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6期 ID: 423029

  

解构与续造:语文教育功能的失范与矫正

◇ 孙文亮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全民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及时跟上社会发展。在语言运用能力和国民的人文素养两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对此,语文教育应立足于问题实际,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具体原因,以此实现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
  关键词:语文教育功能 教育理念 人文素养
  引言
  汉语的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对国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承担提高学生这两项水平重任的语文教育几乎是所有的大中小学学生必修的主要课程之一。客观地讲,国家这么多年在语文教育方面的巨大投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保证了为其他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学生必需的语文能力的支持,而且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量具有高素质语文水平的人才。然而,现在普遍存在各种不规范的语言现象,甚至还出现了一般人看不懂的网络专用语。此外,很多国民的人文素养也存在很多令人忧心的地方,如人们之间的交往功利化、冷淡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因为出现上述问题的人群几乎都接受过长期的语文教育,因此这些现象的存在同目前的语文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1]
  一、语文教育功能失范的具体表现
  前已述及,目前,无论是国民人文素养的普遍低下,还是其语言运用能力存在的各种缺陷,都是语文教育模式陷入困境的外在表现。国民在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语言运用能力方面
  1.不规范用语盛行
  目前,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不规范用语。对于很多人来说,目前年轻人中间的一些流行语很难理解,尤其是其经常使用的网络语,更是使普通人叹为观止。诸如“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累觉不爱”之类,不熟悉其背后的所谓故事的人完全就丧失了对它们的理解能力。这些非常不规范的用语在很多人中间不仅没有受到抵制,反而被作为某种时髦或潮流进行追捧,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官方电视台和新闻报纸上。五千年的汉字文化发展到今天居然只能求助于这些不规范的汉语组合才能最好地对相应的信息进行表达,这不仅是汉字文化的悲哀,更是语文教育者的悲哀。
  2.写作能力低下
  语文教育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写作能力。事实上,很多人在受过多年的语文教育之后,并不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甚至缺乏起码的写作能力。不少在人事部门工作的人员,经常会收到很多连意思都表达不清楚的求职信,而这样的求职信一般还出自于某些大学毕业生之手。这意味着很多经过多年写作能力训练的人,甚至连求职信这种最基本的应用文写作的能力都不具备,遑论技巧呢。对于工作在不同岗位的人来说,绝大部分工作岗位对于一定的写作能力都是有着刚性需求的,如各种各样的书面汇报材料、申请材料、商业来往信函等,写作能力低下对其日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人文素养培育方面
  人文素养的培育是语文教育承担的除语言运用能力之外的另一重任。目前,大部分人的人文素养缺乏,这也是语文教育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谈吐举止粗俗
  作为拥有泱泱五千年发展史的汉语文明,自古以来即以礼仪之邦自称,其锦绣文化更是不可胜数。所有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存在,都应当由语文教育工作者承担将其在国人中间广泛传播的重任。然而,这些传统文化本应赋予一个人的文明礼貌和优雅的谈吐举止似乎和很多人无缘,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各种美德如“仁者爱人”“孝悌忠信”等也被很多人置之脑后。
  2.文学修养缺乏
  文学修养作为语文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一环,其在语文教育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对很多人来讲,其文学修养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尤其是在将来的社会精英和主力的大学生中间,其文学修养的缺乏到了几乎让人吃惊的程度。很多大学生所谓的文学修养,基本上停留在指导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水平。如果再深一层,问下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估计绝大多数大学生一个都回答不上来。大学生几乎都知道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但问他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绝大多数大学生同样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有些学生甚至分不清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周公和孔子到底谁先谁后的问题。文学修养的缺乏,往往意味着文学传统被忽视,从而对国民素质的提高造成极为负面的影响。
  二、语文教育功能失范的原因
  目前,语文教育之所以会陷入困境,与目前学校对语文教育的态度以及语文教育的具体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其具体原因较多。
  (一)学校对语文教育的重视不够
  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语文都只是其需要完成的教学课程中的一门而已,而不能对其在教育中所起到的基础作用予以足够的重视。这种现象在高校尤其严重,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大学语文只是其需要开设的数量庞大的课程中的一种,而且是非专业的并不是很重要的一种。因此,高校语文教育往往流于形式,除了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不得不将其作为必修课之外,无论在课时的设置,还是考试的安排上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大学语文教师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干脆实行论文考查或者是开卷考试的形式。因为缺乏考试的压力,大多数的大学生根本就不将大学语文课程当回事,其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2]在语文教育得不到足够重视的情况下,很难避免相当多的学生不在乎语言的规范使用、写作能力低下、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等问题的产生。
  (二)语文教师素质偏低
  与语文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相应的,是语文教师队伍素质的普遍偏低,这种现象最为严重的是不发达地区的小学和几乎全国所有的高校。不发达地区小学总体师资力量即存在很大的缺口,很多时候缺少专职的语文教师,因此只能由别的课程的教师兼任。而高校在传统上就对语文教育不怎么重视,甚至直到近年来教育部三令五申,才陆续将大学语文设为所有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由于缺乏足够的大学语文师资的储备,其仓促招聘的大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语文教师甚至自己都没有对其需要讲授的语文知识进行透彻的理解,希望其顺利达成语文教育的两大目标,本身就不大现实。而且很多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解狭隘,要么将语文课上成纯粹的语言能力训练课,要么上成纯粹的文学欣赏课。前一种现象在中小学比较普遍,后一种现象则是很多大学语文教师的通病。完全不注意通过文学经典的讲授引导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将语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的目标置之脑后。语文教师本身素质的偏低,必然会使语文教育达到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材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从空间的角度,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历史地理经济发展水平都存在较大差距。而从时间的角度,这几十年我国的发展变化速度之快举世瞩目。与时间和空间的巨大差异不同的是,我国各地学校长期使用的语文教材却有着令人吃惊的一致性。当然,从空间的角度,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毕竟文化传承比较单一,各地学校语文教材差别不大可以理解,但其在时间上的长期稳定性却有点不可思议。比如小学语文课本,经常好多年才修订一次,而且每次修订幅度都不是很大。并不是说语文教材需要经常性地大规模变动,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有意识地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收录一些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新的语文知识和内容,替换掉已经淘汰过时的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培育都是很有必要的。教材内容的刻板,与时代发展日益脱节的事实,必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而不利于语文教育目标的达成。
  (四)大学生自身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
  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往往将学好自己的专业课程作为第一要务,认为语文学习并不能给其带来实在的好处,从而对语文学习根本不重视。这种情况的产生虽然很大程度上同其所在的高校对语文的轻视存在很大关系,但大学生自身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则是更为关键的原因。这种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必然导致其对语文学习兴趣的缺乏以及学习时间分配的不够,最终体现为语文教学质量的降低。
  三、语文教育功能实现的具体路径
  针对目前语文教育模式造成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采取下述对策以破解这些问题造成的困境。
  (一)加强对语文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
  语文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开设的必修课之一,而是其他课程顺利完成、学生顺利成长的基础学科。因为语文教育承担着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培育的两大功能,而语言运用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高低则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乃至其进入社会之后的职业前景。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语文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使学校本身乃至教师和学生都能明白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端正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对语文教育的态度,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其他措施,克服语文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提高语文教师队伍的素质
  对于目前很多学校语文教师队伍素质偏低的现象,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其素质提高。对于不发达地区的小学来说,国家有必要对其实行一定的倾斜性财政政策,以吸引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弥补其师资力量不足的缺口。[3]而对于高校来说,则可以通过提高新进入大学语文教师的准入标准以及对现有大学语文教师进行培训考核的方式达到提高语文教师队伍素质的目的。
  (三)适时修订语文教材的内容和结构
  对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来说,对语文教材适时修订能起到使其内容和结构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作用。现行的几年一次的修订周期明显存在过长之嫌。[4]建议每年对语文教材进行一次修订,以使其能更好地达成语文教育的目的。语
  参考文献
  [1]李杨.对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发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8).
  [2]刘雯雯.大学语文教学的忧虑和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
  [3]钱威.语文教育“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1(03).
  [4]秦朝晖,傅书华.论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内容构建[J].教育研究,2012(11).

解构与续造:语文教育功能的失范与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