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家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在世界文坛文学影响深远,学者们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叙事策略以及谜一般的主题内涵进行研究。本文笔者基于《呼啸山庄》的创作手法对小说进行分析,悲剧的主题来源于主人公之间的矛盾,由此产生的冲突推动了悲剧情节的发展。
关键词:文学研究 悲剧主题 《呼啸山庄》
引言
19世纪50年代,埃米莉·勃朗特发表了《呼啸山庄》这部小说,一经发表就引起了世界轰动,这部作品也是埃米莉·勃朗特一生之中唯一的作品。《呼啸山庄》刚刚问世之时,评论界就有许多人对其进行指责,认为埃米莉·勃朗特在作品中描写了大量道德堕落的现象却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埃米莉没有回应这些指责和批评,但是这些激烈的负面评论给作家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是无法想象的。因此,在她去世以后,夏洛蒂·勃朗特在《呼啸山庄》的再版前言中就委婉地提到,假如埃米莉仍然活着,以她的才华一定能写出“更成熟、更令人振奋的作品来”。之后不久,很多评论家就发现了《呼啸山庄》的与众不同。著名的批评家J·希利斯·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列举了包括他在内的十五位评论者对《呼啸山庄》所做的阐释,他认为在《呼啸山庄》里最感人的就是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我从未读过像《呼啸山庄》这样把爱情的痛苦、强烈、残酷描写得如此逼真的小说。”
一、《呼啸山庄》的创作手法探析
《呼啸山庄》的文学效果与勃朗特精妙的叙事方法密不可分,小说中所使用的叙述模式突破了大多数维多利亚小说的叙述模式,开创了多位人物叙述者的先例,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讲述自己眼中的故事,大多数人在阅读这部作品时都会发现这种与众不同的叙述方式,并会因此而激发更多阅读此作品的兴趣。《呼啸山庄》的叙述者是小说故事的陈述主体。在传统的叙事方法中,叙述者只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如果是从现代叙述的眼光来看,这种传统的叙述方式并不能将问题表明得更加清晰。因为传统的叙述者在进行叙述时,只能以第一人称叙述,只不过叙述的对象可能是以第一人称讲述“我”的故事,也可能是以第一人称讲述第三人称“他”的故事。在这个基础上,依据叙述者在故事中所处的位置和叙述者以何种方式参与故事,通常将其划分为故事外叙述者和故事内叙述者,也就是非人物叙述者和人物叙述者。通常情况下,读者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大都是从叙述者入手的,所以对于读者而言,如何理解多个叙述者的性质,对挖掘《呼啸山庄》的复杂性就显得尤其必要。
故事的一开始是洛克伍德以第一人称“我”的方式开始了自叙:“1801年——我刚刚从房东家拜访回来——日后免不了要和这位孤僻的邻居你来我往的”(勃朗特《呼啸山庄》)。持续到作品的第四章,就转换成了女管家内利的声音,讲述了她眼中所发生的故事。在此期间,洛克伍德、凯瑟琳、希斯克利夫、伊莎贝拉以及其他故事人物都短暂地客串地讲述了故事。不过基于故事整体的结构,我们在阅读时只需将重点放在洛克伍德和内利这两位叙述者身上,因此故事的全局结构恰恰是他们两人全力支撑的,故事的其他人物更多地体现在局部故事视角的转换之上。
二、《呼啸山庄》的悲剧主题探析
矛盾是推动《呼啸山庄》情节发展的动力源泉。矛盾是由事物的对立面构成的,对立面的斗争与冲突构成了矛盾的运动,进而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在小说中,主人公之间的冲突就是矛盾,由此产生的冲突推动了悲剧情节发展。因此,人物自身的矛盾与人物间的冲突是产生悲剧的原因。以下分析《呼啸山庄》悲剧冲突的成因,与读者对全篇情节内涵进行探讨。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凯瑟琳的悲剧是本文分析重点,构成悲剧冲突的两方面完全可以用“理想与现实”来概括。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首先体现在凯瑟琳的爱情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凯瑟琳追逐纯粹的心灵契合的爱情,而她的真爱是一个出身低贱、身无分文的男孩希斯克利夫,凯瑟琳的家族有着高贵的地位,以她的身份和一个出身贫寒的人恋爱是不被世俗认可的,于是爱情理想和社会现实构成了剧烈的矛盾冲突,外在的矛盾最终化为内在新的矛盾,于是凯瑟琳陷入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之中。主人公凯瑟琳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她是一个出身高贵的富家小姐,她的家庭背景、她所受的教育决定了她必定是一个知书达理的淑女;另一方面,她天性叛逆。凯瑟琳具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自身的两种性格构成了剧烈的矛盾冲突。在呼啸山庄,她是一个野蛮任性的女孩,而在画眉田庄里,她却是一个聪明乖巧的乖小姐。这样的双重性格使得凯瑟琳具有轻微的人格分裂,徘徊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势必会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凯瑟琳的这种双重性格,最终导致她在爱情中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她向往知书达理的淑女形象,林顿的语气、富有、文明、温情深深地吸引着她;另一方面,她的内心是狂野而叛逆的,希斯克利夫的桀骜不驯也是她所欣赏的。因此,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归根结底是由于人物的内心的矛盾与冲突造成的。
因此,《呼啸山庄》的矛盾绝不仅仅是个人理想和社会环境的矛盾这么简单,《呼啸山庄》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其矛盾的复杂性,社会矛盾仅仅是个表象,要透过表象看到深层的本质。呼啸山庄以封闭的英格兰北部的高地为特定的环境,为我们描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生活环境——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因此,有学者认为《呼啸山庄》的悲剧源于“宁静”与“风暴”交错的自然条件所产生的心灵冲突。“呼啸山庄”是希斯克利夫住宅的名字。“呼啸”一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山庄周围的气候状况,寒冷刺骨、狂风肆虐。人们的心情常常会受到天气状况的影响,呼啸山庄一直都是阴沉恐怖的天气,这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压抑感,使人的心情变得狂躁抑郁。一年里面大部分时间北风狂舞肆意,所有的树木和荆棘都是向着一边倾倒,而这里的人长着十分倔强的面孔,他们的感情是不会轻易暴露的,对于陌生人从不主动攀谈。但是,他们的内心活动却是非常丰富的,并散发着勃勃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尽管这种生命力是原始的、野性的。而与之相反的画眉田庄则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景象,一年四季伴随着明媚的阳光呈现出一派欢快祥和的气氛,庄园的室内布置富丽堂皇,洁白的天花板和猩红的地毯显示出主人生活的优越与从容。这里居住的人们都和蔼可亲、热情好客,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在性情温和的同时也少了几分生气与活力。也有一些评论家认为希斯克利夫与林顿的性格差异是由于受到不同自然环境的影响而造就的,这也是有一定的心理依据的,因为人的生长环境对行为和思想是有影响力的,人类最终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
希斯克利夫的悲剧不能全归因于自然环境,主要是以下原因:一是社会矛盾是造成《呼啸山庄》的悲剧的主要因素,对希斯克利夫是同样适用的;二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虽然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这一哲学原理出发,我们又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自然环境对悲剧的影响不是根本性的,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个人因素。个人因素主要包括性格和价值观,希斯克利夫的性格本身是倔强而强硬的,呼啸山庄的自然环境只是一个外界的诱因,诱使希斯克利夫潜在的品性发挥出来,因此,如果将悲剧成因单一地归于“风暴”与“宁静”的冲突是不全面的。
三、《呼啸山庄》悲剧中矛盾的和解
悲剧冲突的双方必然是格格不入的,代表着不同的力量,这样两种力量的较量就会导致矛盾的运动,冲突破坏了原本和谐的状态,这两种力量不能片面地概括为正义与非正义,他们都有正义的一面和邪恶的一面。宇宙是守恒的,因而两种力量的冲突一定要得到某种形式的解决,这样才能恢复原本的平静,既然矛盾的双方都有正义的一面,因而不能仅仅依靠一方消灭另一方来解决矛盾,矛盾的解决只能靠双方的和解,双方各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
《呼啸山庄》中的主要人物希斯克利夫、凯瑟琳和林顿,每个人物自身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他们都有正义的一面,也有非正义的一面,因此我们不能单单依靠否定一个人而解决矛盾,只能依靠和解才能和平解决矛盾。以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矛盾为例,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矛盾,并没有因为凯瑟琳的逝世而得到解决,反而矛盾加深了,凯瑟琳的魂魄继续与希斯克利夫发生着感情的纠葛,凯瑟琳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爱,因此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的恋爱是超越生死的,这是二者的灵魂相契合之处。但他们的矛盾之处在于,凯瑟琳还有另外一种追求——林顿家族所象征的温和淑德,这是希斯克利夫所不能了解的,于是二人的恩怨纠葛不断,矛盾贯穿一生,最终希斯克利夫临死前放弃复仇的念头。《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的自杀而告终的,以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在另一个空间汇合达成了矛盾的和解。这是一种人格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家勃朗特对人生的美好祝愿与理想。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带来震撼人心的悲剧主题。语
参考文献
[1]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0.
[2]程梦辉.西方悲剧学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9.
[3]沈璟.浅析艾米莉·勃朗特笔下的人生悲剧[J].语文建设,2012(18).
[4]钱青英.19世纪文学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5]耿伟.对称性表现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运用[J].语文建设,2013(26).
[6]王守仁,方杰.英国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林萍.从人性的泯灭到情感的回归——对《呼啸山庄》与《红字》主人公复仇人生的再认识[J].语文建设,2012(18).
[8]格非.小说叙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