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化一路领先的“尖子生”最大的弱项往往是语文,尤其是语文中的作文写作。这部分学生写议论文素材积累少,构思作文慢,写作内容干瘪不充实。针对这个常见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例证入手来加以提升。例证是议论文主要的论证方式,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论证方式。考生们可以从内容上和语言表达上加以开拓性尝试:
一、活用生活实例增加议论文的亲和力
有的考生为了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局限在名人名言的圈子里,文章缺少人间烟火气。下面两段文字可给人以启发:
(一)
你是一个爱花的人吗?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类似这样的场景,在公园中或是在路旁,一片美丽的花丛迅速成为了你关注的焦点。它们争奇斗妍,姹紫嫣红,绚烂夺目,你不自觉地走向你心仪的那朵,不禁弯下腰,用欣赏的眼光看着它,嗅它,不自觉的把手放在茎处,你想拥有它吗?
停!
请你放开手。
请记住:有一种爱叫放手。
(二)
生活应该是充满欢乐的,如果你用一部分精力去追求不属于你的东西而失去了与朋友的聚会,那你的生活就打了九折;如果你用一半的精力去追求而失去了与家人的团聚,那你的生活就打了七折;如果你用全部的经历去追求而放弃了理想与意愿,那你的生活就打了对折。
朋友,再富足的生活也经不起这样的打折,所以放手吧,放手时你会发现生活变得如此轻松,充满欢乐。放手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这两段文字谈的都是放手。大家可以看到他们的行文都非常轻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从生活中的细节入手,将这些生活中的事情当成阐述事理的一部分。这其实就是一种生活事例。在应试文中出现,可以使人眼前一亮,至少让阅卷人读后有轻松与愉悦之感。
笔者曾经在《盼春来,草自青》中也特意加上这么一段:是等待,迎来了春之声。“千余岁寒窑向日,看此处曲江流水,想见冰心”,武家坡上王宝钏用十八年的等待迎来了人生的春天;“千锤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變的骨气想必也是长久等待后的幡然醒悟。等待,如熬一碗银耳莲子汤,不能急,也不能躁,大火炖开,文火慢熬,你尽可把急功近利、心浮气躁、速战速决当成调料,慢慢地在文火中煮,煮烂,煮化,然后你会发现汤是浓的,莲子是烂的,银耳是入口即化的。这碗汤,因为饱含时间所以有了精神,因为饱含等待,所以有了韵味,碗口那一柱热气,袅袅娜娜。娜娜袅袅,难道不是春的腰肢?有了春,哪般草不会青?哪泓水不会绿?哪里的故事不会发芽开花?
其实继王宝钏、郑板桥之后再写一个例子也是可以的,但是想到前一段有张爱玲,后面还要举陈鲁豫,此处再来一个例子,文章就会显得硬邦邦的。银耳莲子汤多好,又甜又软,有营养味道好,来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文章的生活气息也就有了。
二、运用意象事例彰显文章意蕴深长
意象经常在诗歌中出现,其实在议论文中一样可以运用。比如,以前很多老师提倡的比兴式开头其实就是一种意象事例的巧妙运用。如下面两段文字:
春天,走过被波浪轻抚的沙滩,你自能见到茁壮的荇菜坦然参差;走过崎岖蜿蜒的乡间小路,你自会袖间粘满卑微但盎然的草花芬芳。春,写意般地点醒了山的朗润,水的高涨。我们诗意地栖居在春里,也无时无刻不捡拾着来自大自然的智慧:春来草自青。(《春来草自青》)
非洲茫茫草原上的巨象,无论它们生前漂泊到哪里,死前一定会回到象冢,回到祖先埋葬的地方;生长在丛林中的榕树,无论枝叶有多么繁茂,它的枝条总是深深扎向地底,再度发芽。象冢是非洲象的根,土地是榕树的根,而我们,我们中国人,汉语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相互交融,血脉相连的根!捍卫汉语,就是捍卫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捍卫汉语》)
这样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借助于自然界的意象,使文章的例证丰富,而且显得很有文采。还有一种写法大家也可以借鉴:如在《留一道缝隙》中的这一段:
养一盆花,时间久了,拨开一看,根茎竟长满了花盆,再也分辨不出它本来的样子,也缺少美感;参天古木,在自然广阔的环境中,根叶发达,延向四面八方。根雕的艺术,尽见其中。原来,不留一道缝隙是不妥的。
留一道缝隙,将山与山留出一道缝隙,即为河,隔河观望才美;留一道缝隙,将天与地留出一条缝隙,即为人间,人间才有情。
在心中留一条缝隙,才会看见不一样的世界。
在心中留一条缝隙,才会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
大家读后是不是感到从大自然中借助意象论说事理更使文章如雨后绿竹一样生机勃勃呢?
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种。这就意味着出题人所有的思想其实在自然界中都能找到相应的意象事例。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三、运用固定句式议例增强文章节奏
很多考生在表述例子时文句随便,称谓单一,使阅卷人印象不深刻。请看下面这几个例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幽怨满溢的词,让人不禁为之忧心。我想,那时的你是茫然的,是无助的吧?张汝舟的百般折磨,生活的凄苦,苦了你的身子,也苦了你的心,可你毅然决定突破世俗,挣脱心灵的束缚,将张汝舟告上衙门。如果你没有突破心灵的那道束缚,那么想必今后的你定会像普通的女人,奔波于家务,郁郁而终,也更不会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绝句了吧!其实,上天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他给了你生活的波折,却也给予了你挣脱心灵束缚的勇气。正如此,造就了神秘而又坚强的你——李清照。(青岛十七中2009级 李亚楠)
多用关联词,使文章语意波折。这个文段作者用了“你是……可你……如果你……那么想必今后的你……其实……正如此……”等关联词,一波三折,将李清照的身世命运写得摇曳多姿,避免了平铺直叙引起的审美疲劳。
为什么使她将自己的丈夫告上朝廷,饱受社会的歧视,是因为她困难面前不退缩,坚持独立,视文物同生命;为什么她能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名句,是因为宋朝的无能,伤到了她那个已受了伤的心;为什么她能坚定信心,著就遗传万世的《金石录》,是因为她对前夫赵明诚的思念与誓言。种种的原因,使她用自己独立的人格,坚守对国家民族兴盛的祈盼,化愁为美,终成一代词宗。(青岛十七中2009级 刘健)
这个文段用了三个排比,将一个普通的实例写出了层次,写出了锐气,写出了李清照的乱世豪情。
像是落叶归根,国是我们永远的家园。南宋的李清照在面对国破家亡时,身为一介女流,她无法像怒发冲冠的岳飞一样驰骋战场,也无法像寻常百姓家的妇女一样不谙世事,更无法折断刚直的脊梁如秦桧一样卖国求荣,她只能愤怒地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只能哀伤着凄凄惨惨戚戚,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以笔杆的力量挑起国家的灵魂。(青岛十七中2009级王新玮)
类比也是不错的手法,忠奸顿现,高下立辨,同学们能不能学过来呢?
当然如果哪位同学能把上述手法集中起来在一个例段里使用,那么效果定会不错。如:
人生的辉煌总该在那么一次惊天动地的磨难之后才会出现,就像真金往往需要经过冶炼才会从百沙中脱颖而出。我甚至无法想象李清照,那么一个柔弱的女子,身担那舟都载不动的愁思,面临时代变迁,国家灭亡,回头没有一个温暖依靠,却是丈夫张汝舟的百般算计与拳脚相向,她是用怎样疲惫的身心与多么顽强的意志来写下那一篇篇华丽的诗章?但,若不是北宋颠覆整个王朝来成就李清照人生的跨越,她又怎么会成为千古词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