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7期 ID: 136634

[ 李岗 文选 ]   

新诗写作训练应纳入高中写作课程

◇ 李岗

  新诗写作是新诗教育长期以来不曾涉及的领域,久而久之,教师不会教,学生也不会写,以至于当部分省市的高考作文对诗歌文体解禁之后,仍不能改变评卷老师的偏见,甚至没有几位老师能给予专业公正的评判。所以有学者指出,“自20世纪中叶以来,我国的诗歌写作教学出现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空白期,这严重阻碍了我国新诗的发展。要想恢复和发展我国的诗歌事业,必须先从恢复我国的诗歌写作教学制度开始。”①这样的论断或许夸大了学校新诗写作教学的功能,但足以提醒我们重新认识新诗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本文主张对写作课程进行重构,将新诗写作训练纳入写作课程,目的不是使人人能写新诗,更不是为了拯救现代诗歌创作的衰落现状,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受能力,尽可能回到诗歌写作的“场景”中去。现代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是人的语言智能的典型展现,经常学习写诗能够提高人的语言智能,开发人的智力。新诗写作课程还具有现实的价值,即通过写诗练笔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相关文体,如散文和小说甚至议论文的写作。只有这样,新诗写作训练才能融合到现有的高考备考体制之中,才能平衡理想与现实,被广大一线教师接受。依据前文所述的课程整合与重构思想,新诗写作课程拟从译诗(将古诗译为现代白话诗)、仿诗、诗化思维三个方面具体展开。
  一、以诗译诗,融合读写
  译诗这种训练方式很早就被视为学习诗歌写作的一种途径。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卞之琳、冯至和穆旦三位都曾集诗人、翻译家的身份于一身,他们把译诗和创作结合起来,使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本文所说的译诗并非指对外国诗的跨语言翻译,而是指中学生对中国古诗译为现代白话文,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加入一些现代诗歌语言技巧的运用。其实诗歌改写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有比较多的尝试,许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有过把一首古诗改写成小故事的体验,然而“诗的内容必须通过它特定的形式传达出来,即使用流畅优美的散文把原诗翻译出来,那结果还是并没有传达出诗的内容,发挥不了它原有的感人力量。”②中国新诗中蕴含着众多古典文化传统,以现代诗形式译古典诗词,既能激发学生在译的过程中深入研读古诗,突破语言阻拒步入诗境,又能在写的过程中感受语言运用的技巧,体验诗意的表达。学生借助教师讲解和工具书读懂古诗,并在融合古今的译诗过程中激活思维,体验再创作的乐趣。
  1.忠实原作,以写促读
  要改写一首诗,首先要看得懂这首诗,要能欣赏分析这首诗。改写不是脱离原诗的语言和意境,而是建立在充分理解诗句文本基础上的演绎,是一种“带着镣铐的舞蹈”;改写也不是对古诗文的纯机械翻译,而是对古诗文的一种再创作、再提高和个性化鉴赏。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改写训练之前,应该明确一些基本的原则:一是知人论世,不妄加揣度。改写之前,应引导学生对诗作创作的时代特征和诗人当时的处境状况做一个简单的了解,防止无端猜测和异想天开的解读;二是坚持忠于原作,不借壳上市。译诗首先是对原作语言准确理解,除了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还应该懂得一些基本的古诗句法结构技巧。比如:古文的词类活用现象,古诗的语言倒错现象,古诗的大量留白特征等等。
  初学译诗时可采用这种形式比较保守的方式:保持原诗的句子数量和基本结构不变,只作部分的扩充,押与原诗大致相同的韵。
  如对《诗经·蒹葭》的改写,琼瑶的《在水一方》就是很好的范例:“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以此原则指导学生进行古诗今译,以下为两个训练实例:
  白居易《花非花》译诗,“我想你不是花/你却开在我的春梦里/乘夜色而来/我想你不是雾/你却朦胧在那片朝霞里/天露微光变去/可叹春梦短暂/可惜朝霞幻灭/皆无觅处”。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译诗,“秋风萧瑟/大洋边/峰峦绵绵/挡住了我眺望的远方/兀峰座座/似冰冷的锋芒/于这凛冽的寒风/将我的愁肠/寸寸割断/怎得蒙佛光化作千千万万/散上峰头/再细细望那可爱的故乡”。
  读懂读通而激发写,写出味道而深化读。这样融合读写的训练才能立足于中学生实际,获得多重价值。反之,像流行歌曲《涛声依旧》那样化用《枫桥夜泊》的诗句,完全抛弃原作的情感内容另起炉灶,往往会导致学生不着边际的胡编乱造,助长跑题思维,不是我们现阶段译诗训练所主张和赞同的方式。
  2.展开想象,展现趣味
  有一定经验后就可以自由灵活一些:只忠实于原诗的构思和基本内容,在句子数量、结构、押韵等方面根据需要可以有较大变动,不拘一格。忠实原作并不等于只能呆板的字字落实的翻译,诗歌的意境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体会语言背后的情感和思想状态,设身处地地走进诗歌营造的艺术情境中去。所以我主张诗歌改写时,应该尽量使用第一人称,以引导自己达到与诗人的情感相通。对于情感抒发比较含蓄的语句,可以考虑变换表达方式,将隐性的诗情显性化。
  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前两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可以扩充为:“杨花飘落的暮春时节/我听见了杜鹃的哭泣/可是我的冰清玉洁的朋友啊,/你在哪里?/你是否已离开那京城/在凄风苦雨里/怀抱无限的忧伤/远涉五溪”③通过扩充填补语言空白,合理地利用想象,走进诗人的艺术世界中,用现代语言形式和现代诗的音节习惯再现古典诗词的意境。这种写法既能忠实于原诗的内涵,也能闪现出个性创造的光辉,不失为训练语言的一种途径,语文素养较好的学生完全可以做到。以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为例,我在教学中首先进行了抛砖引玉的示范改写,原诗如下:“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译诗示范:“黄昏的边城/战前的死寂/我独自坐在/一座高高的烽火台/楼高百尺/无依无靠/青海湖上/秋风如刀/割伤了孤零零的戍楼/划破了我孤独的哀愁/天地悠悠/牢落不偶/远处的羌笛声声呜咽/那是关山外的一轮孤月/无可奈何/万里之外/金闺梦好/时光难再/我思念的你啊/是否还在/等我归来”
  教师的示范不一定精彩,其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改写的原则和规范,有一个比较感性的参照范本,现代诗的形式灵活多变,不必强求学生在格律上和结构上的规范,只要能准确理解词句,把握诗意,有比较符合意境的表达即可。
  译诗练习可放在课下完成,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揣摩时间,也给学生相互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话题。往往一篇改写练习布置后,课下就会形成一个诗歌讨论的小高潮,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而课堂展示和评价后,我会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在班级内的语文园地张贴,利用班级论坛和班刊发表,让诗歌改写的热情延伸到课外。录几例学生习作如下:
  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改写:
  山重重/水悠悠/隔绝了你我消息/信不断/念不绝/却无鸿雁传递/得你信/知你意/亦想梦中相见/病糊涂/魂颠倒/梦里人影络绎/知己,知己/可叹无一是你
  白居易《花非花》改写:
  你的脸隐藏在晨曦里/像风干的花朵/雾霭缠绕着你的身躯/一缕又一缕/我在夜半时寻找着你/看见了你/时光咫尺,彩云易散/在破晓时你又将离去/而我们相聚的时光总是太匆匆/匆匆又匆匆/如同清晨的浮云飘向天际/我们的记忆/终究跌入了时间的长河里

新诗写作训练应纳入高中写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