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名师课例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 ID: 357476

[ 余映潮 文选 ]   

巧问——《雷雨》教例评析

◇ 余映潮

  [教例简述]

  教学内容:课文《雷雨》中的第一场次。

  教学重点:周朴园的人物性格分析。

  教学设计思路: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周朴园与鲁侍萍重逢。这场戏通过鲁侍萍与周朴园层次丰富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了周朴园的复杂性格的多侧面。根据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设计出三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来牵动阅读分析。

  教学主要过程如下。

  第一问:周朴园是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的?

  (分析周朴园从“查询旧事”中所表现出来的怀念“亡妻”的情感,分析这种感情的持续。从周朴园的眷念中体会其性格特征。)

  第二问:周朴园是如何对待已知道“活着”的鲁侍萍的?

  (分析周朴园的惊、恐、惧,分析从“不、不、不用”的回避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第三问:周朴园是如何对待站立眼前的离开三十余年的鲁侍萍的?

  (分析“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两句质问中的“潜台词”,从中表现出的人物的复杂情感以及人物的自私、冷酷的阶级本性。

  分析“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等话语中所表现出的周朴园的丑恶的内心世界。

  分析周朴园给支票的行动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分析周朴园的“劝慰”中所表现出来的对鲁侍萍的“怀念”,以及这种“怀念”与前文照应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顺势分析“查询旧事”与“重逢对话”的相互映衬,以及其中剧情矛盾的发展波澜。)

  在以上的分析中穿插对周朴园语言基调的品味并进行朗诵演示。

  [评    析]

  徐振维老师曾论及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所存在的问题。一是提的问题比较琐碎、浅显,答案基本上只是零零碎碎地复述课文,二是一个问题学生没有答出来,又随口提一连串的问题。其原因也有两个,一是教师未能很好地钻研教材,二是把学生估计太低。

  从上面这节课的提问设计来看,没有徐老师指出的那种毛病。教师钻研教材很有水平,设计的提问也很有水平。

  一是问题设计得很巧妙。

  在周朴园与鲁待萍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性格很复杂,教师不易找到一个牢靠有力的抓手来支持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不易让学生对周朴园的人物性格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但这里的设计巧妙地把“人物性格”这个大问题化解,分成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如何对待“活着”的鲁侍萍、如何对待“眼前”的鲁侍萍这三个提炼得相当精美的小问题,这三个问题像三支箭头从不同的侧面指向“周朴园的性格特征”这个中心,三个问题讨论深透之后,学生也就获得了对问题完整而深刻的认识。

  二是问题设计得很有逻辑性。

  第一问是切入,第二问是延伸,第三问是深化;第一问是引发分析,第二问是过渡,第三问是响鼓重锤。三个问题排列有序,从易到难且环环相扣。提问设计的语言在变化之中反复,形成一种排列美,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分析的兴趣。

巧问——《雷雨》教例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