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7期 ID: 136609

[ 李明哲 文选 ]   

例谈阅读教学拓展的边界问题

◇ 李明哲

  阅读教学为求达到一定的宽度和深度,对课文进行补充、延伸、迁移等必要的拓展,这本无可非议。可是,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现在有不少语文教师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要拓展,置文本于不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忘了拓展的目的是什么了。“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天马行空地任意拓展,超出了拓展的边界。
  下面主要以今年我市优质课评选活动中的参评课为例,谈谈自己对阅读教学拓展的边界问题的一些粗浅看法,以求教于方家。为避免引起误解,我觉得有必要界定一下,本文意在从语文课程层面、教学层面来探讨阅读教学拓展的边界问题。
  一、有的拓展到非语文上去了,只剩下一件语文的外衣
  如果你事先不知道这是上的语文课,单看下面的这些问题,你能确定这是上什么课吗?
  1.给你的家乡设计一座未来的桥。(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2.知云善用:气象专家解疑难假如你是气象专家,请你为下面的活动提供咨询服务。(《看云识天气》)
  ①积云a郊外踏青
  ②卷积云b晾晒玉米
  ③高层云c国庆旅游
  ④晚霞在东d露天开校会
  ⑤虹在西方e拆洗被子
  ⑥华环由小变大f换裙子
  3.独具匠心设计屏:请你以设计师的身份,为家庭或学校的某处地方设计一个风格独特、有文化内涵的“屏”。先在纸上简单地画出来,然后向大家展示你的作品,并阐述你的设计理念(如材质、形状、设计风格、文化内涵……)。(陈从周《说“屏”》)
  4.我的收获:谈谈你从文章中获得了哪些关于物候的自然科学知识?(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5.阅读下面的材料(略),说一说面对日益严重的生物入侵现象,我们应该怎样防治。(梅涛《生物入侵者》)
  6.你的理想是什么?学了这首诗,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打算怎样为理想而努力?(流沙河《理想》)
  7.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剧,爸爸妈妈喜欢看新闻,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为什么?(莫怀戚《散步》)
  8.读完课文后,想想我们身边有没有老王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杨绛《老王》)
  9.人到中年的父母用坚实的臂膀为你撑起一片天。望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日渐苍老的容颜,你是否想过怎样回报他们?你又做过哪些孝敬父母的事情呢?(胡适《我的母亲》)
  10.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呢?试就这个话题,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高尔基《海燕》)
  上述问题完全是“非语文”的问题。其中1-5属于自然科学课问题,6-10属于思想品德课问题(将语文课强行与道德课硬性联姻,这是语文老师的通病)。语文姓“语”,这一点我们从上述问题中却看不出来。语文老师迷失了语文课的方向,被文章作者牵着鼻子走,跟着课文内容跑到别的学科里去了,上的已经不是语文课了。老老实实把教学内容(“教什么”)想清楚,把“语文”货色(有关听说读写的知识、技巧、态度甚至价值观)“卖”出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前提、语文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师,语文教师必须有更清醒的课程意识,否则他就把握不准自己在教什么了。
  问题10正是教科书“研讨与练习”的原题,老师原样用的。这是教科书编者对教学内容的误导。这说明编者在思想上缺乏清醒的课程内容意识,这恐怕不是一时疏忽造成的,因为教科书“研讨与练习”上类似的问题还有不少:
  1.“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试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2.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郑振铎《猫》)
  3.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韩愈《马说》)
  4.水上漂说:“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剧中又有这样两句唱词:“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错投女儿胎!”可以说,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一直根深蒂固。联系你的所见所闻,和同学们交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魏明伦《变脸》)
  5.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有条件的可以开展一次为孤独者送温暖的活动。(孙鸿《枣儿》)
  6.课外搜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与同学交流。(《左传·曹刿论战》)
  ……
  请问“语文”在哪里?这样看来,不仅一般老师搞不清语文课该“教什么”,编者对“教什么”这个关系到语文教学的命脉的问题就没有想清楚。
  也许有人会说,“说说”、“谈谈”等这不是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活动吗?不要以为只要是冠以“说说”、“谈谈”等就是“语文”了,你也要看要求学生“说”的“谈”的都是些什么内容。像上面的这些内容没有把握“语文”的本质,“说说”、“谈谈”等字样只不过是给这些问题所穿的一件“语文”的“外衣”而已。因为这些内容并不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它们与语文、与课文的解读鉴赏已经没有关系了,离文本的内核甚远,就只剩下一张“语文”的皮了。
  “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这样的问题不只是出现在一般老师身上。魏书生先生上《统筹方法》时,从文章本身的科普视角看这篇文章,而不是从语文的视角看这一篇文章。魏老师可能学科意识不强,使这堂课跟着课文内容跑了。魏老师是名师了,也犯这样的错误,这就不能不引起大家的关注了。“究其实,学生学的不是《统筹方法》这一‘文’,而主要是文中所传递的‘统筹方法’这一东西,即课文的‘内容’。”①王荣生先生的批评打中了要害。
  二、有的拓展的起点背离了课文了,把课文当成了“引子”了
  当今语文课堂上有一种非常奇特而滑稽的现象,有的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不是指向文本,还没有指导学生读懂文本,就想当然地从课文某处内容随意生发开去,游离于文本让学生自己谈自己的思想了,最后终于把课上成断线的风筝了。
  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些例子:
  1.怎样避免生活当中上当受骗?(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2.放飞想象:天上的街市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设想天上的街市有多么美丽,街市上的物品有多么珍奇。看谁想象的最美、最奇?(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3.你认为人和动物之间或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才能相互信赖呢?(冯骥才《珍珠鸟》)
  4.讨论:怎样保护濒危灭绝的珍稀动物?(沈石溪《斑羚飞渡》)
  5.小组合作探究:中国画和西洋画有什么区别。(丰子恺《竹影》)
  6.有人说,早恋就像那苹果枝头青涩的果实,不是果实成熟的季节,千万不要急于摘取。如何看待中学生的早恋现象?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
  7.学了本文,在总结墨子止楚攻宋的成功经验后,我们能给那些正在受到不义战争威胁的人们提供哪些有价值的建议呢?(《墨子·公输》)

例谈阅读教学拓展的边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