便于操作,效果不凡。
  郭英凤:确实如此。该课例以语言训练为主线,并将美育贯穿始终,使枯燥的说明文教学变得生机盎然。语言欣赏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余先生注重挖掘说明文的语言美,精心设置了“读一说一品”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多层次理解品味文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对美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对于语言的品味,我还有一些不同意见。余先生在词语品读和总结语言欣赏的五个方面时注意了词语的雅致、优美,却忽略了说明文语言美的本质——准确美和科学美。事实上,说明文语言之所以美,在于它准确地向学生传授了科学的真知。本文毕竟首先是说明性质的文章,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准确、缜密的语言表达应成为教学的一大重点。
  陈树元:正如余先生自己所说:“美教,就是从阅读技能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容丰满、表达精湛的阅读训练材料,让学生习得阅读理解、分析鉴赏的技能技巧。”不过,我也认为,美教,还是应该努力体现文体特征,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读懂同类文章的途径和方法。
  河此沧州市教研室 061000
  河北沧州布三中 061000

《说“屏”》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