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7期 ID: 136590

  

语文学习型品质的培育

◇ 陈玉秋 黄振中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学习方式的探究,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①可以说这是对传统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一种超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逐渐从传统的单一的、他主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自主的、探索的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并不高,为此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努力培育学生的语文学习型品质是必要的,语文学习应该提高品质,这样才有利于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品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在《语言大典》中的解释:一是“固有的、持久的使一个人比别人高一筹的优良的品质”,二是“物品的质量”。而“学习品质”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个范畴。广义上的学习品质是指参与个体学习过程的有机体的一切身心状态,它是一个人在从事学习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的精神面貌。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否适应各科学习的要求,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是否正确,学习愿望和动机是否强烈,学习目的和态度是否端正,学习信心和兴趣是否充足、浓厚,是否有强健的体魄从事学习活动以及学习时能否做到注意力集中、情绪稳定、独立思考、专心致志等诸方面。狭义的学习品质就是指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人格因素特点。②还有人认为学习品质是在学习中形成,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影响学习效果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它是一个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教育的结果。我们认为语文学习型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个性的并能高质量地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它具有稳定性、独特性、高效性等特点,具有丰富的内涵,同时它也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侧面的复杂的系统,它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
  学生的语文学习型品质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地培养。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习倾向是培育语文学习型品质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教育的本质就是让人成之为人。追求是人生的主程序,人生就是靠这个程序完成的,教育应让学生有所追求。培养学生学习型品质,语文教育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倾向。
  语文的学习倾向包括树立崇高的学习理想、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认真的学习态度。
  1.理想决定高度。语文学习型品质需要崇高理想的引领。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在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中居于核心的地位,起着主导和统领的作用。理想有很多种,但是作为语文学习,高品质的语文学习是我们的理想追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对理想的学习的追求。如,用“程门立雪”的典故来引导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渴求,还有用“头悬梁,锥刺股”、“韦编三绝”、“囊萤映雪”的典故来引导学生刻苦努力的精神,还有革命前辈的学习精神等等。通过树立这些典范,培育学生形成优良的语文学习型品质。
  2.目标导向成功。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只有建立在清晰的远大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上,并将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上才能激励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切实可行,包括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要达成的目标。将大目标化成小目标,把这些目标落实到自己制定的每天的学习计划上,把每天要完成的事情记下来,一项一项去完成,最终实现这些目标。这将会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3.态度决定成败。学习态度是提高学习品质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价值,正确认识学习语文的价值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形成认真的学习态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认真完成预习任务,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逐渐培养学生课前认真预习的习惯。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听课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不认真听讲,就不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课后的活动要积极的参加。通过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来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同时语文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的精神。可以说态度能够提高学习的品质。
  二、激发学习兴趣是培育语文学习型品质的基础
  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求的,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五种。泰戈尔说“没有真正的需要,就不会有真正的快乐。”语文学习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此语文教学要唤醒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型品质。
  1.唤醒学习需求。教育就是一种唤醒,语文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教育。③语文学习型品质的培养要唤醒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唤醒学生的潜在智能,唤醒学生的个体体验、自我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自我完善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如,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之所以没有写作的欲望,是因为学生没有把写作当成自身学习的内在的需要,可见,写作源于渴望,渴望产生写作的需求。因此写作教学要唤醒学生的写作需要,让学生把写作和自己的生活、成长联系起来。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的讲评并重视发表。通过语文教育的唤醒,让学生真正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型品质。
  2.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它包括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学习活动之内,它不需要外在的诱因、惩罚来使学习行动指向学习目标,因为行动的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是相对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不要压制学生的本性,而要高扬语文教育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以培养独立自主的、自由的、具有批判精神与创造力的人作为我们的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④语文教育要让学生的内在动机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身需要,强化这种动机、发扬这种动机,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型品质。
  3.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它是学生对知识的探求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逐步形成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在学习别人的过程中坚持自己的长处,如有的老师擅长写字,字写得很漂亮,还会绘画,板书设计极吸引人;还有的老师擅长讲故事,学生就会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另外老师还要肯定学生的努力,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如对学生的写作的发表,这包括正式的发表和非正式的发表,通过发表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型品质。
  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紧密相连的,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需要,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指引学习策略是培育语文学习型品质的手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魏灵公》)培养学生的学习型品质还需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它具有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程序性等特点。语文的学习具有很强的个性,每个人的学习策略也应该是不同的,教师指导学生制定符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型品质的培育。

语文学习型品质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