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数十年语文杂志编辑,天天阅读、审看、校对中学语文老师的文稿,困惑和烦恼越来越多,喜悦和激动越来越少;来稿越来越多,但可用的越来越少;相类的模仿、借鉴的越来越多,求异的另类、有新意的越来越少。而要想获得观点卓异富有建树的优秀文章,若不是专门约稿,几乎已不可得。到各地学校与老师们交流,老师们也多有怨言:我们辛辛苦苦从百忙中抽空好不容易写出一两篇文章,但投出去总是泥牛入海,为什么发表文章那么难?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关键是文章的质量不高,尤其是缺乏新意,千人一面,说教参上的话,说教辅上的话,说专家学者说了不知多少遍的话,就是很少看到作者自己的话,自己真情实感的话,自己与别人不同理解的话。那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再来研究语文论文,再来看语文老师生活、工作和学习、发展的状态,我发现这是跟很多语文老师懒于思考、缺乏理性有着极大关系的。
看得最多、印象最深的有两类文章。前几年,不知是谁提出了一个奇特的理念,叫做“文本细读”,这本没有错,教材中的选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细读,又怎算是教学过这篇文章了呢?无论按照叶圣陶先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还是“课改”提出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细细研读教材进而超越教材总是基本的道理和规律。而且从古至今,只要是教书的,只要是教语文的,总是在“细”和“实”方面不知耗费了多少功夫,获得了多少成就。这一提法怎么说都没有多少了不得的新意,但就是在那样一段时间,关于文本细读的文章几乎排山倒海,奔涌而至,令做编辑的骇然而茫然不知所措。若是老师们稍动点脑筋,稍过一下脑子,有一点自己的主见,又何至于如此呢?
再就是关于“三维目标”的。课改后冒出了一个名为“三维目标”的新概念,如今早已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了,无非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不知是多么大的专家在多么大的场合做过怎样的报告,发表了怎样的解读,“三维”一下子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于是,与此相关的我们编辑的“灾难”不期而至:每天收到的用“三维”设计的教学案例成千上万,内容和形式千奇百怪;不仅如此,更有从理论层面、价值意义层面、教学实际成效层面阐发、辨析和佐证“三维目标”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伟大意义深厚价值的论文批量出现。尽管我可能对语文课堂了解不是很专业很渗透,但仍然觉得这样的教学十分的不靠谱。待到我们读过一位专家题为“三维目标究竟是谁的目标”这样的冷思考的文章,我们终于知道,三维原来是就课程整体设计和教材整体安排而言,与某一节课的教学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原来这也是一场追风赶潮的闹剧而已。
之所以如此,这既有老师自身的因素,也有相关机构和团体的因素。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语文教师传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考的个性严重退化甚至失落。这大概就是当今语文教学在学校、学生和社会中地位下降、“风光不再”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语文老师长期深陷现实教育残酷应试的泥淖而难以自拔,许多人主动进取的动力不足,按照教材规定、教参指导和教辅用书的安排,在“中、高考说明”的引领下,一路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教书、复习、训练,按部就班地应试,只要“考试说明”和内容重点没有什么变化或调整,那么老师的教学总可以“年年岁岁花相似”“风景依稀似去年”。加之平时或许是工作繁忙劳累,或许是工作中用不着,主动阅读、思考、探究的人很少。所以曾经有专家说,在中国,那一群最应该读书的人,却实际上最不读书。还有人说,国内有不少语文教师,只靠教材、教参和教辅就可以混日子甚至混一辈子。言辞虽说有点偏激,但不能不说也确实道破了部分事实。应试的求同自然会影响自身的思维品质,不读不思则更加会消解自己原本就不很优秀的思维习惯,指望大家能够有求新求异的文章出来,那还不是难于上青天?
不仅如此。这几年来,围绕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从行政到相关学术团体,对之提供帮助和支持的很多,也切切实实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从语文教学理论的引领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到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指导,不少老师得到了相当多的实惠和相当大的进步。但是,与之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问题,不少矛盾。其中,有几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一是偶像崇拜和造神运动。伴随着课改和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一批高校语文课程论专家和教科研人员随即为广大一线老师所追捧,这本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但问题是,究竟是被追捧者有心还是追捧者的无意,久而久之,少量“专家”真的成为“偶像”,成为“圣贤”。他们的一言一行往往不仅被迷信,而且被奉为“铁律”,令不少一线老师顶礼膜拜,趋之若鹜。这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颇为风行,小学尤甚。笔者在江苏的某一初中听课,一位女教师上完课后,我和她探讨几个教学细节问题,当我提及某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处理,与之商量是不是可以有另外的设想时,她如条件反射一般说:可不能这样设计,要是给某人知道了,还不被他笑死了。我一时语塞。“专家”的威势如此,本已让人叹息,而追捧者“投降”式的盲目崇拜,更令人恐怖。这许多年,“大师”称谓的变味,被“反讽”,甚至被“恶搞”,正是源自于此。二是“解读”风行,一味认同。照理说,语文人是最具人文情怀,最有思维品质,最富理性精神的。但现实是,不知究竟是某些掌握了话语霸权的专家们的强势,还是语文人的过于“谦虚”和惰性,我们已经很少看到和听到哪怕少许和少少许求异质疑的声音,“舆论一律”成了语文教学领域的主流。凡事听专家的,听教参的,听教辅的,听考试的,就是不听自己的。不要说关于教育教学、语文课堂的理念、理论和理想方面,即便是文本解读、教学设计、学法指导,也鲜有自己独立独到独特之处的。很难看到包括文学欣赏的课堂里,语文老师引领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言真理的。一己之见,个性解读,大都只能在某些老师所写的所谓论文中看到。当有人就这些现象和问题与老师们交流探讨时,多数老师都会一言以蔽之:这都是考试带来的,如果不这样,考试要出问题的。实际上,考试是不是真的如此,则很少有人去做细致的研讨了。搪塞,推卸,成为了很多人敷衍、得过且过的理由和策略。
就此而言,从语文教育专业研究机构、培训机构和学术团体的层面而言,在尊重和传布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成长规律的同时,应该努力激励个性和独立,倡导求异和创造,并以之为各项工作和活动的重点。
而无论是语文研究专家还是教学指导专家,应该真的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思维能力的角度,跳出语文应试的峡谷、怪圈,从思维品质的高度,给语文老师以真正的专业引领。独立解读教材,注重阅读体验,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会,融入教学的全程,让整个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老师自己,有老师自己的情感、心灵和精神活动,进而影响学生,让学生真的从语文中读出自己,读出语文的“味儿”。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创设有利于语文老师独立创造、自由思想的环境和氛围,搭建他们展示自己能力和才干的平台,语文教学就是应该淡化应试色彩,语文老师就是要有书生意气,语文人就该有一些仙风道骨。守住人文,也就是守住语文,守住语文,也就是守住纯正的教育。
当然,至关重要的也还是语文老师自身的良知和底线,自身的情操和品格。都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那是个人意志的力量,每一语文个体的理性,每一语文人内心的强大,是现实语文教学走出困惑和困境的全部理由。
回到开头的问题,当优秀的思维品质逐渐养成,当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宽松,当语文老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逐渐增强,那还怕出不了理念,出不了思想;而一旦有了这些,什么样的优秀文章都将喷涌而出。
我们衷心地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