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6期 ID: 423087

  

高校德育工作中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路径

◇ 薛珊珊

  摘要: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是高校包括语文教学在内的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良好的人文精神是保证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乃至今后发展顺利进行的思想基础。本文从高校德育工作的角度,通过指出大学生人文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高校在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不足,提出高校德育工作中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路径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德育 人文精神 高校德育工作
  引言
  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德育一直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则是高校包括语文教学在内的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人文精神即人类文化应当具有的精神。一般来讲,人文精神是包括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对他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宽容、尊重和关怀,崇尚自由平等能最大程度促进人类发展的精神的总称。
  对于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文精神是保证其学习和生活乃至今后发展顺利进行的思想基础。但是,由于包括语文在内的人文教育的缺失,现今大学生在人文精神的培育方面却存在种种问题,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中心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广泛流行,[1]从而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一系列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高校德育工作的角度,指出大学生人文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高校在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不足,提出高校德育工作中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路径的具体建议。
  一、大学生人文精神缺乏的主要表现
  虽然人文精神的培育一直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大学生人文精神缺乏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其主要表现如下所述。
  (一)人文精神需要的基础知识的缺乏
  人文精神的基础,是相应的人文知识的积累。因为如今高校对语文等传授人文知识的课程普遍忽视,导致很多大学生对很多人类文化的常识一知半解,甚至很大部分比例的大学生连作为语文课程常识的人文精神到底是什么都不知道。当然,并不是说,缺少这些知识的大学生就不能具备某些人文精神的特质。但是缺少相应的人文知识的积累,无疑会对大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产生很大的负面印象,从而不利于其人文精神的培育。比如,很多大学生对文艺复兴运动和资本主义启蒙思想运动两者混为一谈,对这两个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的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很难想象其能对人文精神有着明确的理解,并能自觉地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自觉培育自身的人文精神。
  (二)自私自利
  人类是典型的社会性动物,任何个体的发展都必须依附于无所不在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与人文精神培育密切相关的课程,尤其是语文教育,都会提倡个体和社会的协调,对他人的宽容与尊重,关怀爱护弱者,讲究平等自由,以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和增加集体凝聚力。但是,很多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意识不到尊重关怀他人的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而是鼠目寸光,着眼于眼前的一己私利,从不为他人着想,缺乏换位思考能力,从而形成典型的自私自利的思想。自私自利的思想之所以同人文精神的宗旨相悖,是这种思想必然会通过相应的行为损害到其所处群体其他个体的利益,从而必然招致群体对其的排斥。在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支持的情况下,作为社会动物的人想仅凭个体的力量获得更多的利益根本就不具备现实可能性。[2]因此,自私自利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泛滥,不仅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且会使其日常生活充满各种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最终对其人生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享乐主义思想盛行
  人类虽然是典型的社会动物,但其总体发展仍然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努力奋斗,因此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同样是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的重点。大学生正处于精力最为旺盛,身体最为健康的黄金时期,因此,也是其不断努力,为自己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关键时期。但是,奋斗就意味着吃苦,更大更好的成绩的背后必然意味着更多的牺牲。但是,很多大学生不明白这种吃苦和牺牲的意义,而是怕苦畏难,及时行乐,为各种低级的欲望所驱使,沉迷于各种暂时的物质享受中不能自拔。这种享乐主义思想的盛行,根本原因是这些大学生看不到其所享受的物质资源其实同样来自于其父母亲人的吃苦受累,或是明明知道却毫不在乎。因此,崇尚享乐主义的大学生不仅会因为其不愿意努力从而一事无成,而且还会因为罔顾父母亲人的辛劳而养成自私冷漠的性格,最终必然受到周边人群的鄙弃而自我沉沦。
  二、高校德育工作中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上的不足
  大学生人文精神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从高校德育工作的角度来看,主要因为其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一)不重视语文等人文精神培育课程的开展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学的重心一直放在对经济发展能产生直接推动作用的专业课程上,而忽略了对经济发展不能产生直接影响却同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相关的课程如大学语文的开展。一般来说,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起着主要作用的课程包括大学语文和思政教育课程。但是无论大学语文和思政教育课程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都不是很高,大学语文甚至一度在大多数高校中销声匿迹。虽然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但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大学语文和思政教育课程时流于形式,无论在师资的配备还是教学时间的安排以及考核的重视程度上都同专业课程相去甚远。
  (二)不重视专业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除了语文和思政课程外,高校专业课程一般被完全定位为专业知识的学习。但实际上,人文精神的培育很大程度上是促进大学生对待他人以及对待自己的正确态度形成的过程。因此,不仅仅大学语文以及思政教育课程能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育起着促进作用,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样能对其起着重要的影响。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期间,大学生必须同老师,同其他同学产生各种必要的互动,其自身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而这种同他人互动以及自身努力的过程,假如能得到适当的引导,必然能极大地促进大学生宽容、尊重他人以及自强不息等重要的人文精神的培育。但可惜的是,虽然有很多专业课的教师在有意无意地做着这方面的工作,但并没有得到高校的足够重视,并没有将专业课程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从而使专业课程没有发挥其在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应有的作用。

高校德育工作中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