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文教育经过百年坎坷历程发展到现在,又该驶向何方?笔者认为,从1902年以来,现代语文教育随着社会历史变迁和语言变革,先后经历了如下发展阶段:(1)20世纪前半叶,从文言文教学向白话文教学运动,属于语言本位教育;(2)20世纪后半叶,从语言教学向言语教学运动,属于言语本位教育;(3)21世纪初,言语学科本位教学开始迈向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言语生命智慧教育需要超越学科中心本位,致力于打通“语言、世界(自然、社会、人文)与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关联,在大开放、大综合、全程互动的真实言语情境中培育学生的生命智慧,真正体现全面育人的教育观,这将会是语文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落脚点在“言语人”的培养,从母语教育的角度指向人的自由和谐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语文学科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而基础教育承担着为培育人打基础、为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打基础、为文明社会的建设打基础的责任。基础教育其实也属于广义的通识教育范畴。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并不符合当代基础教育发展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学科教育需要跳出狭隘的言语功能本位教育,注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及非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的培育,尊重学生的自由精神和创造潜力,从培育人的角度来为人的生命智慧发展服务,为人性圆满、健全发展服务。人是语言符号的动物,语言是人的存在寓所,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母语教育对文明人性的培育、民族性格养成具有其特殊的教育价值,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是整个人生的基础。当代语文教育,需要以人文科学、语言价值理性为基础,再来发展语言工具理性,实现语言、生命、世界的融通,人文素养与言语技能的和谐发展。
一、言语生命智慧教育的必要阐释
人的智慧主要是通过人的言行表现出来的。智慧不同于智能、智力,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又模糊的概念。韦特海默认为:“智慧便是超越。智慧便是解构旧框架建构新框架的不断运动。”余华东认为:智慧的哲学本质是“人所具有的产生新思想的思维能力”,即广义的创造性思维。①从语文教育的角度,已有学者在探讨言语智慧、言语生命问题。李海林从人的本体存在方式、人的符号实践角度,对言语智慧做了深刻阐释。他认为,“符号实践的人性追求则是言语智慧”,②“语文教育,就其哲学实质来说,就是以言语为对象的人性智慧教育”。③他认为,“言语智慧,就是人对语言和世界的主体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就是指以言语为对象同时又以言语为本体的心智个性”,“就是这种人与言语之间的自由状态和相互的创造性质。这就是人性。”④潘新和从表现存在论的角度,首次将言语生命作为语文教育认知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核心,他认为人的“生命”类特性是“言语”,言语生命是人的“类主体性”的典型表征,并进一步提出了言语生命动力学说。⑤
人们常说,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语言的主要载体又是什么呢?言语活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这就是人的生命。活泼的语言都是生命力的自然流淌,人的生命先天具有的一些范畴如时间、空间是言语活动得以有序展开的先天条件,也是建构言语世界秩序的基本条件;人的生命内涵的自由本性、主观能动性,是言语实践的基本动力源泉,没有旺健的生命力,就不可能具有强烈的言语欲求。人生命的独特性,天然的精神创造力,也是言语创造的先天条件。
言语生命智慧教育,需要在具体社会情境中,通过适当的言语实践形式,将人潜在的生命特性诱导、培育出来,是外铄、内求的统一,从而实现“语言、世界(自然、社会、人文)与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互动、和谐发展。言语生命智慧教育,更加关注语文教育内在的人文特质,更加贴近语言与人的本质联系;在注重语文知识、言语技能等显性功能之外,更为注重培育兴趣、情感、审美等非实用价值;在维护社会基本言语秩序的前提下,更加注重陶冶、培育人的言语想象力、言语创造力,鼓励学生去开创更善、更真、更美的言语世界之可能。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超越了学科中心,是真正属于人的教育,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
二、言语生命智慧教育兴起的背景——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20世纪80-90年代,语言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压制、排挤,引发了人们关于语文教育中科学主义的反思。“80年代中期,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室陈钟樑等学者提出语文教学中涉及的许多内容具有感悟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在建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背景和语言的文化底蕴等因素。”⑥
《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刊登了邹静之、王丽、薛毅等围绕中小学语文教育所写的三篇文章,引发了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钱理群认为:“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给孩子以梦,给孩子一个‘精神的底子’。这也是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⑦杨东平认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为一种应试训练。”⑧韩军也认为:“几十年来我们中国的语文教育一直只认识到它的‘技能’这个层面的肤浅的意义,没有认识到它的‘精神’层面的深刻意义,这是现代中国语文教育的最致命的盲点!”⑨通过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语文与教育自身固有的人文属性,意识到语文教育与培养人的内在关联、意蕴,从而对过于注重语言工具理性倾向起到了纠偏的作用。
三、言语生命智慧教育的萌芽——“语文素养”取代“语文能力”的核心地位
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使用了“语文素养”一词,并将“语文素养”作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总目标与核心理念,取代了“语文能力”的核心地位。为了培养语文素养,按照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来展开设计,淡化语法知识,突出整体感悟、熏陶感染、多元解读等,注重在言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探究精神、语文能力,注重整合或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培养服务。
笔者看来,语文素养是以生命活动为依托,以学生素养发展为导向,以汉语言符号实践为线索,在与自然现象、精神世界相涉的主体符号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一般智力、精神修养、审美情趣以及个性意志的有机统一;语文素养是在心灵世界与汉语言符号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综合素养,这已经跳出了知识、技能的学科本位观,预示着言语本位教学开始转向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迈向人的生命世界。
正如王森然所言:“因为人类一切知识经验的供给,全靠语言文字的传达,因此如何进行情绪与情操的培育,意志的建设与锻炼,信仰的基础,总之人格训练与修养不能不有赖于此。”⑩人作为符号动物,语言符号的掌握是人自身发展的本质需要。法国埃米尔·本维尼斯特也曾说:“语言是人类的自然本性”,“我们在世界上见到的唯有说话的人,对另一个人说话的人,并且,正是语言教导我们如何定义人本身”,“所有这些语言的特点,其非物质性、象征功能、发音机制以及它具有内容这一事实,都足以让我们怀疑这种将语言纳入工具范畴、将人类与语言特性分离的做法”,“人在语言中并且通过语言自立为主体。因为,实际上,唯有语言在其作为存在的现实中,奠定了‘自我’的概念”。{11}
真正的语文教育,是人的主体性内涵境界获得完善、提升的主要方式;真正的语文教育,必然给生命带来智慧的启迪、诗意的慰藉、人性的陶冶。语文教育对人的内在本质力量培育、提升具有特殊的育人价值,这是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这也是言语生命智慧教育的应然追求,是语言工具观与语言存在观的融合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