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底,全国许多报刊争相转载了《南都周刊》2010年第44期上一篇题为《民国语文课本重现光芒》的文章,里面引用了1922年《新教育教科书国文读本》第一册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应用文,是一份邀请兄弟学校足球会举行一次足球比赛的公函。现抄录如下:
《致某校足球会书》:“某校足球会诸君公鉴:经启者,会自组织以来,只有两月,素乏练习,无从观感。久仰贵会热心体育,成绩卓著,原定于本星期六午后三时,拟约贵会诸君,在公共体育场比赛足球,俾得取法大雅,并以联络感情;想诸君亦乐于赞同也。如荷俯允,请先示复为盼。此上,即颂健安。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足球会谨启。”
作为读者,读到这样的课文,其感觉就像在吃一颗宁波汤元,顺滑、松软而又甜美,让人无法拒绝,更不可能让人中途停顿。直到它滑入腹腔,满口仍然充满一股幸福的回味。媒体人潘采夫说,这是“当时孩子们的日常应用文。这样的温文而又自信,健康又有气度,让你情不自禁地赞叹。”其实,这篇邀请比赛足球的公函,通篇贯穿一个“礼”字,对对方非常尊重,礼节周到,用语雅致,态度谦和热情。选用这样的寓教于乐的好教材,自然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再来回头看看当今的中学语文教材是个什么模样呢?这十几年的中学语文教材无论如何是让人不敢恭维的。中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而基础教育又是有关民族发展的大问题。这就不得不让人深入思考一下中学语文教材的问题。
一、语文教材编写乱象
1990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高中语文课本。这是“在1987年版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这套教材使用了十年。到1999年1月出版了一套“根据国家教委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用)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编写的”语文试验本。到2000年,又“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规定,遵照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在两省一市进行试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语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试验修本。接着2003年4月,又“根据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2002年10月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发行了一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不久,在2004年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又编写了“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套语文教材有五本必修本、十五本选修本和五本自读课本。
概括起来,在停止使用1990版的高中语文课本之后,先后出版发行了1997—2000试验本,2000—2003试验修订本,2003年4月修订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和2004年6月出版发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共四套高中语文教科书。
这几套选编出版并实施于课堂的教材有哪些特点呢?
其一,选编行为轻率,版本改换频繁。进入21世纪这头十年,三两年之内就换一套新教材。第一线的老师刚刚熟悉了这一套教材,马上又要钻研和适应另一套新教材。为什么要改换教材,每一次改换的教材有什么优越性,好像连选编者自己都没有弄明白,更不用说广大执行者了。
其二,选编体例混乱。这些教材有的按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体裁分单元排列;有的按内容分单元排列,如,游记散文、文艺散文、政论文、文艺评论、小说单元、文言文单元;有的按朝代,如先秦、两汉、唐宋、明清;有的分国别、中外等等。每本教材内容的各单元分类标准也是多种多样,不一而足。
其三,选编内容杂乱,质量低劣。比如,最后一套新课标本的《外国小说欣赏》(选修本),其中有一篇题目为《在桥边》的短篇小说,里面写的是一个在战场上受过伤,双腿不便的人,被安排到一个桥头去干一份一人兼数职的工作。在数人的工作过程中,发现了人群里的一位年轻姑娘,觉得非常喜欢,不过那位姑娘本人并不知道。这就是这篇课文的全部内容。这完全是一个空虚无聊的人干一份空虚无聊的工作,产生一个空虚无聊的想法来排遣一下空虚无聊的心情。作为教科书,这篇课文要对受教育对象进行怎样的思想引导?进行什么样的灵魂塑造或是情操陶冶?
其四,选编思想模糊。中学语文这门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尤其是这门学科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的培养方向在哪里,这几套教材一直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原来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里写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样的话。在后来的《语文课程标准》里也有类似的话。但在语文课本的《说明》部分却只字未提。尤其选编的课文思想内容五花八门。其中有的是感叹人生无常,表达悲观厌世思想,以及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的;有的是表达远离社会,消极避世思想的;有的是抒发闲情逸致的;甚至还有向学生灌输叛逆思想,培养叛逆精神与叛逆性格的等等。语文教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与其说是多元的,不如说是模糊的。
二、传统教材的建设及启示
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时代,对教育的重视是不言而喻的。这其中,特别是对青少年,对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和发展阶段的国民教育尤为重视。而对于处在这个时期的人所学习的教科书,特别是在人格精神培养、灵魂的塑造方面的教材建设自然是慎之又慎,精心选择和编纂的,且一经确定,就不能轻易改动。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华民族应该是有经验的。因为我们有前人创建、确立与使用了几千年的传统教材,这些教材及其思想至今仍在全世界发生着广泛的影响。
中国传统教材的始创人自然是孔子。但孔子办学时所使用的教材却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孔子以六艺作教材并不是全部用来教给所有的学生。他是拿《诗》、《书》、《礼》、《乐》教一般的学生,而《易经》和《春秋》不是普通教材,只有少数高材生才学习《易》和《春秋》的。《史记·孔子世家》里讲:“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论语》也有同样的记载。《述而》里写“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泰伯》里记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季氏》篇也记有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到了晚年才研究《易经》,才作《春秋》。司马迁说“孔子晚而喜《易》”。他自己也说他“五十以学《易》”。《孟子·滕文公下》说“孔子作春秋”。因为孔子认为《易》和《春秋》是比较精深的学科,不宜用作普通教材,只有少数高材生才能学习。因而《史记·孔子世家》里说“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第二点需要说明的是,孔子对周代学校使用的“六艺”并不是完全照搬,而是作了改编,进行了整理的。《史记·孔子世家》里讲:“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删到“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对《尚书》呢?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礼》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对《礼》也下过功夫。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孔子爱好音乐,很注重音乐教育。他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孔子对《易》是花了大量精力的。他“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都表明了孔子对《易》作了深入研究。《孟子·滕文公下》里说了“孔子作《春秋》”后,很少有不同说法。这些文献都表明,孔子对周代学校使用的教材“六艺”作了大量的整理工作并确定下来。经他“述而不作”的工作努力后保存下来的教材,几千年来奉为经典。这是永远也不能被抹煞的伟大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