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外阅读已经悄无声息地成了功利性教育的牺牲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研究古今中外所有伟大人物的人生历程,你会发现他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热爱阅读的人,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少年时代都经历过如饥似渴的阅读阶段。
关键词:课外阅读 兴趣 方式方法
引言
接受阅读,想到重视课外阅读,还得从几年前在一本书上看到的一段话说起,那段话中记录着这样的数字:据第四次全国阅读调查显示,中国人的读书率已经降到了自1999年以来的最低值,平均每人每年只读4.5本书。多么让人忧虑的数字呀,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民族在逐渐泯灭读书的热情。作为承担着教育重任的我,意识到了我们的教育教学中的缺失。诚然,扪心自问,为了应试教育下的考试,老师也罢,家长也好,有几人在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我个人也觉得,对于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开阔孩子的视野,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还可以丰富孩子的人文涵养,构建孩子健康的心灵。于是,我开始寻找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一、 在听说中激发阅读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习能力的发展总是与相应的情感、意志毅力、兴趣密切关联。学习指导的实践也证明,不解决“愿学”“乐学”的问题,也就谈不上“会学”“善学”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孩子课外阅读兴趣的重要性。刚刚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考虑到学生深受繁重的课业负担的困扰,如果像布置任务似的为他们把书发下去,孩子们看着密密麻麻的字,准会想到枯燥的认读,还哪会想到阅读的快乐呢。于是,我先把要引导他们读的书,随身带一本,课堂上我利用不多的时间为学生们读故事,我专门选取有意义的章节为孩子们读,书中有意思的情节,再加上我声情并茂的讲述,孩子们听得意犹未尽,总是央求我多读会儿,我很少满足他们的要求。我还有意把书留在班级,告诉他们想要知道下面的内容,可以自己往下看。可一本书怎么够几十个学生轮流看啊,这时,学生们就主动“上钩”了,问我这本书在哪买的。为学生们推荐书,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们会很珍视我推荐的这本书。我为学生推荐书时,也要有目的地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让学生能理解,能接受,学生才会对书感兴趣。
学生们买到书后,我还不动声色地检查孩子们的阅读情况。我会在课堂上,说到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然后,讲起关于主人公的故事,随口向学生问起其中描述的一个词语。比如:在向学生推荐《长不大的小樱子》时,我在课堂讲到“ABAC”式词语时,提到了《谁是好心人》这个故事,故事中小樱子走到摆满本子的货架前的一段语言描写是什么呢?学生们经我一提示,纷纷抢着来复述那段描述。我表扬了参与发言的孩子,并告诉他们,这是进行课外阅读的好处,可以让我们的知识积累得越来越多。学生们在我的表扬中很快就会找到一种阅读的幸福感,这种学以致用的幸福感会让其阅读兴趣再次被激发。学生从“不爱读书”到“喜欢读书”有一个过程。读书是一种智力活动,不同于体力劳动。如果不调动阅读者的内驱力,依靠大人来督促是徒劳的。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你不要他读,他也会找书来读。
二、在净化中回归阅读本性
当课外阅读在我的课堂内外开展起来后,有些家长也开始参与进来了。家长们开始为孩子们主动选书、买书。学生的书包里多了家长为他们选购的漫画书,卡通故事,作文选等,孩子们在课间喜欢上了借阅漫画和卡通故事书,看着孩子们笑得可开心了,我内心也充满了成就感。而学生书包里的作文选几乎无人问津,这类书,只能在我讲作文课时,成为“万人追捧”的对象。接下来,我就发现,读漫画的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从其身上找不到阅读的痕迹,就是看不到被书香浸润的气质。还有家长跟我反应为孩子买来的作文书类的课外书,学生根本不读。我开始重新认识学生的阅读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在阅读方面做了具体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程标准》在指导课外阅读方面是很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的。不少学生和家长走进了感性化、浅层次的功利性阅读误区。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把作文选、作文辅导用书当作孩子最好的读物,认为对提高作文成绩有用,于是累案的作文书包围了孩子,最终导致他们阅读兴趣的失落。难怪学生会不读书包中的作文书。我知道,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我更清楚课外阅读应该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鼓励他们阅读经典,让经典阅读积淀他们人生的厚度。于是,我在班级内告诉学生们可以选读漫画书和作文书,但绝不能让其占据我们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我们应广泛地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阅读经典,才是真实的阅读呀。
三、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
阅读是一个坚持的过程,实际上,仅靠兴趣来维持阅读是不长久的,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每次经典阅读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学生不下一番苦功夫也是难以完成的。然而,这规定的阅读量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必须引导学生完成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就要求学生有高度的阅读自觉性、自制性,需要他们用意志来支撑,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我知道,阅读的过程绝不能放任自流,不是一节课的激发就会让学生实现高效阅读的。为了提高阅读品质,我在班级定期开展了一些活动。我和学生约定每周一次评选,每周一次交流,每日一次分享。评选读书之星,交流书中的故事情节,交流书中我们感触颇多的语句。分享书中的精彩语段。学生们对于这些活动很喜欢,常常乐此不疲地准备着,有时为一个词语也会争论不休。因为学生们期待着我的每句表扬,每张属于他们的奖状。我喜欢,在活动中不吝惜我的赞赏之语。因为,这样我可以给学生们一种积极的暗示。我喜欢,看着学生们在活动中或兴奋或平静的表现,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学生们良好的阅读品质。这一系列的活动也在不断提升着他们的阅读品位,促成他们进入阅读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