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语言学发展的长河中,“话语分析”的理论研究最早出现在《修辞学》一书中,此后这一理论不断发展补充。为了使“话语分析”理论在语言学中得到更好的应用,本文旨在探讨功能语言学中“话语分析”理论的发展回顾与探索,并试图对话语分析理论的语境进行解读。
关键词:语言学 话语分析 语境 理论探索
引言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典修辞学中就有对“话语分析”的研究。现代语言学中的“话语”主要是指我们日常使用中的语言。“话语分析”进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可追溯到1960年。在此之前的语言学家基本上是依据索绪尔的理论,即过分强调“语言”而不是“言语”。这种单一研究语言系统而忽略话语分析,在随后的研究中有学者逐渐认识到很多句子的语法不能全面地说明实际使用中的语言现象。于是现代语言学增添了话语分析这一新的研究分支,语言类的学科也在六十年代以后也逐步转向话语分析,于是话语分析理论才逐步成为关注重点。为了适应现代语言研究的需要,语言学家韩礼德从语言学理论的视域下出发创立了功能语言学,在2000年后得到语言学科的重视并不断探索发展,从一个微观句法开始逐步成为语言学理论分支。韩礼德观察和研究语境中的“话语”,他将“语言”与“言语”两者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从该视角出发相对于抽象的语言系统而言,“话语”也称“语篇”。
一、话语分析的语言学理论回顾与探索
目前,我们对话语分析的研究主要是在语言学领域。话语分析主要有以下基本功能,包括社会交往、使用语言与认知社会,简言之,即认知范畴、语言本身和文化基础。在话语分析理论研究的初期,很难形成固定的方式方法让语言学家们当做分析的参考依据。所以,基于已经存在的结构主义理论方法,语言学家们想要构建起一套实用的规则来分析语篇或者应用于语法分析。没过多久,大家发现即便是存在着这样的规则,仍旧不能将具体语境中的话语特征分析得清晰明确。在话语分析的理论研究中出现过其他学科理论视角的融合,包括在八十年代中期,以人工智能、认知语言以及心理哲学等学科也加入此行列。之后的很多年里,语言学家们越来越重视认知和文化的关系,并提起了相应的关注,进而才出现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具体来讲,也就是将话语分析的对象转为话语与权势或意识形态方面。最终,话语分析理论逐渐成熟并延伸到不同的领域之中,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甚至有很多的学科自从引入了话语分析理论之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成就。
无论是微观的结构还是宏观的模式,都是话语理论具体分析的对象,也就是说主谓结构、信息结构、修辞结构以及语篇模式这些方面都会是话语分析的重中之重。将语篇进行分别分部的分析,能够更加明确其作为整体的目的所在。从认知视角去研究,分析的主要内容是话语与认知的关系,也就是说,具有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人类在交流中是怎样产出和理解话语的,这个过程包括了对于认知表征、知识储存、记忆、推理等方面的分析,思考之后会通过人们之间的交流对话进一步加深对于认知机制的理解和考量。如果转换一个角度分析,其研究的对象可能也会随之改变,可能会是将重点放在研究话语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内容方面。根据“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观点,其主要意思是社会现象同话语构建之间的联系,根据“机构话语分析”的理论分析,研究的是话语在人类的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具体的话语分析进而分析具体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当前,话语分析的理论逐渐发展并完善,不过却又表现出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走向。其一是话语分析理论不再属于语言研究范畴,而是渐渐成为了语言文学范畴之外的其他领域的常用分析方法。最为有名的例子就是“批评性话语分析”,这个分析的对象和语言无关,完全是对于所属社会时代中发生问题的研究;其二是话语分析理论逐渐同其他领域的研究手段融合,共同发展成为通用的理论研究手段,而不再局限在某一个领域。这种趋势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语篇语言学”。所谓语篇语言学,指的就是通过融合一些人工智能和认知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对语篇特征进行分析,例如语篇的衔接性、连贯性、目的性、可接受性、信息度、情景性和互文性等等特征。有学者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概况总结了几种话语分析理论,主要包括:第一,基于语言哲学角度下的语言行为特性分析,主要分析对象是在话语中所体现出来的语言行为能力;第二,基于人类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下的社会语言学的互动分析理论,此理论主要将人和人在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过程中语言行为分析;第三,在人类学角度下的交际人种学理论,分析人类互动中的语言交际行为;第四,在语言哲学角度下对于语用学的分析理论,研究人类话语之中的交际意图。一开始人们对于话语的分析主要是产生于人类语言学范畴之内,虽然逐渐应用于其他领域,但是不可否认,最终话语分析还会回归到语言学领域,人类对于话语的认知也会逐渐融入到人类对于语言本质的认知之中。在此前提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和框架都是独具特色的。
二、语言学中话语分析的语境研究
语言学中的话语分析主要指的是使用中的语言。语言的产生是基于具体语境而言,包括发言人主体、社会属性和认知范畴,所以凭借原有的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学方法是无法对话语分析进行全面阐释的。为了更好地在语境中研究语言,语言学家韩礼德将话语分析理论、认知和社会属性都涵盖到研究领域,对旧有的语言学理论进行大胆创新,使理论涵盖范围更加全面。这种研究理论以语境为主,称之为功能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理论认为人类所认知的现象以及现存的社会结构是通过语言而得到体现的,而话语分析更多的是研究语言所反映的认知、文化背景与社会问题。因此,韩礼德基于功能语言学的话语分析理论的环境视角将语言分析分为:内部语言环境和外部语言环境。
韩礼德作为一个语言学家,在分析不同的语境中,试图将这两种语境与语篇内部的语言环境加以整合。传统的语言学单纯地注重语言的内部环境,但后来的话语分析理论还关注语言的外部社会环境和认知环境。韩礼德建立这一理论时主要是把语言表达看做是实现人类交际互动的主要方式,这个角度把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看做主要范畴。此外,韩礼德把我们日常的语言行为看作是人类思想存在的根基,也同样关注语言使用的认知环境。受到以上观点的影响,学者韩礼德以这个理论为起点,把语言中的词语和语法分开定位,一个称为形式表达,一个称为“语义”功能导向。这就重新构建了两者的功能作用,总结为功能语法。韩礼德将“语义”的概念进行了改革,通常情况下,语义指的是对若干词句的意义进行表达。而新的予以概念则是语言成为了表达方式,利用语言表达出的意义。进行深入剖析可知,语言是表达语义的基本方式,是人与人沟通的基本工具,表达出的意义就形成了语义。与绘画、音乐等感悟到的意义有着明显区别。根据以上分析,韩礼德将语义分为了三大类:第一,概念意义,这种意义是基于人类已经获得的经验或者某种逻辑所表达出的意义;第二,人际意义,这种意义需要通过人与人利用语言相互交流获得的意义;第三,谋篇意义,该类型的语义是通过语言组成的基本语句构成了较为连贯的语篇,从而表达出的含义。韩礼德还做了一个伟大的工作,就是将以上三种类型的语义与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一一对应起来:第一,概念意义和语场是相互对应的,换而言之,概念意义是通过话语等形式将已经形成或者具有的意义传递给其他人,最形象的例子为教学;第二,人际意义和语旨是相互对应的,这是由于人际意义需要通过对话双方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意义才能表达明确,最形象的例子就是教师与学生;第三,谋篇意义和语式是相互对应的,谋篇意义需要通过语言组织将语义传递给其他人,所以在情境语境当中与语式这个变量较为接近。
结语
总体而言,功能语言学融会贯通了话语分析的多个视角,还能够根据不同种语境对话语当中不同层次的语义进行细致分析。这也是韩礼德构建这种新的语言学理论模型的基本原因。能够提高话语分析的高度,从而弥补原来语言学理论模型的不足之处。韩礼德特别指出这种理论模型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话语分析,通过理论的不断完善与深化促进了功能语言学的不断变革与创新。由以上分析可知,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模型可以在话语分析当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即能够站在词汇语法的视角对语义及语用进行细致地分析,又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对不同语义进行分析,寻求新的词汇语法作用。利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语境、语义和词汇语法三者进行详尽分析,可以尽量简化分析步骤。无论采取何种次序的分析,都能够套用相同的理论模型,这种理论模型就是适用于现代话语分析的模型,能够充分满足目前话语分析的要求,保障了客观性。根据前文分析可知,话语分析经历了很漫长的变革与发展,理论模型不断革新来适应话语的飞跃发展,所涉及到的科目也逐渐增加。系统功能语言学能够通过对话语分析包含的主要视角分析不同的语义。与此同时,韩礼德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语义层来连接语境和词汇语法,进而能够更好地整合话语,通过多角度地分析,促进了该理论在话语分析当中的发展与应用。语
参考文献
[1]杨雪燕.认识韩礼德的“语言建筑”[J].语言学研究,2006(4).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苗兴伟.“话语转向”时代的语篇分析[A].黄国文编.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与应用[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潘涌.积极语用:从接受本位到表达本位[J].语文建设,2014(04).
[5]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张芬香.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与策略探究[J].语文建设,2014(29).
[7]李海林.致力于语用教育实践探索是当务之要[J].语文建设,2014(34).
[8]卫真道.篇章语言学[M](徐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