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7期 ID: 136598

[ 孟春华 文选 ]   

文本阅读,触摸语文的本真

◇ 孟春华

  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颠覆,各种新潮理念层出不穷,诸多新式课堂粉墨登场,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架势。毋庸置疑,那种抛弃“以本为本”的旧观念,确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思想是正确的。它让教学过程洋溢着“动态生成”的生命力,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有一种现实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很多课堂在新课改的幌子下,淡化甚至削弱了文本阅读,确有不实的表现。一是过分注重课堂包装。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遍地开花,大量的媒体资源充斥课堂,文本意境变成了触手可摸的声像画面,媒体成为文本的诠释,文本成为媒体的附庸。这种华丽的包装,犹如温馨的枷锁,埋没了文本语言本身的精彩,败坏了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阻碍了学生钻研文本的能力,丢弃了语文传情达意的功效;二是过分注重方法技巧。在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召唤下,“讨论”“交流”成为语文课堂上最热门的词汇之一,风生水起,不绝于耳。课堂上,如果听不到学生讨论的声音,便想当然认为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抹杀了,看不到学生交流的态势,也自以为学生的探究精神被丢弃了。过分注重方法技巧,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浅尝辄止,文本感悟走马观花,价值探讨浮光掠影,热闹的课堂,掩盖的是与文本的分道扬镳,与语文的擦肩而过。
  在这里,笔者无意要否认课堂包装、方法技巧的重要性,但它应建立在对文本深厚解读的基础之上。如果将语文学习的根子——文本阅读弃置一边,让过多的非语文因素干扰深度的语文学习,那么浮躁的课堂做秀就会荒芜语文学习的园子。洗净万般风情,我们也会遗憾地发现,学生的语文发展,人文积淀,也常常是“浅草才能没马蹄”。丢掉了文本阅读——这把触摸语文本真的钥匙,语文课堂就必然缺失“语文味儿”。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载体是语文教材,即文本。如何在课堂这一有限的时空里,利用文本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徜徉于文本的意境,飞跃于语言的灵魂,思考于情感的绿洲,在文本阅读中感知,在文本阅读中积累,在文本阅读中学会读书,这是语文教学必然要肩负的使命。
  文本阅读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要解决的还是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二是“怎么读”。
  一、读什么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文本阅读不但是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而且是缘文会友的对话行为。与文本对话,如同庖丁解牛,切口的选择十分关键。笔者认为,文本阅读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1.读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它要么点明文章的中心事件,要么标识文章的行文线索,要么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要么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读文章的题目,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余秋雨的《信客》。我们从题目“信”入手,就不难感知文中的“信客”一语双关。一方面,信客一支笔杆,一趟奔波,一声口信,在孤独与寂寞中传递着他人的幽怨与牵挂,是一名让人放心的信息的传送者;另一方面,信客挑着一担担的眼泪,踏破一季季的风尘,擎着悲苦,饮尽风霜,看透繁华,望穿哀怨,把“信”送到千家万户,是一名让人赏心的诚信的播种者,他的确也教会了人们如何写一个大写的“人”字。解读题目,一下子让我们对作者笔下的信客有了更加立体的感受,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也就不言自明了。
  2.读字词
  文本阅读,关键字词不可忽视。关键字词常常是一篇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阅读若能抓住这些关键字词,层层推进,不仅对理解文章、体会思想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开掘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品位极高。究竟高在哪里?着一“见”字,意蕴全出。因为“见”是无意的,彼此之间,本自无心,不期而遇,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跃然纸上。若换了其它的字眼,比如“望”,就逊色多了,因为“望”隐含了诗人有意寻觅的动机。有了动机,潇洒、自由就大打折扣了。
  3.读句子
  文章中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它是文章的筋脉,文章的灵魂。从这些句子入手阅读文本,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达到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情感在阅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获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1)从总起句入手。有的文章,开头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我们称之为总起句。这是我们对话切入的最佳点,因为这类句子或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或提示概括,点明中心。如李辉的《梁思成的故事》。文章开头写道:“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这个开头很有特点,它不是直接写人,也不是写事,而是作者对梁思成和他的事业发表的一番感慨:梁思成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这个世纪才有,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梁思成了。诗意的渲染,智慧的评述,为全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暗示了文章的中心。
  (2)从中心句入手。文章中有一些揭示中心的句子,它的位置不一,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这些句子语言隽永,含义深刻,启人心智,发人深思。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景色的美好,居然使得追求世俗名利的人,心灵沉静下来,忘却世俗社会的牵挂,沉醉到大自然之中。若理解了这个中心句,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容易得多了。
  (3)从抒情句入手。抒情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抒情句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走进抒情句也就走进了文章(作者)的情感世界。如刘亮程的《走向虫子》。“我这颗大脑袋,压根儿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切入文章进行对话: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是第四次犯错误之后,人终于在蚂蚁面前认输而发出的自嘲。)这一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种自贬,不是自卑、自轻自贱,因为这是虚拟的,就这一点而言,人是不如蚂蚁的。但是,这是撇开了人的其它方面的优越性而言的。正因为这样,这里的自贬只是一种幽默,一种故意留下漏洞的、片面的智慧,一种诙谐的情趣,而不是理性的结论。但这里有着情和智的交融,同时也表现了作家胸怀的宽广。)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怎么说?这样的切入,由浅入深,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4)从总括句入手。许多文章在结尾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引领之言、结穴之语,或总结全文,点名题旨;或首尾呼应,突出中心。如高建群的《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结尾写道:“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这是总结全文的句子,是文章的总纲。说落日是悲剧,因为它有瞬间的、震撼心灵的辉煌的美;而这种美消失得又如此平静、安谧,这就是庄严、神圣。由此“纲”入手,纵览全文,可“纲举目张”。
  4.读重点段
  重点段是文章的重心所在,能集中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从重点段入手,反复品味,仔细推敲,认真思考,不但能明了作者的意图,悟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意义,而且能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读者和作者情感的交融。如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呵,我有心的。’我说。我因为还有足够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心,而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自豪。”这是文章的重点段,也是点题之笔。一个感觉不到痛苦的人,居然感到了自豪。一个人,肉体上被摧残折磨,生命危在旦夕,但精神上却刚毅勇猛,大义凛然。在遭受生死考验的时候,他还能如此地乐观和冷峻,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一下子就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文本阅读,触摸语文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