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名师课例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 ID: 357505

[ 余映潮 文选 ]   

不妨试试“野路子”——《一个好树种——泡桐》教例评析

◇ 余映潮

  [教例简述]

  这是刘汉东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湖北大学《中学语文》1991年第4期)。

  教学过程如下:

  一、预读课文。

  二、语文老师与生物老师把学生带出课堂观察校园的人行道旁的泡桐。

  三、生物老师向学生讲解泡桐的种属、根、干、叶、花、果等知识,并同校园内另外的人行道树——梧桐、法桐作了比较。

  (以上第二、三两个环节约20分钟)

  四、师生回到课堂,学生再读课文。

  五、教师讲授。

  1.本文的结构特点:文章紧扣“题眼”——“好”字,运用“总说——分说——总说”的框架结构来布局谋篇,既有对泡桐的特点介绍,又有对泡桐的用途介绍,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2.本文数字说明法的运用:运用了百分数、平均数、比较数、约数、确数等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征。在运用数字时作者注意了恰当的修饰与限定。

  六、学生自读课文。

  (以上环节20余分钟)

  [评    析]

  “不妨试试‘野路子’”是执教者的论文题目。“野路子”是执教者的自谦之词。

  其实,教者的教学路子一点也不“野”。

  从语文教学与生物知识的“联姻”来看,这叫“学科渗透”。

  从教者的运筹策划来看,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这叫“穿插艺术”。

  从学生的观察到学习课文的过程来看,这是“动静结合”。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这是一节生动活泼的、走“正路子”的好语文课。

  语文老师爱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教学术语,此中的深层含义其实是:课堂教学中教法的选择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发挥优势、形成个性、展现才华的突破口之一。因此,许许多多的语文教师才更有“常教常新”的慨叹和欣喜。

  为了“新”,为了“活”,为了“实”,我们欢迎“不妨试试‘野路子’”。

  

不妨试试“野路子”——《一个好树种——泡桐》教例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