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6期 ID: 423068

  

《说文通训定声》用于形声字教学的探索

◇ 郭常艳 刘在鑫

  摘要:本文对形声字教学中如何运用《说文通训定声》在声符研究和同源词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思考:我们可以借助《定声》进行同声符字的系联、表义声旁的分析、形近声旁的辨析和同声旁字形旁的辨析,此外,还可以借助《定声》进行近义声旁的系联。通过这样对各组形声字的示范分析,引领学生把汉字作为一个整体去把握,提高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提高形声字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说文通训定声》 汉字教学 形声字
  引言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以下简称《定声》)用声符系联文字,这种编排方式为我们的形声字教学提供了便利: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将形声字分组,分析同声符字音与义的联系。在汉字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其研究成果,成倍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强化他们对词义的认识,减少书写错误,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成效。以下我们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来探索《定声》在形声字教学中的使用。
  一、系联词族,扩大识字量
  《定声》于每个声符下,系联同声符的字,包括直接和间接由此声符得声、递演而出的字。
  如:一年级下册第12课生字表中有“才”字,翻检《定声》,“才”组字共有22个字,其中从“才”得声者9个,从二级声符得声者12个。这22个字中有8个出现在小学语文生字表中,且均出现在一二年级:在、材、财三字均从“才”得声,分别出现在一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上、下册;栽、戴、灾(烖)、裁四字分别出现在一年级下册和二年级上、下册。
  又如,一年级下册第12课有“工”字。翻检《定声》,收录以“工”为一级或二级声符的形声字31个,其中见于人教版语文教材生字表的有13个:一年级上册有江、空、红,下册有巩;二年级上册更是集中出现了虹、功、恐、扛、贡;接下来每个学期各出现一个,分别是:项、控、缸、鸿。
  通过这样的系联,我们能有效地系联帮助学习者复习旧字形,掌握新字形。此外,不见于生字表的其他相关字形,也可以选择性地介绍,以扩大学生识字量。
  二、表义声旁分析,强化对词义的理解
  朱骏声以声为经编排,对我们了解同声符字字义之间的联系有很大的帮助。以声符“工”为例,我们来看看这个声符的表义情况。
  《定声》收录以“工”为一级或二级声符的形声字31个:玒、讧、巩、攻、杠、贡、邛、?、空、仜、项、江、扛、瓨、缸、红、虹、功、釭;鞏、?、恐、蛩、銎;桏;澒;椌、涳、控;鸿。
  为了分析“工”字是否有示源功能,先要了解“工”字的意义。《说文》:“工,巧饰也。”以“巧饰”为“工”之本义不妥。《说文·卷六·工部》共收四个字,分别是:工、式、巧、巨(“矩”的本字)。其中“巨”字条下说:“巨,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显见这个“工”应该是一种工具,才能以手持之。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也说:“以字形考之,工象曲尺之形,盖即曲尺也。”“曲尺”是“工”的本义。作为一种画图形的标尺,也就衍生出了“式”的“法”义,“巧”的“技”义也由此而来。
  了解了“工”字的意义,我们接着来看以“工”为声符的形声字。我们认为,这些字可以分为五组:
  第一组:工、功、攻、贡、讧、邛、控、鞏,皆有“劳作”义,由“工”的“工具”义引申而来。
  功:动词,进行工作;
  攻:进攻、指责过失、治疗、从事某工作、坚固、巧等;
  贡:进献;
  讧:以言语相斗;
  邛:县名、痋、劳;
  控:拉开(弓弦)、操纵控制;
  鞏:用皮革捆东西。
  第二组:巩、扛、杠、桏、涳,皆有“横”义,由“工具”义引申指“巧饰有规矩”,进而引申表“直的、横的”。
  涳:直流也;
  扛:用横木关门,引申指两人共用横木举一物;
  杠:床前横木;
  桏:椶椐木;
  巩:抱、举。
  第三组:江、仜、项、缸、瓨、玒、?、鸿、蛩,皆有“大”意。这个语义应该是由“音近义通”而来。
  江:长江(大江);
  仜:大腹;
  项:头的后部、肥大隆起;
  缸:一种长颈的容器;
  瓨:一种长颈的器物;
  玒:大璧;
  鸿:大雁;
  :水边大石;
  蛩:一种大的兽。
  第四组:空、釭、銎、恐、椌,皆有“孔”之意。这个意义当由“工”、“孔”音近义通而来。
  空:穴竅,孔、止;
  釭:车毂中之孔,以金属为里,谓之釭;
  銎:斤斧穿;
  恐:害怕、恐吓使害怕,为心中之孔;
  椌:古代打击乐器名,有孔。
  第五组:虹、红、米工,皆有颜色之意。语义来源不详,存疑。
  虹:彩虹;
  红:大赤,像鲜血一样的颜色;
  :陈臭米(颜色为红)。
  此外,还有一个“澒”:“丹砂所化为水银也。从水项声,字亦作汞。”《广雅·释器》:“水银谓之汞。”此字“工”声符是否表意不明,存疑。
  通过对这31个形声字的分析,可发现形声字声符“工”具有示源功能。这种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整个词义系统,引导我们主动利用汉字声符的示意功能掌握更多的汉字。
  三、同声旁字形旁辨析,加深词义理解,减少形旁书写错误
  以“青”声字为例。《定声》“青”部共十八个字,分别是:青、菁、请、精、倩、靓、崝、猜、靖、情、清、凊、婧、綪、蜻、(qìnɡ)。
  “菁,韭华也。”植物之名,故从“艹”。
  “請,谒也。”意为“请求”,故从“言”。
  “精,择也。”本义为上好的白米,如成语“食不厌精”,引申为经过挑选的,故从“米”。   “倩,人字。”人名用字,表示人美,如《诗经》“巧笑倩兮”,故从“人”。
  “靚,召也。”表示上对下的召见,故从“见”。
  “崝,嵘也。”形容山高峻的样子,从“山”。
  “猜,恨贼也。”这个字今天我们很难理解,因为词义变化太大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这个字“本谓犬,叚借之谓人。”字本指犬的疑恨、忌恨,后用以指人。表示猜忌,今有成语“两小无猜”。引申义为猜测。
  “靖,立竫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立容安竫也。安而后能虑。故《释诂》、《毛传》皆曰‘靖,谋也’。”本义立容安静。故从“立”。
  “情,人之阴气有欲者。”指人的情感欲望,从“心”。
  “清,朗也。”指水的清彻,从“水”。
  “凊,寒也。”《弟子规》:“冬则温,夏则凊”。从“仌(冰)”。
  “婧,竦立也。”形容女子纤弱美丽的样子。从“女”。
  “綪,赤繒也。”丝织品,字从“纟”。
  “蜻,蜻蛚也。”昆虫名,字从“虫”。
  “,冷寒也。”字从“水”。
  这种比较有助于我们掌握整组字的词义及字形。如形近的“清”的“凊”,前者从“水”,指水之清彻;后者从“仌(冰)”,指寒冷。又如同形容人的“倩”“婧”和“靖”,前二字指女子,且“婧”字多指女子纤弱之美。而“靖”则充满阳刚之气,多用于男子之名,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这样的分析还有助于我们掌握词义的来源,如“猜”字为什么要从“犬”。
  四、形近声旁辨析,减少声旁书写错误
  例如,从“仑(侖)”声和从“仓(倉)”声之字经常会有学生写错。查检《定声》,我们发现,从“仓”得声字共有十一个,分别是:仓、瑲、苍、跄、鶬、枪、怆、沧、凔、鎗。从“仑”得声字共有十二个,分别是:仑、论、睔、棆、伦、惀、沦、抡、纶、蜦、轮、陯。稍加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从“仓”得声的字除不常用的“鎗(chēnɡ)”之外韵母均为“ang”,而从“仑”得声的字除不常用的“睔(ɡùn)”之外均音“lún”。掌握了这条规则,“仓”和“仑”这两个声旁就不容易搞混了。
   此外,“仑”声字往往与“条理”义有关。这也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声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仑,思也。龠下曰:‘侖,理也。’伦论字皆以仑会意。”议论有条理为“论”,小的水波沦漪为“沦”,人讲究辈份曰“伦”,用青丝编结而成的叫做“纶”,眼睛的圆大叫做“睔”;“棆”是一种“無疵木”,“惀”是想要知道某事而用心思考,“轮”是由车辐排列支撑而成;“抡”古代是选择的意思,音lún。《周礼》:“凡邦工入山林而抡材,不禁。”今天,这个字则表示手臂用力地旋动,音lūn。
  五、近义声符的横向比较
  汉语作为表意文字,它的声符与拼音文字的声符有着显著的不同。其中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拼音文字的声符是专用的,而汉字的声符是兼职的。汉字往往一个音有若干个声符,或者一个声符可以有若干个读音,表现在意义上也是这样的。
  例如:表“连接”义的同源词有“吕”“旅”“连”“联”等;表“大”义的有“工”“皇”“光”“贲”等。分析这些同义或近义的同声符字组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词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中所收的字有些已经不常用了,有些常用字书中又未收录,还有些字书中收的不是今天的常用义。但笔者认为,借助《定声》来进行形声字教学是有好处的。更何况,我们并不要求孩子认识每一个汉字,有些今天不常用的字或是字义可以让孩子仅仅是有个印象,而常用的则要求孩子掌握。这是符合教育部“多认少写”的原则的,也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语言教学和语言使用的规律都是输入大于输出,大量的输入能促进汉字认读和书写能力的提高。在使用《定声》时,我们要充分把握输入为主、认读为主、兴趣为主的原则,以《定声》帮助孩子多接触一些汉字,使孩子体会到汉字的神奇,从而有主动学习汉字的愿望。语
  参考文献
  [1]朴兴洙.说文通训定声在汉字研究上的意义(第一辑)[J].中国文字研究,2009.
  [2]苏培成.“度”与“渡”的区分——兼谈“度”字的空间义[J].语文建设,2002(04).
  [3]韩媛媛.考察《说文解字》中以“眞”为声符的一组形声字[J].语文学刊,2012(06).
  [4]崔金涛.“朋”非“友”,“提”乃“掷”——教材注释探微二则[J].语文建设,2013(25).
  [5]黄琼.《说文通训定声》与汉语同族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6]王彤伟.“永葆”与“永保”[J].语文建设,2006(01).
  [7]柳燕梅.汉字教学中部件策略训练效果的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02).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课题(编号:12YY004)】

《说文通训定声》用于形声字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