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是情感的结晶;诗词,是语言的魔方。因此,诗词教学就应该有别于一般文学作品的教学,更要区分于实用文本的教学。诗词教学的抓手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若在诗词教学中做到“诗意”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将是诗词教学飞往成功彼岸的双翼。
一、诗词教学中的诗意
《现代汉语词典》对“诗意”的解释为“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词教学,如果它的各个环节以及由此构成的整堂课的氛围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纵观诗词教学的成功课例,都较好地体现这一点。
1.导入、过渡和结课的诗意
一堂课的导入,大致可以奠定一堂课的整体基调。如果是诗意的导入,那么,整堂课的诗意氛围则基本形成。记得一位老师在执教《声声慢》时,这样导入:“‘心情宁静时写出的诗/是一杯甜酒;心情激动时写出的诗/是一杯烈酒;心情悲痛时写出的诗/是一杯苦酒。’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李清照的《声声慢》,我们也来品一品这杯酒的味道。”这样的导语,既具有激发学生品读此词的诱惑力,又较好地确立了此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品词味,显得诗意氤氲。
导语需要诗意的吹拂,各环节的过渡语和课堂结束时的结课语也需要诗意的萦绕。如诗的小结过渡能很好地承前启后,推动课堂教学向前流动,使整堂课浑然一体。一位老师在教学《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时,引导学生以囚徒的身份品味该诗四种力量之“‘希望’的力量”后过渡道“……灾难有多少,/希望就有多少,/灾难的力量有多大,/希望的力量也必将有多大。/这种希望的力量/正在阴暗处/孕育/生长/涌动/运行/奔突/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朽腐的事物。”这个过渡巧妙地给上一个环节画了一个句号,又自然地延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感召力,语言像在诗中浸染过一样,给人以诗的灵慧。
结课语,最有味的当然是课已尽而意无穷。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老师在教学《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的最后环节时让学生畅谈“还可以将此诗赠送给谁谁”,当学生谈毕,他这样结课:“把这首高贵的诗/送给你,/送给我,/送给所有正在受难/或者将要受难的人们,/它会唤起/我们的勇气和欢乐,/我们期望的时辰/不久将会临降。”这样的结课语,让人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清”之感。
2.诵读、点评和课件的诗意
老师诗意的诵读,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使课堂以最经济的时间进入诗境。记得语文特级教师韩军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当音乐响起时,教师深情背诵,声情并茂,荡气回肠,师生唏嘘一片,上千师生热泪盈眶……①可见诗意诵读的重要性。笔者在诗词教学时也常作声情并茂的诵读,这样往往能迅速将学生带入诗境,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我们大多数老师不可能都有韩军等优秀教师那播音员般的朗诵功底,所以课堂上许多老师不敢诵读,公开课更惧怕诵读。但笔者觉得,我们要相信自己对诗词的理解比大部分学生更深刻,我们认真投入的诵读不仅仅是声音感染人,更主要的是我们的诵读传达着教师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所以老师的现场诵读具有学生朗读或播音员诵读所不可替代的价值。像余映潮、于漪等著名特级教师普通话也都较一般,但他们都很注重自己的范读,原因就在于此。
在诗词教学中,点评做到有诗意,这是比较难的,因为点评本来是充满着理性智慧的东西。不过我们欣喜地看到,有些老师课堂上的点评同样闪耀着诗性的光彩。比如前面提到的《声声慢》的课例上,当一位女同学以诗性的语言深入品味了十四个叠字的精妙后,老师引出了傅庚生前辈对十四字的评述“……此等心情,唯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唯女儿能书之”,那老师顺着傅老的话评道“此等深入之点评,唯女同学能有之”,赢得了全场一片掌声。
当然,一堂课的诗意,仅有老师的诗意显然是不够的,这不符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理念。但只要教师有诗情,就会催生学生的诗意。一旦进入诗境,很多学生的诵读、发言也都将富有诗意。比如《声声慢》的课例上,一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品读十四个叠字的精妙时说:“不是忧愁/也不是悔恨/仿佛/是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掺杂着微微的愁苦/这种感觉/融入了我的思绪/演化作空气/久久萦绕在我的周围/……这里的一盏/微微亮着的孤灯/把我心中的寂寞与伤愁/一样一样地/都荡了出来。”真叫如沐春风,我想若常在这诗一样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不会作诗也会吟了。
不过学生是否都能如此诗意,这与学生的素养有关,但也与老师的引导有关。老师营造出诗的氛围,从而诱导学生在课堂中诗意地栖居,这是关键。老师要相信自己,更要相信自己的学生,也许他们的语文底子不够好,但他们都处在诗的季节,只要给他们诗的氛围,他们都将诗意地成长。
最后说说诗意的课件。进入读图时代的今天,诗词教学中课件的诗意也是不容忽视的。诗意的课件不仅给人直接的视听冲击,更能调动潜伏的审美享受。笔者最近在参加一次全省的诗词教学大赛观摩活动中发现,大部分老师都注意了课件文字、图像以及背景音乐的诗意性,但也看到还有许多老师的课件比较粗糙,普遍情况是“文字密密麻麻太多,没有美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二、诗词教学中的理性
如果说,“诗意”是诗词教学操作层面上的艺术追求,那么,“理性”主要是指诗词教学内容层面上的合理把握。诗词,是文学的骄子,要把握好诗词教学内容的合宜,则离不开对诗词进行细微而深入的理性解读。如果对一首诗做不到细微而深入的理性解读,没有挖掘出合宜的教学内容来组织流程,那么所有的“诗意”都只能是一个漂亮的肥皂泡——没有干货。表面上热闹诗意,课堂一结束,学生似乎什么都没有得到,这样的课,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没有多大益处的。而成功的诗词教学课例,除了“诗意”外,也关注对学生的理性引领,追求对文本的理性解读。
那么,如何进行理性的文本解读呢?按照孙绍振先生的话,就是“要做微观的分析”,“分析就是把本来统一的、水乳交融、天衣无缝的东西的内在矛盾揭示出来……从操作方法上说,不应该只是追求作品与现实的一致,而是相反,从作品与现实的矛盾、不统一的方面入手”,②主要是进行“还原”和“比较”。
1.结合资料“还原”理性解读
运用这种策略进行文本解读,关键要做好两点。首先是“还原”,即“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作家加工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形象和原生形象之间的差异”。③有了差异就会出现矛盾,矛盾的出现就意味着找到了文本解读的突破口;其次是要“结合资料”,解决这个矛盾。一般来说,矛盾的解决,也就意味着文本解读的成功。
笔者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就引导学生思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历代帝王真的都‘略输文采’吗?”通过我提供资料引导学生“还原”发现,这些帝王 “原生形象”的“文采”并非都如该词“艺术形象”中所云是“略输”的。这样,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要么是作者不懂历史,误解了历代帝王,要么这里的“文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采”。学生很快觉得,作者是通晓中国历史的,不可能会误解历代帝王。由此推知,这里的“文采”不应是一般意义上的“文采”。那么在作者心目中怎样才叫有“文采“呢?解决了这个矛盾,也就读懂了这首词。这时,笔者将毛泽东早期的文摘《讲堂录》中的一则话投影到大屏幕上——
王船山:有豪杰而不圣贤者,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圣贤,德业俱全者;豪杰,歉于品德,而有大功大名者。拿(破仑)翁,豪杰也,而非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