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作文教学知识究竟是什么?从哪里开发出有效的作文教学知识?这个长期困扰作文教学的核心话题在2010年度依然备受关注。吴立刚、吴忠豪、周一贯、潘新和、胡根林、郑桂华、叶黎明等一大批研究者都对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其中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管建刚在2010年出版专著《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和《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立场鲜明地唱响自己的作文主张,勇敢地“打倒”作文教学中的“旧势力”(诸如作文前的指导、观察作文、阅读涵盖写作等),掀起了作文教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其中不乏新的作文教学知识;另一现象是2010年有三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博士从不同视角潜心研究写作教学,对作文知识的开发有着较为深刻的思考:朱建军的博士论文《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深度探索了“读写结合”观的理论基础及其实际形态,界定了“新读写结合”内涵,提出了五种功能性写作概念,构建了“新读写结合”观的知识维度与阅读技能维度的框架;荣维东的博士论文《写作课程范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构建“以文章知识为显性指标、以过程知识为策略路径、以交际语境写作知识为母机”的“三维写作内容框架”和“功能性文类写作”;刘光成的博士论文《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梳理了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发展历程、历史阶段特征、发展变革原因,折射出不同时代作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这里拟选三篇有代表性的论文加以评析,以展示开发有效作文教学知识的可能路径。
一、基于“需求评估”自下而上开发的写作教学内容
【评议论著】《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管建刚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
【原文提要】在这本书中,管建刚基于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反思,系统的提出自己作文教学的九大主张:“兴趣”重于“技能”,“生活”重于“生成”,“发现”重于“观察”,“讲评”重于“指导”、“多改”重于“多写”、“真实”重于“虚构”、“文心”重于“文字”、“课外”重于“课内”、“写作”重于“阅读”。
强调作文是生命的自由表达和真情交流,是放飞思绪、抒写性灵、展示才情的平台,要激发学生找到自由表达的广阔天地等,这类观点在作文教学领域已经不新鲜了。然而当管建刚再度言说这些同样的观点,还是让人为之精神一振。因为与很多用文字写出来的作文教学理论研究不同,管建刚的革命口号和教学主张是典型的“用事实说话”的,是有着实实在在的作文教学知识为支撑的。该书关于作文教学知识的开发是基于“需求评估”自下而上开发的典型例子。
(一)动态生成的作文教学内容
管建刚选择有效作文教学知识的路径是一种自下而上“需求评估”开掘模式,即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需要什么就开掘什么教学内容。这一点具体体现在其“讲评重于指导”的革命口号中,他从来不进行作文写作之前的指导,而是强调“先写后教”“以写定教”,以便充分发现学生真实需要的写作知识。
下面是他讲评学生作文的部分内容:
大家的作文里有不少“关联”病,请你帮忙改一改:
虽然妈妈很注重保养,但我觉得,妈妈是世界上最关心我的人了。
她不但可爱,而且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开心果,天天都让我笑得合不拢嘴。
……
下面是这就是全国闻名的“然后”病。请你们帮忙:
只见她把国旗挂在自动晾衣架上,然后大声地说:“升国旗,唱国歌,行注目礼。”
他把我新买的汽水喝得一滴不剩,可恨啊!然后,我跑到他书包背后,把他最好吃的一包零食给吃了,他竟然不知道,不过也对,他的零食也太多了。
……
这里有几个病,一个病是“心想”病。大家看看:
我一看他的发型,就像电视上的发型设计师剪的,我心想,要是我有这样的发型,那就太好了。
忽然,奶奶出来了,说:“我出去买菜了。”我想,哈哈,奶奶出去了。我可一定大胆地尝了。
这个病,会变异。你认得出吗?
我很生气,心想,他们怎么这样,出去也不带我。
大人们听见了,纷纷赶来,把哥哥大骂了一顿。我也不哭了,心想:嘻嘻,谁让你踢我,活该。
师:干嘛要写“心想、我想”呢?你写动作,会不会写“我动作”?我看那是“我想病”。
……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管建刚的评讲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能把学生写作中的缺点精心提炼为清晰的“教学点”,然后围绕教学点进行辨析、训练。这种写作知识开发路径看似平易却艰辛,需要教师自身具有扎实的写作功底才能进行。但这种作文知识的开发路径却是一线教师独享的优势,也是开发学生实际所需写作知识的最直接途径。
(二)活动化的作文教学知识
长期以来,当研究者醉心于“建构什么样的写作知识与能力体系”之时,很容易忽略这么一个现实: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活动设计”,写作知识和能力就无法与学生的内在需要联系起来,也得不到充分的实践机会,最终将沦为无所依附的静态知识,无法充分实现“有效教学”价值。所以很多著名的教学法本质上都有活动层面的支撑,尤其是写作之类的言语技能训练,更需要借助丰富多样的活动来展开。比如诺扎洛夫的暗示教学之所以产生神奇的效力,其原因就在于它是一种活动的言语教学,而不是静听的言语教学;再如全语言教学的成功,本质上也是借助大量的活动展开的言语教学。在国内,魏书生的作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活动特色。管建刚的作文活动设计便颇有魏书生管理思想的影子:以“班级作文周报”为基本操作规程进行全新构架,建立了一套激励机制,如“等级评奖”、“积分活动”、“稿费活动”等,把自己的作文教学知识“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去。
正是鉴于此,叶黎明在《论写作知识呈现方式的变革》(《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2期)中也指出“科学呈现写作知识的关键在于写作练习的设计”,这里的“写作练习”本质就是写作活动的设计。
二、基于学科理论演绎开发的作文教学知识
【评议论著】《写作课程范式研究》,荣维东,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原文提要】该论文把中外写作课程概括为三种范式转型:“文章写作”范式、“过程写作”范式、“交际语境写作”范式。所谓“文章写作”范式,又称“文本中心写作”“结果导向的写作”,指的是以关注写作产品为教学重心,以文章学知识如“中心、材料、结构、语言”等作为课程知识要素,以文章的结果评判为主要目的,不太关注写作过程和交际语境的写作。所谓“过程写作”范式,指的是以文章“怎么写”的过程和方法作为关注重心,以研究写作者的认知思维和信息加工规律以及写作者的行为特征为主要内容的写作课程范式。所谓交际语境写作”范式认为写作是读者、作者、体式、目的等写作交际语境要素互动的行为,写作语境、目的、对象等决定着文章的内容、体式和语言。论文基于三种写作范式构建了一个新的写作内容框架,并用大量案例进行了可行性证明。并提出基于功能语言“功能性文类写作”的构想。
作文教学知识同整个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一样,并无一个对应的学科支撑,因此开发作文教学知识势必要依托相关的学科知识。这篇论文在基于学科理论演绎开发作文教学内容方面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历史整合视野下的作文教学知识
作文教学研究从来不缺少自圆其说的理论,缺少的是富有学理内涵、具有解释力的理论。这里的学理内涵首先要充分吸纳历史积淀,走“治学先治史”的路子,对历史上已有的作文教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这是必须的,然而又是困难的,尤其是面对“写作”这一古今中外都有丰厚文献记载的研究对象。荣维东在论文中借用“范式”范畴,把历史上的写作实践概括为“文章写作”范式、“过程写作”范式和“交际语境写作”范式等三个重要概念,并基于此澄清三种范式的作文知识状况。这对于当前作文教学理论和实践有着很强的解释力,也为其构建新的作文教学知识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