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名人传》进入中国以来,对其进行解读的研究多得数不胜数,本文以《名人传》为例,试图从中学教学之价值追寻及其价值启示这两个层面进行思考,尽可能地对现行人教版“名著导读”版块添砖加瓦。
关键词:名著导读 《名人传》 价值探寻 启示
引言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名著导读”收录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这是大部分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传记文学作品,千千万万的读者受其鼓舞而愈加奋发向上。
一、作为教材“名著导读”中的《名人传》
大多数的文章对罗曼·罗兰《名人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传记学角度的研究,赵仲明的《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中国语境中的贝多芬传记研究述评》是为代表,文章紧扣贝多芬的音乐与对贝多芬的传记研究两个维度进行综合阐发。二是从译介学的角度将傅雷翻译的《名人传》纳入研究视野,如南京师范大学法语语言文学硕士生凌燕的《傅译〈贝多芬传〉之艺术特色研究》,该文以《贝多芬传》为研究对象,分析傅雷的艺术修养对其翻译观以及翻译实践的影响,揭示傅译《贝多芬传》的艺术性;西南交通大学翻译硕士生盛怡霏的《〈贝多芬传〉翻译报告》,该报告对贝多芬的生平和《贝多芬传》一书作了概括介绍,分析了原著的语言特点和文体特色,并介绍了其翻译工作的具体要求。 三是从《名人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出发进行的研究,如章民的《贝多芬在我们中间——重读《〈贝多芬传〉想到的》;段圣玉《罗曼· 罗兰〈托尔斯泰传〉艺术特色评析》、段圣玉《〈米开朗其罗传〉艺术特色评析》等。四是针对中学教育而编写的以《名人传》为蓝本进行不同侧重的中学教学素材,这其中包括教材中对《名人传》内容的介绍和课外教辅的延伸阅读以及学生在各类教育刊物中发表的读后感。
前三类研究多为学术探究,第四种则表明《名人传》在教育领域大放光彩,是文学作品与当下教育现实结合得最为紧密的体现之一。而本文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名人传》教育意义,那么,不论是出现在中学教材中的《〈名人传〉序》,还是收录进人教版“名著导读”版块的《名人传》,其教育意义的体现也即其价值究竟在哪?它又能给中学教育教学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意义呢?
二、《名人传》价值探寻
《名人传》作为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名著导读”篇目之一,在三个方面展现出其独特价值,一是其高扬理想主义旗帜,彰显人道主义关怀;二是《名人传》文学品质与中学生精神气质的契合;三是其当下价值呈现,与时下倡导的“真语文”讨论的本质追寻不谋而合。
其一,高扬理想主义旗帜,彰显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关怀。贝多芬是罗兰热爱的音乐家,在讲述贝多芬传记之时,他的文字不免饱含真意。从中学生的阅读认知角度来说,贝多芬作为一位英雄,罗兰时常以一个贝多芬音乐受益者的角度,不仅讲述贝多芬音乐的振奋人心,更重要的是用深情的语言向贝多芬的美德致敬,唤醒青年读者心中的慈悲。“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此悲惨,他对这个时代和消磨着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
诚然,贝多芬的一生属于性格悲剧,然而他晚年的《欢乐颂》却是他达到了内在心境的平静与安宁的见证,就性格悲剧展现的程度而言,米开朗琪罗却在更大的程度上突出其悲剧性格,尤其是其艺术天才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米盖朗琪罗到了暮年,悲苦地看着他的一生,他的努力都是枉费,他的作品未完的未完,毁掉的毁掉。”这不就是“劝君惜取少年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和“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古代格言所呈现出的具有同样劝诫意义的外国故事吗?由此可见,在对《米盖朗琪罗传》的阅读过程中,从对传主秉性的理解,读者们同样可以从中获得教义以进行在阅读中的自我教育。
然而,阅读层次稍微高一点的读者们不仅能读出米开朗琪罗在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徘徊,因为他在生活选择上呈现出的确实是懦弱胆怯,他始终在艺术坚持与政治压制中压制个性选择后者,米开朗琪罗的一生便是在两者徘徊纠结中度过的。正如罗兰·罗兰所说:“我许诺他们的是真理,——不管它须以幸福去换来,——是雕成永恒的灵魂的壮美的真理,它的气息是苦涩的,可是纯洁的……”
其二,《名人传》里展现出的品质与中学生精神气质的契合。此种品格,使得中学生能够阅读到更接近原著而不是经过改编的文本,具有更实际的可操作性。
《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早年写的小册子,也是他年轻时热情高昂时情感的寄托,从这个层面上说,其精神品质能够与中学生的性格特质相互接合。罗兰本人在《贝多芬:伟大的创造性年代:从〈英雄〉到〈热情〉》也直言:“现今,我比之前一味向他歌颂的青年时代知道得更多。因为他的光芒——那无可比拟的光芒,曾经穿透了我们。”纵使如此,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罗兰那时候写的《贝多芬传》,依旧能感受到一种来自异国他乡的虔诚与欢乐。
《托尔斯泰传》却是罗兰花上几个月专门悼念托尔斯泰的传记,也是其青年时让他备受鼓舞的文坛先驱。罗兰致译者书提到“至凡天才不表于行动而发为思想与艺术者则贝多芬、托尔斯泰是矣。”结合罗曼·罗兰提到他读书时“但在几个月之中,爱慕托尔斯泰的情操使我们完全一致了”,由此可见,托尔斯泰给处于青年时期的罗曼·罗兰及其朋友极大的正面影响。
三、《名人传》对教材设置的启示
在《抉发隐在事象背后的真相——从《〈名人传〉序》的教学说起》一文中提到“消除对经典的‘仰视心态’,破除对文本的盲目崇拜,否则就很难与文本产生真正有效的对话。我们既要立足于文本思考,又要跳出文本观照。”
诚然,对文本的领会与思索尤为重要,跳出文本去寻找作者及其相关人物相对完整的信息更显得突出。读者仅从单个文本出发,以为此文本中的贝多芬就是生活在那个年代完整的鲜活贝多芬,未免导致认识上的差距。跳出文本,对教师而言,意味着翔实的备课内容和科学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而言,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理解面的拓宽和阅读量的增加。理解面的拓宽在中学阶段多是教师教学的启发,而阅读量的多寡则涉及到经典作品的推荐。
教材中的经典文学推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三观”的初步培养,名著导读作为中学语文教材向中学生推荐介绍文学经典的一个重要版块,对学生阅读的意义非同寻常。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名著导读”收录的文学名著有,七年级上册:《爱的教育》《繁星》和《春水》《伊索寓言》;七年级下册:《童年》《昆虫记》;八年级上册:《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年级下册:《海底两万里》《名人传》;九年级上册:《水浒传》《傅雷家书》《培根随笔》;九年级下册:《格列佛游记》《简·爱》《泰戈尔诗歌》。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效果并没有教材编者当初所预设的那样理想,单以中国知网为文献源,检索主题词“名著导读”,我们可以搜索到直接与中学生名著导读相关的硕士论文十篇左右,这当中还不包括除硕博士论文外的期刊、报纸(这当中也就几十篇与之有直接关联),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扩大一点,加上没有收录进知网而是收录进别的文献源的文章,那么我们可以推知,“名著导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实践并不是很理想。在相关的文献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文章多是从“名著导读”的教学实践出发,也就是说多数的研究文章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去探索这一版块的教学方法,如《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有效途径初探》和《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及策略》等。就语文教学而言,此类的文章以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为中心,研究篇目占多数实为正常,然而我们还应该关注到教材本身。
稍加注意我们可以发现:七年级上册《伊索寓言》与同册第八课周国平《人生寓言》存在主题上的呼应;八年级上册《朝花夕拾》与同册的《阿长与<山海经>》、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及《社戏》、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及《雪》,九年级上册《故乡》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年级下册《孔乙己》都同为鲁迅的作品;八年级下册《名人传》与同册第四课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和七年级下册第十三课《音乐巨人贝多芬》存在传主上的相同,九年级上册《傅雷家书》与第七课《傅雷家书两则》存在文本上的对应等等。
然而,值得突出的是,《名人传》不仅进入初二语文教材“名著导读”版块,与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和《音乐巨人贝多芬》存在传主上的相同,其《〈名人传〉序》则更被收录进高一语文教材。那么,在这当中学生的自主阅读与教学上的适当引导便密切地结合了起来,“名著导读”篇目与教材课文之间的呼应,我们认为乃是破除“名著导读”版块教学实践魔咒的一大方法。
此外,根据教材与时俱进的需要和教育现状的要求,我们提出另一个颇为大胆的提议,那就是,“名著导读”版块可延续其优秀传统,适当的时候对教材的一些篇目进行更换,更换的篇目侧重与教材课文的呼应,也更为注重其与原有篇目的承接。此做法可增加这一版块的综合性,突出丰富性、多样性,体现层次性。这种做法会适当地增加教师教学的压力,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不错的选择。语
参考文献
[1](法)罗曼·罗兰.贝多芬:伟大的创造性年代——从《英雄》到《热情》[M].陈实,陈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傅雷.傅雷译文集(第11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3.
[3]段圣玉.《米开朗琪罗传》艺术特色评析[J].济宁师专学报,2001(04):65-66.
[4]段圣玉.罗曼·罗兰《托尔期泰传》艺术特色评析[J].枣庄师专学报,2001(03):41-43.
[5]赵仲明.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中国语境中的贝多芬传记研究述评[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02):56-64.
[6]凌燕.傅译《贝多芬传》之艺术特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7]盛怡霏.《贝多芬传》翻译报告[D].西南交通大学,2013.
[8]任富强.抉发隐在事象背后的真相——从《〈名人传〉序》的教学说起[J].中学语文教学,2006(09):58-60.
[9]章民.贝多芬在我们中间——重读《贝多芬传》想到的[J].读书,1979(07):115-124.
[10]杜丽娜.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有效途径初探[J].学周刊,2012(1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