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不断改革的阶段,高校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在课程上也有了较大的改革。课程设置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实现部分,通识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成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点任务。虽然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开始推行通识教育理念,获得了一定效果,但仍有很多亟待解决和改进的地方,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具体分析。
关键词:通识教育 大学语文教育
引言
有国家制定的《高教法》和《教育法》做基础,高校拥有了很多教学上的独立自主权。高等教育正逐渐向大众化和社会化迈进,已经逐渐改变了过去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由于过去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高校重点培养专业化的技术人才,更注重“专业对口”。而现在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教育和素质提高,这就需要高校对课程布置做出很大的调整,通识教育理念就此被提出,并逐步投入建设中。
一、通识教育理念的基本概念
通识教育一词来源于美国,目前有很多人投入到相关内容的研究中。通识教育宏观来讲,指向了本专业教育的部分教育,它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不是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微观的通识教育是指新型大学教育理念,给高校学生实现全面的综合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具有全面的知识,塑造学生的修养和综合素质。
当通识教育实行后,学生可以完全掌握人类知识的方方面面,并根据对各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兴趣,合理地选择自己的未来专业。当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掌握专业知识后,还可以根据通识教育所学,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解社会的明确走向,更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我国的通识高等教育早在19世纪就开始推行,但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外国的教育模式被引进,各个大学开始重点培养各个专业的技能人才。这种模式将知识详细分类,缺乏对各类知识的全面了解和综合掌握,培养出的人才只具有单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当代大学生的培养理念已经和社会的需求产生脱节。
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开展素质教育,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我国大学推动通识教育,首先要力戒形式主义和外在模仿,要注重实质性的积累,通识教育的根本,首先在于能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相关课程和教学方式,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可以走一条更有实质效果的道路——以建立通识教育的“共同核心课”以及建立“助教制度”这两个环节为中心,笔者以为这一道路是代价比较小,但收效比较大的稳健道路。这里涉及到的“共同核心课”一般指的是不分专业的公共课,具体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化科学。
二、我国高校语文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对语文教学定位不清晰
高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不清楚,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部分高校将语文教学当作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入,以语文知识教学为主,以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为辅。虽然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授一些有关历史、政治、哲学、社会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被中学语文教学所限制,突出不了高校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区别,无法彰显高校语文教育的特点。另外一方面,高校的语文教育模式只注重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单一研究,缺乏对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的包含。这种教育模式只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缺乏语文知识传授。
(二)语文教学观念陈旧、教材内容不新颖
目前高校语文教学的观念过于陈旧,教材内容也不新颖。部分高校教师沿用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对着教案照本宣科,降低学生听课情绪,师生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同时,高校语文教材的内容也多年不变,组织和形式上不新颖,理论知识比例较大,缺乏实践性。此外,高校语文的评价及考核方式和高校的教育理念不匹配,不能培养学生的研究性精神,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生对语文教学不重视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很多学生已经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对语文教学的重视已经消失殆尽。学生普遍存在一个误解,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在小学、初中、高中对语文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语文的学习常常是熟读和背诵句子、段落,掌握一定的语文分析能力,涉猎一些文学名著,渐渐使自己对语文丧失了兴趣。却不知每阶段的语文学习都是各部分知识的掌握,后一阶段的语文学习可以提高上一阶段语文的掌握水平。有的学生认为语文使用的机会不多,只需掌握基础即可,将精力集中在其他学科上,降低了对语文学习的斗志,更不用说刻板严肃的课堂教学了。
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培养通识教育理念,加强通识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维,当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都是由于缺乏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而产生的。因此,需要先从根本上了解和掌握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内容,才能正确树立自我通识教育的思维,正确看待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的影响和联系,才能起到最终成功构建通识教育体系的目的。通识教育倡导我们秉承“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看成教育行为的主体,使学生能够自由、综合地全面发展。
由于我国高校数量众多,在各个高校之间,领导和教师缺乏对通识教育理念的沟通,甚至有的通识教育的具体实行者——教师都不完全掌握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思想。这时,通识教育一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高校之间对通识教育理念的共识需要尽快达成,这需要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高校需要采纳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来培养新一代的大学生,推动通识教育课程在我国的发展。
(二)设立相应保障机制,促进通识教育前进
一种新的理念的推行需要坚实的保障体系来支持,通识教育的顺利推行也需要相关部门全方位地深入合作。完善的保障机制可以给通识教育理念的推行做后盾,确保通识教育理念取得更好的效果。设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首先,政府部门要建立相关的通识教育组织,由这个组织来制定通识教育的大方向、通识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实施方法、评价体系、费用的来源和相关支持;其次,通识教育的推进不是单方面的努力,需要很多部门的通力合作,教育部门的政策只起带头作用,真正的实施者是各个高校的领导和广大教师。各个高校需要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同时有效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水平;最后,想要达到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需要建立完善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对通识教育的效果做出合理判断。
(三)开发完善课程内容,构建完整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设置是具体专业内容有很大不同的,只注意到专业知识的培养,缺乏人文素养的培养,也缺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课程,高校通识课程的设置完全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由于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还有很大改进的空间,所以应向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学习,借鉴成熟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办法,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增加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修养和文化。文化的培养可以具有明显的学校精神和地方特色,不局限于本专业范畴。共同课程和重点课程的设置需要高校自成一派,使高校拥有自己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将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和,再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高校语文课程改革的方法
(一)改革高校语文课程设置
完善高校语文教育应先从语文的课程设计入手,课程设计的建设主要包括语文教育的性质定位和课程系统的建设两个方面。高校语文教育的性质是素质教育,语文的素质教育有两点解释:一是语文素质,语文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项较为综合、复杂的学科。人们的语言表达、思维交换、交流等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语文,有优秀语言素养的人会在生活和学习中受到更多的关注。二是人文素质,我国的大学生只有接受更多、更优质的中外人文教育才能提高自己的实力。
(二)提升高校语文师资力量
高校语文教师师资问题一直是阻碍高校语文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现阶段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职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很有必要的。建设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提高高校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二是要提高高校语文教师的相关专业水平,例如掌握语言文学的能力、总结学科知识的能力;三是要加快建设高校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速度,将教师培养成为自主发展、自我学习的全能型教师。我国高校除了从三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要求之外,还要根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完善现有的教师队伍管理制度。
(三)注重高校语文人文教育
高校语文教育缺乏人文教育、生动性不高已经成为主要问题。语文教育不单单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育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交流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刚刚走进学校的新生来说,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语文只是高考工具”的思维模式进行转变,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中的道理、内涵、理念以及情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更远大的理想。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想要实现通识教育改革,就需要在课程的设置上多下功夫,并配备相关方面的政策和制度。教育改革的决策者应先从自我意识上产生新的认识,行政层面的政府机构进行相关政策和意识的引导和推广。同时,高等院校层面的有关部门需摒弃原有惯性思维,给高校语文课程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实际教学层面的高校语文教师也需要培养通识教育的理念和课程意识,改革传统授课模式,丰富语文课程内容,综合提高语文课程在学科中的地位。语
参考文献
[1]王倩,赵娟,张小倩.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语文教育[J].文教资料,2008(8).
[2]何妤.当前我国高校语文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究[J].语文学刊,2013(6).
[3]杨吴昊茜,刘唐宇.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2013(12).
[4]郭海燕,杨聪粉,宁会志.关于高校语文教育中的几点反思[J].才智,2014(28).
[5]周衡.原则·理念·策略:论高校语文课程教育的创新思路[J].大学教育,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