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7期 ID: 136584

[ 李冲锋 文选 ]   

小说教学教什么?

◇ 李冲锋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小说教学,一般是围绕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等内容展开的,往往是告诉学生这篇小说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主题。例如,学习《祝福》后,学生知道了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旧中国妇女形象,是一个被冷漠的社会和封建愚昧思想推向死亡的悲剧人物,通过这一悲剧人物,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从而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学习《项链》后,学生知道了玛蒂尔德是一个不自量力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典型形象,作品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在教给学生这些时,教学内容的落点落在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小说主题”上,即落点落在了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上。小说教学最后是要教给学生这样的一些东西吗?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对小说教学来说是应该有的,但是最后不应该只停留在这些地方。如果作为一般的日常阅读,我想这是无可厚非的,作为小说教学的阅读,把落点落在这些内容上似乎就有些问题了。小说教学最终的落点,不应该落在一个个人物形象或一个个主题上,这些只是学生小说学习的例子。小说教学要通过一个个例子的剖析,让学生学会怎么进入到小说所呈现的世界里面去。
  小说阅读的现状是学生很难进入小说世界,尤其是优秀的小说作品或有难度的小说作品。小说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小说世界,而不是考察学生小说阅读的“产出”。学生不能很好地“进入”小说世界,很大程度上是“解读方式”有问题。正确适当的解读方式是解决学生小说阅读障碍和提升学生小说欣赏能力的关键,因此教给学生解读方式应该成为小说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为什么是教解读方式
  小说的内容即小说所描写或反映的内容,对小说教学来说也是需要的,我们需要用它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和人生体悟,甚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等。这只是小说教学的内容之一,而不能成为全部。小说教学的重点应该在学生对小说解读方式的把握上。为什么把小说教学的内容确定为教解读方式呢?
  解读方式是小说阅读的基础,是小说阅读的关键。学生不掌握一定的解读方式就无法更好地进入文本、读懂文本、深切地把握文本。从解读方式在小说阅读中的重要性的角度看,小说教学要把教解读方式作为重要内容。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教解读方式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什么叫“解读方式”而不叫“阅读方式”?小说教学中的阅读和一般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一般的阅读可以随便去看,看到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小说教学中的阅读则是一种学习性阅读,学习性阅读需要给予学生能力的提升。比如,对作品中的视角,在没有学习之前,学生是没有意识的,经过教师的引导后,学生可能会形成阅读小说时通过视角去解读或欣赏作品的习惯。例如,学习《孔乙己》时,学生不容易注意作品是通过咸亨酒店小伙计地视角讲述故事的,教师对此可做引导,让学生体会鲁迅为什么要运用这一视角讲故事,这一视角讲故事的作用是什么。有人说,没有了小伙计的《孔乙己》就不是完整的《孔乙己》,因此在《孔乙己》的教学中,不涉及小伙计的视角是有问题的。我同意这样的说法。再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通过林黛玉的眼睛看贾府,通过贾的视角看林黛玉等,都是视角问题。学生经过了学习之后,就会具有视角意识,就会认识到视角在小说中的作用。学生再去解读或欣赏其他小说时,就知道可以运用视角去阅读或解读作品,就能够自觉地运用视角意识了。小说教学中的阅读,既有一般阅读随意性的一面,又有需要经过努力才能习得的一面。这需要努力习得的一面就是怎么进行“解读”。当需要“解读”时,一定是在阅读过程中碰到了困难需要解决,甚至需要帮助才能去看懂,不然自己可能无法看懂。小说教学恰恰是应该在学生看不懂但教师可以帮助他们看懂的地方用力。
  教给学生解读方式符合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基础的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小说教学,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小说阅读打基础的,学生学会了解读小说的方式,就掌握了小说解读的工具,就可以举一反三地运用它去解读同类或非同类的、相似的甚至陌生的小说。文本解读的能力是能够迁移的,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与意义。
  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体会丰富的人生、广阔的世界,这应该是小说阅读的功能或目的之所在。这样的目的可以在小说教学中部分地实现,但更多地要靠学生在课外、在今后的人生路途中慢慢去实现。为了更好地更长远地实现这样的目的,小说教学应该教给学生小说的解读方式。
  三、理解的框架
  小说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适当的解读方式进入文本、读懂文本的过程。为说明问题,我们构建了下图以便于分析与理解。
  文本世界由表达方式、表达对象、表达意图三个方面构成。在一个文本里,作者会通过语词、句式、语气、结构、修辞、视角、细节、手法等去讲这事,我们把这些统称为表达方式。作者所直接描写、刻画的内容: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我们统称之为表达对象。作者通过表达方式和表达对象所要表达的意图或主题,统称之为表现意图。
  学生在学习时,比较容易看到的是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等显性的内容,比较不容易看到的是作者意图、作品主题,也比较不容易看到作者表达方式在小说叙述过程中的作用。小说教学是否应该教那些学生不容易看到或看不到的东西呢?如果回答是,那么只答对了一半。教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没有看到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是怎么知道的,而这就是解读方式。
  解读方式,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与表达方式直接相关的解读方式,比如,品味语词、解析句式、体会语气、分析结构、赏析修辞、掌握视角、赏析细节、把握手法等等;二是作品的表达方式之外但却与作品本身相关的解读方式,比如,通过写作背景、时代背景来进入文本、通过把握文体特征来进入文本等;三是完全外部于作品的解读方式,比如,整体感知、自我体悟、反复阅读、概括提炼、剧情表演、借助工具等,也是进入文本的方式。这些方式同从作者的表达方式的角度去解读不一样,同与作品相关的角度解读也不一样,却也是应该教给学生的。
  在三类解读方式中,重点是第一类,即与表达方式相关的解读方式。这些解读方式是怎么来的呢?显然来源于作品的表达方式。正是因为作者通过语词、句式、语气、结构、修辞、视角、细节、手法等方式去建构故事,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于这些方式去解读故事。
  作者建构故事的过程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法把主题或意图层层包装、圈圈环绕的过程;读者解读故事就是循着作者包装的方式和手法把故事层层剥开、圈圈解套的过程。
  小说教学不是教学生小说的写作,而是教学生小说的解读,要想读懂一篇作品,我们必须要借助作者写作的表达方式。我们需要对作者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解和品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进入作品,达到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学生应该掌握品味语词的方式、解析句式的方式、体会语气的方式等等,这才应该是教学落点。这些内容不会在一篇课文中同时教,而要根据不同的小说的特点,分散开来教。
  怎么教给学生小说的解读方式属于教师的教学策略(含有教学方法)的问题,此处不多谈。这就需要注意区别“教的方法”与“解读方式”不是一回事。小说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教的方法”教会学生小说文本“解读方式”的过程。小说教学的内容就是教给学生小说解读的方式。换言之,小说文本解读的方式,就是小说教学的内容,在这里方式(含方法)即内容。

小说教学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