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7期 ID: 136601

[ 袁爱国 文选 ]   

阅读教学品质提升策略摭谈

◇ 袁爱国

  语文课应该以怎样的面目呈现于公众的视野,成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表演色彩丰富的课具有观赏性,“好看”有时不大“中用”;扎实平易的课具有实效性,“中用”有时不大“好看”;不少名师的课既有观赏价值,也有实用价值,但名师自身的禀赋、特质而形成的许多绝招,让一般教师难以效仿。将观赏性、实效性、可借鉴性结合在一起,不是一件易事。如何让语文课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回归语文的家园,南京十三中特级教师曹勇军执教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一、回归常识,用语文的手段建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品质提升的基点
  当下不少语文课呈现花团锦簇的景象,教学花样不断翻新,教学手段百般变化,教学步骤密不透风。表面的繁荣似乎预示着学生回归到了主体地位,但事实上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提高,种种“非语文”“泛语文”现象将语文教学引入歧途。“把尊重学习等同于保障儿童学习的量的观点,甚至会带来种种危险:使儿童远离科学,扼杀了儿童潜藏的学习可能性与发展可能性。”(丰田久龟《教学的创造与教学论》)①因此,回归语文教学的常识,凸显语文教学的学科价值,显得尤其重要。
  1.语文的手段:用好语文的“常规武器”
  一些语文课热衷于用娱乐、多媒体的手段制造课堂繁荣的景象,课堂上多媒体画面异彩纷呈,音乐、歌声此起彼伏,“实话实说”“快乐大本营”之类也亮相课堂,学生肢体活动频繁,笑声不断。显然,上述手段不属于“语文”范畴,自然难收实效。“‘内容决定方法’这一命题必须考虑学科教学方法的特殊性。各门学科的教学必须运用适于各自学科内容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教师要探讨并把握各门学科方法论的特性。”②曹老师一直主张用好语文的“常规武器”——听、说、读、写,在本课不仅体现在听、说能力的训练上,更重视读、写训练。
  首先,要“读”得充分。一是读的方式多样,采用分角色朗读、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梳理情节,把握人物特点,进入文本,获得审美体验;二是读得透彻深入,重视寻常处的发现,浅显处的挖掘,每次定点钻探,深入浅出,追索意蕴,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三是读时点拨精当。如学生读了指定的两部分内容后,曹老师立即指出这两部分处理的感情色彩应不同:“前部分有一种调侃意味,朗读时可以略带一点夸张,后部分作者收敛起调侃的语调,变得庄重,有一种圣洁的抒情味。”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倒叙的悬念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头天早上”“后来”“末了”,以及两个“亲爱的”领起的抒情高潮。这样的点拨指导,兼及文本样式与内在情韵,独到而深刻,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朗读水平,也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其次,是“写”得扎实。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描写贝尔曼那天夜里画常春藤的场景。交流想象描写片段,小组讨论推荐,教师点评。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样规模的大型观摩课上,曹老师没有让这一环节只走过场,而是留一段静寂的时光让学生投入写作,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写作成果时推选了4名学生发言,教师中肯的评点、欣赏的态势,激发了学生言说的热情。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采用感受、体验、想象等语文学科特有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手段不复杂,好使管用,处理得当也能让课堂不断出彩。
  “所谓教法‘常规’,不是一种模式,因为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是提供了一种宽泛的可能性、一种基本的教学思路、一个常量。这些‘要素’的设计和组织,要因课制宜、随机应变。”③由此看来,“常规武器”要“用好”,还需要我们进行巧妙地选择与组合。
  2.教出小说味:阅读教学应强调“文体意识”
  文学作品阅读注重个性化理解及语言品味,于是乎文本解读时往往不太关注“文体”特点,经常出现这样的鉴赏环节:不论何种文体都让学生揣摩美点,各抒己见,说说这段文字妙在何处,有哪些特别的理解,却忽视了这一篇文本的独特价值和共性特征。“只有当这些审美兴趣成为中心议题时,文体学才能成为文学研究的一部分;而且它将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部分,因为只有文体学的方法才能界定一件文学作品的特质。”(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④
  《最后的常春藤叶》既能体现欧·亨利式小说的个性化特征,也能体现短篇小说的普遍特色。曹老师抓住小说在情节、人物、叙述角度、作者立场等方面的特点,主要安排以下学习活动:
  (1)研读有关常春藤叶的语句,梳理小说的基本情节;
  (2)想象补写小说的“空白”,体会人物性格和精妙的构思;
  (3)探究小说的结尾,评价和理解作者的人格理想。
  这样的学习活动,既能促进学生小说阅读能力的提升,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在展开想象写一段描写贝尔曼那天夜里画常春藤场景的文字时,曹老师先让学生反复诵读,然后揣摩原文中的细节,充分利用原文中的“想象点”,如湿透的鞋子和衣服、燃着的灯笼、挪动过的梯子、散落的画笔以及调色板上剩下的颜料;在交流想象描写片段时,引导学生从合理想象重现当时的场景,用好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手法进行评价。这样的解读训练可以让学生充分领悟小说写作技法,这样的写作训练也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刻体悟。“小说有许多类型,不同类型的小说其特点是不同的,其‘可教点’也是不同的。”⑤因此,强调文体意识,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采用相应的“可教点”,才能落实语文课程文学教学的功能。
  二、呈现常态,上成一节别人也上得出的语文课——阅读教学品质提升的着力点
  于漪老师认为“课要上得一清如水。语文课最不可‘糊’,也最容易‘糊’”,进而指出:“思路清晰是教课的基本要求,教学流程清晰,学生学起来才清楚明白。”⑥曹老师采用了一套平民化的操作方案,这样的方案易操作、可借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1.教学设计平中见深:可以预设的精彩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不少教师对于“生成”更情有独钟,以为一堂课“预设”过分,似乎有碍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曹老师这一课“预设”得好像更加“过分”,课前布置三条预习题,预设了本课的基本教学内容,课堂实施时老老实实地围绕预习题展开,略加拓展延伸,并没有生成许多藤蔓加以发挥。这样的设计似乎过于平白,其实匠心独运:“预习——课堂研习——课后训练”这一系列流程,符合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实效显著;充分的预设也能使教者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如曹老师备课时写下的某一环节的分解图如下:
  “实际上真正的精彩应是预设和生成的平衡。学生的文化和智慧就是在预设和生成中获得、积累、发展和丰富的。”⑦因此,上述环节尽管是预设的,但对于生成的“意外”情境的处理,确实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堂上学生找出的语句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生找出的语句不属于描写常春藤叶的,有的学生对于琼珊的心情把握不准确,有的学生不能把握琼珊心理变化的历程,这些生成的“意外”情况,曹老师都能及时巧妙地引导,这样的教学机智源于教者对于文本的透彻解读和学情的充分预测。这点功夫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看家本领。
  2.教学方法平中见奇:讨论法、点拨法让对话焕发活力
  为了在教法上出新,有些课堂花样百出:有的引进模拟法庭,为主人公打官司;有的采用辩论赛,在判断人物的好坏是非上动脑筋;有的热衷于合作,动辄学生围成一团议论一通……传统的教法似乎过时了。其实“讨论法”就是“对话教学”的一种常用方式,关键是讨论的话题或者问题的选择是否精当,讨论的方式是否科学合理,讨论的过程是否让对话逐步走向深入。关键时候教者的点拨,则发挥了“对话中的首席”的职能。“教学沟通正是借助教学的共同构成者的合作才能创造。在这个过程中交换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⑧

阅读教学品质提升策略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