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创作于1951年的一部中篇小说,这部小说一经出版就受到文学领域的广泛关注。该小说分别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本文对《老人与海》译本的翻译美学语言进行赏析,旨在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老人与海》 翻译美学
引言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各种文学作品的传播,为了促进文学作品的传播,需要对不同的语言进行翻译。翻译是各种信息进行有效传递的一种方式,能够实现不同语言的读者对各种信息的理解,通过翻译,可以使得读者获得另一种语言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文应该要保持对原文的意思准确、真实地传递。小说自传入我国之后就获得了广泛关注。为了使我国读者能够保持对原文意思的理解,需要加强对语言翻译的研究,将原著尽可能完整地展示给我国读者。对于这部小说,我国有几个翻译版本,其中翻译的语言体现了汉语的使用规则和美学特征。
一、《老人与海》简介
《老人与海》是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位渔夫在打鱼时遇到的各种困难,渔夫桑地亚哥一共经历了八十四天的捕鱼过程,当中没有任何收获,第八十五天的时候,他决定到更远的地方打鱼,经过一番努力之后,他捕获了一条大马林鱼,然而在返航的时候遇到了无数鲨鱼,为了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渔夫与鲨鱼进行了搏斗,最终虽然安全返回,但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却只剩下了骨架。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采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对各种意象的含义进行了深化。其中大马林鱼代表的是人生的欲望和理想,鲨鱼则象征着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大海象征了人类社会,渔夫象征了生活中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奋斗的人,整个捕鱼过程则象征了人与自然进行搏斗和抗争的过程。在写作技巧方面,海明威采用了简洁、明快的对话,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海明威使用的语言形象具体,但是主题隐藏得比较深。笔调潇洒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也没有着意地渲染和概括,但是却能够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深刻地描绘,体现出她的自然主义白描手法。对这部小说的语言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虽然简洁,但是却异常有力,具有一种无法抗拒的美。
为了使我国读者对这部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需要对作品的语言、主旨等进行准确的翻译,将英文信息转换成为中文信息,从而使得译文的读者能够获得和原文读者一致的阅读体验。翻译的过程需要遵循目的原则、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指的是译者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参考原文和翻译功能,同时也要关注译文所产生的一种目的,只有在翻译语的语言环境下,译文才能有它独特的意义,才能被受众接受。忠实原则指的是译文要尽量忠实于原文,不能对文中表达的思想进行随意更改,更不能妄自增加一些新的内容,一切都要以保持原文为基础。
二﹑《老人与海》译本的语言赏析
译本的质量会对读者的阅读体验产生很大的影响。对西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一般会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方式,而归化和异化是两种矛盾的翻译方法:归化要求译文应该要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及民族特性,是通过对外来文化进行研究和分析之后将其融入到我国文化中的一种翻译形式。异化则指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文要尽量保持原著中国家的生活习惯和特征,对原著中的内容尽量不做任何形式的修改,以保证其原始性和真实性。这部小说在翻译的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的方法都有所应用,将语言的美体现出来。
(一)直译和意译方式
在对西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常用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指的是将原文中的内容直接翻译成为中文的方式,这种方法可以确保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内容上保持一致,是对原著的一种最大程度的还原。但是这种翻译方式比较机械,因此会使得翻译的内容缺少一些美感。相比较而言,意译是一种对原文的主旨进行深化的翻译过程。在这种翻译模式中,会对原文的主旨、意境等进行转换,有可能会改变句子、删减词语或者增加词语,从而使得译文的结构、语言等更加符合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很多西方文学作品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会遇到各种情况。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译者逐渐将翻译内容细化,使得译文的内容更加准确。比如《老人与海》的翻译,也经过了很多次的调整。有很多译者对这部经典进行翻译,有的译者将长句分成短句,有的将短句合并成长句,有的对原文进行直译,有的对其进行意译,从而产生了多版本的译文。大多数的翻译都会遵循忠实原著的原则,因此翻译作品与原文之间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二)《老人与海》的译本语言赏析
1.《老人与海》翻译中的显性美
翻译过程中的显性美指的是原文在形式层面上形成的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美。比如在词汇以及句式上存在的一种韵律美,就是一种显性美。为了使得译文也体现出一种美学效果,需要对源语言以及目的语言进行良好的掌握,从而才能熟练地对各种词语进行转换,对于原文中的有些词汇可以保留,而有的词汇则可以放弃,没有必要对每一个词汇都进行翻译,尤其是英语中的一些词语仅仅是起着连接作用,在言语片段中只是一个辅助部分。比如当圣地亚哥在晚上回到海滩边时原文的描述是:“Then he shouldered the mast and started to climb.”有译者将其翻译为“然后他背着桅杆开始往上爬”,也有另一个翻译版本为“然后他打起桅杆往岸上爬”。在原文中,shoulder被当作名词时有肩膀的意思。在海明威的笔下,他将渔夫塑造成为一个受难耶稣的形象,因此横在他肩头的桅杆就像是一个沉重的十字架。两个翻译版本中,一个使用“背着”,无法显示横背这一特点,而另一个使用的是“打起桅杆”与我们的语言理解有一定偏差。另外有译者将其译为“把桅杆扛在肩上”,与我国读者的语言使用习惯比较吻合,在这里也是一种比较合适的翻译方法。
2.《老人与海》翻译中的深层次美
译本的翻译质量体现了译者对语言的把握能力。在翻译的过程中,想要体现出一种深层次的美,则需要对原文中的意境、风格等进行翻译,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文章的意境翻译属于难点,尤其是对于汉语而言,意境是语言的精髓。然而国外的很多文学作品对意境的关注程度不如汉语的高,将其翻译成中文时,应该要符合我国的语言使用规则,将意境体现在译文中。比如在描写圣地亚哥历经过了诸多磨难,终于回到了岸边,那个时候他的心情肯定是十分复杂的,有劫后余生的感动,也有恍如隔世的迷茫。作者在原文中将他的几个动作进行了细腻的刻画,将渔夫的那种苍凉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发挥相应的想象。读者好像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渔夫看到自己经历了八十五天才获得的唯一一条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光,最终只剩下没有什么用处的鱼骨架,这让渔夫感到十分气愤和失落。
3.《老人与海》中的冰山创作风格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冰山”风格的代表作。在整部作品中,形容词、副词以及抽象意义的词汇十分少见,更多的是精确的名词以及生动的动词。在一些章节中,有一些相关的短句串联在一起,无论是在场景还是人物的刻画方面,都表现出一种简洁的语言风格。但简洁的语言中体现出深刻的内涵,因此翻译的时候也要对作者的创作风格进行掌握和了解,才能实现有效的翻译。以小说的第一句为例,朱海观将其译为“他是独自在一条小船上在湾流中钓鱼的老头儿,他已经到这里八十四天了,可是一条鱼都没有捉到。”吴劳将其译为“他是独自在小船上捕鱼的老头,在这个地方已经过去了八十天,但是一条鱼都还没有捕到。”这句简单的描述性话语中其实蕴含了十分深刻的含义,是海明威的“冰山”创作风格的体现。这些简单的词句组合在一起,为小说后面的情节发展奠定了基调。这句话其实是一个并列句,这种句式的安排并不会显得比较突兀,反而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平和的感觉,能够加深对作品深层含义的体现。考虑到海明威的“冰山”创作风格,在翻译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译者并没有追求与原文结构保持一致,反而是将原来的句子分割成几个小的句子,以提升译本的可读性。使用短句,也可以为读者勾勒出比较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留出大量的空白供读者思考。
结语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部小说在我国的文学领域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对这部小说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把握原文的内涵,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结合汉语的使用规则,将原文中的意境、主旨等体现出来,从而带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语
参考文献
[1]孔玲.《老人与海》中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分析[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2).
[2]张慧敏,李娟.《老人与海》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3]郑延国.妙手剪裁 风格再现——《老人与海》新译本片段评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1(03).
[4]刘佳.剖析《老人与海》中语篇翻译的连贯性[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