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6期 ID: 423067

  

从英语语言学视角下看现代汉语双宾语结构研究的得失

◇ 陈昌学

  摘要:近几年来,现代汉语研究学中出现又一大研究热点,那就是双宾语结构。对于双宾语结构的研究,不同的人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做了解释。比如结构主义、转换生成语法、认知句式等语法的类型学角度。研究方面也涉及很多:判断双宾语结构的标准,对于双宾语结构的划分,对双宾语中动词的分析,宾语与动词的关系等等,以及双宾语结构的发展历程和句式的整体意义。这些研究,已经相当详细地对双宾语结构特征进行了描写,解释双宾语方面也有一定说服力。现代汉语发展至今,诞生了很多学科,也涉及到很多方面,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改革,从英语语言学的立场对现代汉语双宾语结构也有研究,由于两种语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或来自于语言背景,或来自于文化背景,所以在研究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负面影响。本文将针对从英语语言学视角下现代汉语双宾语的结构研究进行论述。
  关键词:现代汉语 双宾语 理论与双宾语结合
  引言
  语言学涉及的方面很多,心理学、系统论等等。理论的创建与运用都需要人为的理解和解释。而双宾语结构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在英语中,都普遍存在,很多学者已经对此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戴长江先生在其文章《近十年的古汉语“双宾语”研究述评》中就对古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进行了分析。虽然戴先生的论述是以古汉语为基础,但他的这篇文章对其他学者也有所裨益。对现代汉语的研究,能够帮助了解现代汉语的基本功能,在对现代汉语的语言结构的理解基础上,很多国外的语言学理论以及研究方法也可以对其有引导作用。比如从英语语言学角度对现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进行研究。但由于不同语言环境有不同的特点,以及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而且语言理论也各有差异,因此在英语语言学视角下对现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的研究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下文将针对研究的得失进行论述。
  一、现代汉语双宾语的研究现状
  学者们对现代汉语中的这个双宾语做了系统的研究,从很多方面入手。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双宾语,古今的双宾语,方言中的双宾语,还有双宾语的形式与功能等方面,人们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与以往的语言学相比,研究有了很大进展。
  (一)传统语言学家对双宾语的研究
  人类对语言的研究在不断发展中进步,以往对此的研究主要分三大类。其一是定义双宾语,通俗来讲,就是人与人之间,或者人格化的事物之间,发生一些动作。这个动作的发出和接受常常有两个名词作宾语,分别叫做“正宾位”和“次宾位”。其二是对双宾语中的双宾动词进行分类。例如授予类,请教类等等。其三是对双宾语句式进行归纳。
  (二)结构主义背景下双宾语的突破
  在结构主义语言背景下,双宾语语句共有三大突破:一,结构主义指导下,语言学家从较为系统的角度描写了双宾语,并归纳出双宾语的特征。也就是说,一个动词后面出现了两个宾语,分别叫做远宾语和近宾语。这两个宾语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二,对双宾语动词再一次进行了分类。三,归纳出双宾动词主要分三类。即给予类、取得类和等同类。这些动词的分类,也可以说成是对双宾结构动词的特征的归纳。双宾语被研究的范围和方向逐渐扩大,双宾语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从英语的角度来看双宾语的结构特征
  传统语言学研究与近现代语言学研究相同,都是从语音、词汇、语法三大方面着手。在语法方面,对于双宾语的研究,主要是进行定义,然后对双宾语动词进行分类。有学者认为,有少数动词可以有两个宾语,分别是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间接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影响到的人;直接宾语则表示动作所做的事情。通过动词来分类,在形式上对双宾语结构进行划分,虽然以往的研究没有对动词后的两个名词的关系进行研究,但这些言论已经对日后的该方面研究有很大益处。古今中外的不少学者对此也做出不少努力。下面谈谈双宾语的基本结构特征。
  (一)双宾语语句的基本格式
  双宾语语句被分为间接式和直接式两种。间接式也就是与格格式,直接式也被称为给予式。在以往的传统语法学派来看,人们只是通过给予式来认识双宾语,但由于人们对双宾语句的不断认识和深化,双宾语句的范围也不断被突破,现代的双宾语语句就逐渐被扩展。实际上,与格格式和给予式的句型不尽相同,在现代汉语中,应将二者区分来看。而且,二者的产生关系并未被确定。有学者从跨语言的角度来看,认为双宾语句式是由格局式产生的,但是双宾句式的范围不确定,不仅在汉语中,在英语里也有表示制作或表称的词。另外,从古代汉语来看,双宾语和格式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双宾语本身也复杂些,所以,无论在研究角度还是句法类型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把双宾语格式和格格式分开研究。
  (二)与双宾语句有联系的句型
  与双宾语句型有联系的句型有两个,一是宾语同位句,一是动宾与宾语的结合。前者的两个宾语是互相说明而且等同的关系,两个宾语在本质上有共同点。而双宾语在表达上往往包含两个信息,两个宾语通常没有直接联系。动宾与宾语的结合中,两个宾语的特点和双宾语句有所不同,这个组合中的两个宾语有时是同指的,有时却是异指。而且,这个组合体中,如果去掉后面的宾语,句子也大都能独立存在。但这个不适用于双宾语句,双宾语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句式意义,要是把动词和宾语单独拆开来说,就很可能产生大的变化。
  (三)英语和汉语在双宾句型上的不同
  汉语和英语中的不同之处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比如汉语中的双宾动词有表示索取意义的,在英语中没有此类动词,取之有给予类的和改变性状类的动词,这是两种语言的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但是少数人认为,如果从跨语言的角度看,英语也好,汉语也好,都是只有给予式,这是因为双宾语句是由与格衍生而来的。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还在于一些模棱两可的双宾动词,如“租”“借”等等,而英语中没有表示取得、得到的动词,所以自然而然就没有不明的双宾动词。曾有学者对汉、英双宾语句进行过对比研究,发现二者在动词、宾语类型上以及动宾组合关系上都有着很大不同。与印欧语系相比,汉语借助语序、虚词的语法手段,而非借助形态变化来显示语法关系和意义。双宾语句发展存在至今,必然有其自身的结构意义。   (四)双宾句与不同理论相结合
  第一个是结构语言学理论与双宾句的研究。结构语言学主要分为三大方面,语音、词汇还有语法。即使语言学进入20世纪初,这种形式依然没有发生变化。针对双宾语的研究方法,先对其进行定义,再对其双宾语的动词进行分类。双宾语往往被分成四大类:给予类、取得类、教类和借类。由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在描写语言的结构时,未涉及到语义的研究,所以对于汉语来说,没有太多例外。但是从英语角度来看双宾语时,用印欧语上产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时,只能是没办法找到“对内统一、对外排他”的规律。
  第二个是生成语言学理论与汉语双宾句的研究。早在1980年代后期,一种新型理论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即生成语言学理论。有学者认为,汉语和英语在与格结构和双宾结构的区别是存在一致性的,并且,汉语中的双宾结构是由与格句产生的。而与此同时,另一派学者认为,无论是英汉角度还是汉英角度,与格结构和双宾结构不存在转换关系。但无论哪种说法正确,或者说更能被大众接受,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双宾句的意义,既存在则必然有其含义所在之处。
  接着是功能主义和认知学派与双宾语的研究。张伯江在探讨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的同时提出,现代汉语被众多人使用,出现混杂的特征,并且在汉语里这些特征被表现得也比较明显,这样一来,如果语言太过自我,必然会产生偏差。所以,我们在运用理论研究双宾语的同时,应对其也灌输功能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要求从语言外部来研究语言,注重构建语言的生态环境。
  三、对双宾语研究的得失
  从英语语言学角度对现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进行研究,但由于不同语言环境有不同的特点,以及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而且语言理论也各有差异,因此在英语语言学视角下对现代汉语的双宾语结构的研究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现代汉语中,双宾语是一种特殊的句型。现代汉语的双宾语句一直在汉语学界备受关注,对其的研究也是相当重视。传统语言学研究与近现代语言学研究相同,都是从语音、词汇、语法三大方面着手。在语法方面,对于双宾语的研究,主要是进行定义,然后对双宾语动词进行分类。五十年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受到美国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影响,使人们开始把眼光投到英语和汉语的比较上。但是在分析双宾语句时,有学者发现,无论动词先和直接宾语结合还是先和间接宾语结合,都存在一定问题。对此问题,我们应客观面对,冷静处理,尊重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让日后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完善,语言的发展更加源远流长。
  结语
  近年来,人们对双宾语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分歧。尽管双宾语不是人类语言的共有结构,但我们在研究探讨过程中要认识到双宾语独特的特点以及句式结构的特点和语法特点。尤其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研究双宾语时更应该把握它的特点和它与其他句式的联系和区别,这样才能更好地分析双宾语的深层意味。在本文对双宾语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以核心句为中心时,当句子的语义发生变化时,很有可能形成一种新的句式,而且应人们要表达意思的需要,一种新的语言结构也会随之变化;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语言也总是在不断变化,前进。当一种新的表达形式与人们日常的认知习惯符合时,这种句式就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不断扩展。双宾语句式结构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它的壮大实际上就是人们对社会认知的提高,应表达更加精细化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句式框架;双宾语句型形成的最大动因就是领属关系,施者、受者、转移物是三个必需元素。人类的语言有通性也有不同的个性,在语言的研究中,要充分注意到这点才能获得成效。语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4
  [2]段海鹏.近十年语料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综述[J].海外英语,2011,12(01):56-58
  [3]布占廷.《评价研究的语料库路径——短语学与评价语言》评价[J].现代汉语,2003, 21(1):08-09.
  [4]陆俭明.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 42-45.

从英语语言学视角下看现代汉语双宾语结构研究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