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6期 ID: 423042

  

《论语》的教育思想与艺术表达

◇ 何小江

  摘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其中表达的有关教育的思想和艺术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仍有着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论语》 教育思想 教育艺术
  引言
  《论语》是对中国最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春秋时期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中国传承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最重要的经典。其中概括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关于“仁义”的思想,包括人性、自然、社会、政治、经济、道德伦理,乃至教育等诸多方面。作为春秋之前中国儒家思想集大成者的《论语》,其中表达的有关教育的思想和艺术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仍有着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教育思想
  《论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在等级制度盛行、诸侯割据、社会动荡的春秋时代具有很重要的进步意义,很多观点对现代教育仍然有着相当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德智全面发展,以德为先
  在《论语·子路》 中,孔子将教育对社会的重要性同人口的增加以及百姓的富足相并列。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 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在此基础上,孔子进一步提出教育必须实行的具体内容,即《论语》中提到的“四教”思想:“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其中的“文”指的是各种文学艺术历史社会的知识,属于现代教育所谓的智育的范畴;“行、忠、信”则是人们在言行思想方面应当遵守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属于现代德育的范畴。很显然,在孔子提倡的“四教”中,明确地提出了对德智全面发展的要求,其不仅强调智育的重要性,将“文”放在“四教”的首位,而且将德育范畴的“行、忠、信”占据了“四教”中的三教,属于教育的主要内容。[1]孔子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亦即认为对人最重要的是首先是“孝悌、谨信、仁爱”等道德方面的教育,在此基础上“行有余力”,才需要进行智育方面的培养,即“则以学文”。在前面提到的德智全面发展的“四教”思想上,进一步指出需要以德为先。
  现代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即过于功利化而导致的过分强调能给社会和个体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智育的培养,而忽视德育的建设,从而使很多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产生。而《论语》中德智全面发展、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却在很早的古代就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针对个体特点,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规模化和标准化,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以最小的代价在全社会普及教育。但同样由于其规模化和标准化,使教育方式趋于刻板和单一,不能根据受教育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在《论语》中,孔子即意识到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具有的弊病,因此大力提倡应当针对受教育个体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论语·雍也》中,孔子特别指出其诸多学生在特质方面存在的不同, 即所谓“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并进一步指出,针对这些学生的个体特点,不能千篇一律,采取相同的教育方式,而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对其因材施教。
  因此,现代教育同样需要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不能仅仅根据标准化考试的分数作为判断学生能力的绝对标准,而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在禀赋上的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准自己的位置,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朴素的平等观,有教无类
  儒家文化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之一,是其在春秋时期的《论语》中即提出的具有朴素平等观的“有教无类”思想。所谓有教无类,即指不管富贵贫贱、贤愚不肖,都应当拥有受教育的机会,从现代教育的角度,即所有人拥有受教育的机会。《论语·述而》对孔子贯彻这一思想的行为进行了描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有人给孔子带来了相应的教学报酬“自行束脩以上”,那么不管他是什么人,孔子都不会不对其进行教育“吾未尝无诲焉”。事实上,孔子在授徒的时候确实做到了不问出身和年龄,乃至智力和贫富方面的差异,仅《论语》中记载的孔子有名有姓的弟子即包括了存在巨大差异的各色人等。既有贵族出身的南宫适和孟懿子、“家富千金, 结连驱马”的富豪子贡,也有存在前科进过监狱的公冶长、贱人之子的仲弓、箪食瓢饮不堕青云之志的颜回,还有鲁钝的曾参、愚笨的高柴等等,不一而足。[2]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和行为,不仅打破了当时将教育局限于贵族的传统,使平民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而且使其扩展到几乎所有的社会阶层。这使中国传统社会可以在最广泛的基础上培养和选拔人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虽然教育平等已经成为基本原则,但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做到,如在学校里经常存在的对出身不好或年龄较大的学生的歧视,对犯过错误的学生特殊对待,从而使其事实上得不到与其他人相同的教育机会等。因此,有教无类作为以《论语》为代表的中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原则,需要人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体会和贯彻。
  二、教育艺术
  刻板而单一的教育方式必然会对教育效果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论语》中,可以发现孔子拥有很高的教育艺术水平,以保证其思想能被学生真正理解和施行。《论语》中表达的孔子的教育艺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扬惩教育艺术
  表扬和批评,能对学生产生很明显的思想导向作用。在《论语》中,经常可以见到孔子运用扬惩教育艺术达成教育目的的事例。
  第一,表扬。《论语》中,孔子经常对学生具有的美德进行表扬,以使其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并鼓励具有此美德的学生能对此美德进一步坚持并继续培养。如对于一生清贫但坚持治学品德高洁的学生颜回,孔子对其不吝赞美之词,多次进行表扬。如《论语·维也》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颜回安贫乐道,不受物质生活艰难的干扰,而以治学不懈追求大道为乐的精神和行为大加赞叹。另外,《论语·子罕》中,“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在这里,孔子对其得意门生颜回进行了进一步的赞扬,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而且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还特别对其“不迁怒,不贰过”的道德情操进行了表扬。孔子通过对颜回在不同场合不同角度的表扬,有效达到了使其他人将颜回作为学习榜样的目的。   其次,批评。在《论语·先进》中,孔子即对子路鲁莽的性格提出了严厉的批评:“闵子侍侧,言言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对子路的批评是出自内心的爱护,希望他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并以严厉的语气指出可能的后果,“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翻译成现代语就是,你再这样子,会不得好死啊。可见其爱之深责之切。可惜子路并没有将其缺点改正,最后也像孔子担心的那样死于非命。在《论语·先问》中,孔子则对子贡喜欢评论别人短处的不良行为进行指正,“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意思是:子贡贤良吗?要是我可没那么多的闲暇时间。委婉指出子贡喜欢评论别人的短处是不贤良的行为,有这些闲暇时间不如用来进行认真的学习。
  扬惩教育艺术是教学中最经常用到的方法之一,但却经常被人们所曲解。一部分人认为批评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应当多表扬,少批评甚至不批评,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严肃性和自己的不足,而表扬则会使其洋洋自得而丧失斗志,因此应当多批评、少表扬甚至不表扬。而事实上,表扬和批评均有其正面和负面的教育作用,如何真正掌握扬惩教育艺术,以最大程度提高教学质量,《论语》中孔子的言行提供了可贵的借鉴。[3]
  (二)形象的比喻
  形象的比喻可以使比较深奥的道理得到浅显的表达,从而使学生能更容易更准确地把握其学习内容,因此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艺术之一。在《论语》中,孔子即经常使用形象的比喻来增强自己的说服力,使其弟子能把握其思想的精髓。《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指出“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即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要用辅助者呢?即用辅助者应当承担的义务作比,指出冉有身为季氏家臣,却不能阻止他讨伐颛臾,是为其失职的表现。而且又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这同样是采用比喻的手法,孔子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出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情况,其过错既不在于虎兕和龟玉,也不在于柙和椟,而在于它们的看管人和保管人。同样,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辅佐季氏的冉有和季路的责任。通过这种形象的比喻,孔子对自己的学生提出严肃的批评。
  (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要保证教育的质量,就必须使学生真正接受相应的观点。因此,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说服教育也是教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的孔子同样是这方面的大师。在《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知道情况后立即指出自己学生的错误,“求,无乃尔是过与? ” 接着从情理方面指出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在冉有认为攻伐的责任在决策者季氏而不是自己的时候,孔子继续以情理说服冉有:“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指出在其位就要尽其责;接着表达自己对到处找借口为自己言行不一进行辩护的不齿,“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
  结语
  《论语》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其中所表达的教育思想和艺术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中国的传统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其中的精髓部分如德育优先、德才兼备、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以及表扬和批评相结合、利用形象的比喻和情理说服的教育艺术等,仍然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语
  参考文献
  [1]陈爱华.《论语》教育德性思想及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2]刘青秀.由《论语》看孔子的教育对象观[J].现代大学教育,2008(03).
  [3]舒露.褒扬育才 贬惩树人——浅析孔子扬惩教育艺术[J].群文天地,2011(16).

《论语》的教育思想与艺术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