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大学语文教育来说,其作用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是其重要目标。文章即首先通过分析大学生在人文素养上需要提升的方面,然后指出大学语文教育在提升这些人文素养方面能够起到的具体作用,最后提出大学语文教育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语文教育 人文素养
引言
对于大学语文教育来说,其作用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是其重要目标。[1]大学语文教育通过其对学生进行讲授的各种经典文学作品为媒介,使这些作品中包含的思想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相应的影响。对于文学经典作品来说,除了其娴熟的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外,其中包含的各种人文主义精神思想乃是整个作品的灵魂,也是其之所以能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因此,大学语文教育中经典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思想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必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大学生在人文素养上需要提升的方面
由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各种专业人才方面,因此,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主要着重于各种专业知识的教育,尤其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种理工科以及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的教育。但是,这种教育产生的最大问题是对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大学语文教育以及其所重视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忽视,而高质量的语文教育及相应的人文素养又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一)与他人交往时势利刻薄
大学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具备的人文素养之一,是要尽量考虑他人和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在帮助他人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价值。但由于功利主义的盛行,很多学生形成了只顾短期利益的拜金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对很多大学生最大的影响是在与他人交往时斤斤计较,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自私自利,势利刻薄。不仅不符合大学语文教学中强调的尊重关心他人的人文主义情怀,也直接同中国传统的“仁者爱人”的美德背道而驰。这些与他人交往时势利刻薄的大学生,必然因为其自私冷漠而受到其他人的排斥和指责,从而不利于其对社会的适应,从根本上影响其学习和今后的发展。
(二)对待自己不思进取,怕苦畏难
对于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环境的改变对其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其必须面临着不同于中小学时期的更大的竞争,以及必须为自己进入社会做好准备的挑战,此时其迫切需要吸取大学语文教育中提供的榜样力量,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在新的环境下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为自己更好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不少大学生却由于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忽视而无所适从,遭遇几次困难之后即自抛自弃,意识不到困难的暂时性及自身努力的重要性。而且因为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都需要艰苦的付出,他们同样得过且过,怕苦畏难,不愿意通过暂时的付出而取得相应的进步。其结果是陷入一事无成、难以取得任何成绩的不利处境。
(三)人文素养的基本知识积累的缺乏
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在学校所受教育的主要知识是其所学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方面的基本知识则更多地通过大学语文教育获取。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由于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忽视,缺乏人文素养方面的基本知识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很多大学生根本不知道中国设立民族自治区的省级行政区有哪几个,不知道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在哪里,甚至有少数大学生不知道中国四大发明具体是什么,不知道文艺复兴运动和资本主义启蒙思想运动到底有什么区别。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其在进入社会后,不仅会使其很难理解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现象,而且很容易使人对其产生浅薄、见识浅陋的印象,从而对其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大学语文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各种文学知识的教育,使文学知识中包含的各种人文思想和知识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影响,从而使其对大学生在上述人文素养方面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养成团结友爱、尊重关怀他人的人文主义情怀
大学语文教育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到处闪耀着尊重关怀他人,团结友爱,注重集体荣誉的思想光芒。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爱精神,以及忠义孝悌的美德,都是强调对长辈朋友兄弟等自己周边的人群的爱护关怀以及尊重和照顾等。相关的描述以及事例,在中国的各种儒家经典文学中比比皆是。而现代文艺复兴之后兴起的各种人文主义精神,更是强调各种以人为本,对他人要尊重和宽容,崇尚和平,讲究平等和自由的可贵。因此在文艺复兴之后的文学作品中,处处体现出对势利贪婪的鄙视,对残酷冷血的厌恶,以及对他人不幸的悲悯和同情。因此,通过大学语文教育这些文学经典的讲授和学习,大学生可以从中吸收相应的思想精华,逐渐养成团结友爱、尊重关怀他人的人文主义情怀。
(二)养成自强不息、不怕困难的精神
作为大学语文素材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着对各种自强不息、不怕困难精神的歌颂和赞美。如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表述;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行路难》一诗中所表达的不畏困难、不怕失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浪漫主义激情;东晋祖逖为了北伐中原,光复故土,从小“闻鸡起舞”、行军时中流击楫的豪迈;二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伦敦大轰炸的艰难时刻,发表战斗到底、决不妥协的宣言。都会使人闻之精神振奋,从而促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时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不颓废、不向命运低头,坚持不懈,为自己今后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增加大学生在人文知识方面的积累
任何文学作品,都必然同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他的人文知识相联系,大学语文中的各种文学经典,往往是同时期历史在文学上的最强音。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大学生要想真正理解相应的文学作品包含的真实含义,就必须对相应的人文知识进行相应的了解和学习。[2]因此,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事实上也是对相应的人文知识进行积累的过程。如学习唐朝的诗歌,就必须对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当时的地理、军事情况、思想变迁有着基本的认识。学习司马迁的《史记》,就必须对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司马迁本身的家世经历以及特长等有着初步的了解。而学习方志敏的《可爱的祖国》,则需要对中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与近代的百年屈辱互相对照,才能真正明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国家的崛起、为人民的安乐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自豪和悲壮之情。因此,大学语文中文学作品的学习,对大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在与人相处时养成尊重关怀爱护他人的良好习惯,对待自己能形成自强不息、不怕困难的坚忍不拔的精神,而且能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增加其对人文知识的积累,从而全面提升其人文素养。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具体措施
大学语文虽然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上述的一系列作用,但要使这些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还需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相应措施,这些具体措施如下所述。
(一)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要想使大学语文教育能最大程度地起到提升大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其重要的前提是大学语文教师能对学生起到相应的人文素养提升教育的功能。假如大学语文教师自身对相应的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人文主义精髓不能进行透彻的理解,对其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其他相关知识缺乏相应的储备,其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养能起到的指引作用也就可想而知。因此,高校必须通过专业知识考试以及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语文教师的相关素质进行考核,以提高其相应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自己也应当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假如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达到这样那样的道德情操标准,而自己在具体行为时却与之背道而驰,很容易引发学生对相应的人文精神的质疑乃至逆反情绪,从而严重影响人文素养教育的效果。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文素养的榜样。
(二)提高大学语文中包含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的比例
大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选取,其最重要的标准不应仅仅是语言艺术的高低,而应尽量注意其中是否包含有相应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包含人文精神的程度。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瑰宝之一的宋词,就包含了以家国情怀为基调的豪迈派和以日常情绪变动为基本描述素材的婉约派。很显然,在语言运用艺术方面两者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其对大学生能够产生的人文素养提升的作用是大相径庭的。[3]婉约派宋词除了能使大学生充分欣赏到这一流派的语言艺术之外,在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微弱的,因此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应主要以豪迈派而不是婉约派诗词作为宋词文学作品教学的主流。只有提高包含人文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在大学语文中的比例,才能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三)课堂讲授中注重对相应背景知识的介绍
在大学语文的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承担的任务不仅仅是对相应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进行充分的讲解。很多大学语文教师一方面由于其对大学语文承担的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认识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也对相应的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因而经常将大学语文上成纯粹的文学鉴赏课。大学语文中的文学作品中包含的背景知识往往对大学生增加其人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 因此在课堂讲授中应注重对相应背景知识的介绍,以充分发挥其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语
参考文献
[1]彭书雄.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吴丽萍,丰宗立.大学语文教学如何与人文素质培养结合[J].成人教育,2005(04).
[3]杨桂菊,白玉荣.重视《大学语文》教学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