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嘉莉妹妹》的主人公嘉莉·米贝置身于一个以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的繁华大都市之中。嘉莉,由一个淳朴的乡下女孩转变成了繁华都市里待价而沽的商品,自私、虚伪、拜金成了她在上流社会里的通行证。文章以欲望为主题,描述了嘉莉妹妹如何从一个乡村女孩变身为美国百老汇的明星,分析了其堕落的内在根源和外在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给人类精神文明带来的冲击和危机。
关键词:《嘉莉妹妹》 物化 欲望 自我实现
引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口大规模增长,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其中芝加哥和纽约最为突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速度惊人,在金融资本的控制下,贫富差距日益加剧,大量人口从乡村或世界各地涌进芝加哥、纽约,在这灯红酒绿、充满诱惑的大都市里,人们的行为势必以谋生和发迹为出发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金钱成为了解决一切问题的手段和工具,物化成了大多数美国人的精神支撑,他们在追逐名利和金钱的道路上渐渐迷失自我,成为道德批判的矛头,沦为人们可耻的对象。
一、作者及作品介绍
西奥多·德莱塞,美国作家,与海明威、福克纳一起被认为是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巨头。他用犀利的语言揭露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残酷竞争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作品中多次体现出当时美国人是如何为了个人的欲望而丧失人格和尊严,甚至不择手段。他在作品中秉承的是一种类似科学家一样的态度,只尊重客观的社会现实,无情地揭露了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暴露的丑陋面目。
《嘉莉妹妹》创作于20世纪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尖锐有力,不愧为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小说以嘉莉为主线展开故事,嘉莉妹妹出身于农村,因姐姐在芝加哥,为追求更好的生活,只身前来投奔姐姐。之后嘉莉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借由出卖肉体和灵魂上位,从一位社会底层的乡下女孩变身为百老汇明星。从她踏上芝加哥的路开始,就已经走上了美国社会替她铺就好的那条路。德莱赛在小说的开头也开诚布公地说过:“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离家出走,她的遭遇不外乎两种:不是碰到有人相助而好起来,就是迅速接受花花世界的道德标准而堕落下去,在这样的环境里,要保持中间态度是不可能的。”选择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堕落是最直接又最有效的,是什么成为她随落的罪恶推手?当然是当时视金钱为一切的扭曲的价值观和不良社会风气。
二、嘉利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堕落
(一)自我实现的定义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动机和个性》一书中把自我实现定义为“一个人对自己才赋和性格的充分发挥和利用,即一种成为理想自我的愿望”;他所提出的马斯洛五层次需求理论,列举出了人的五个层次的需求,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需求层层递进,反映了人类永不知足的心理,嘉莉妹妹也是如此。
(二)自我实现之路
嘉莉妹妹从一个乡村女孩到纽约百老汇的明星,就是她满足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的五个层次需求的过程。完成自我实现这一过程的途径可以有很多种:或踏实肯干、勤奋向上,或不择手段、欺名盗世,又或出卖灵魂、不顾廉耻。而嘉莉选择的就是一条不堪的堕落之路,通向她虚荣的幸福。
1.初入社会面临的困境胁迫
火车临近芝加哥,嘉莉在下火车之前,望着眼前繁华的大都市,她内心无比地激动和期待,却又掺杂了丝丝的恐惧,但那并不重要,眼看着自己幻想的美好在向自己招手,这是很幸福的一件事。但这种幸福在她下火车之后就被狠狠地打压了。看着站台上脸颊瘦削、模样普通的姐姐,嘉莉立即觉得气氛变化了。她看出了姐姐在芝加哥的生活并不轻松,一切并不如她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她心里一阵寒凉,感觉未来渺茫,理想尤如空中花园,遥不可及。由于生活困顿,姐夫对她的态度并不是很友善,因为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嘉莉明白自己应该去工作来养活自己。但是,工作并不好找,加上她是一个乡下女孩子,没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一技之长,没有社会背景,找工作谈何容易,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在鞋厂的工作,不久后,又因一场大病而彻底失去这份工作。
2.肉欲交换的虚荣生活
找工作无门时,她选择了屈服,这种屈服最终将她推向了社会道德和精神的边缘,推向了杜洛埃。这个推销员虽然不是足够的富裕,但是他完全可以解决嘉莉现在所面临的绝境。杜洛埃给她买了暖和的大衣、手套、皮靴,为了不让嘉莉因为没找到工作而被姐姐送回家,他出钱租了一间公寓给嘉莉栖身。她离开了姐姐家,只留下一封信以作道别,就住进了杜洛埃为她租下的公寓。诚然,对于这一切,嘉莉自己内心还是有一点点的纠结 ,良心中会发出这样一个声音:“你堕落了,看看那些善良的人,她们不屑于做你做的事,看看那些好姑娘,要是让她们知道你那么经不住诱惑,她们会躲开你,你没有奋斗就失败了。”她为自己的大胆而不安。但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的解脱而高兴,她可以在最寒冷的冬天穿上暖和又时髦的大衣,可以在光鲜华丽的餐厅享受食物,这是她曾经的梦想。只是这个梦想的实现靠的是走上一条出卖自己的不归路——成为杜洛埃的情人。
3.追寻高层次需求的脚步
所谓更高更深层次的欲望,体现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可以理解为追求真爱和一个真正的家的归属。由于在与杜洛埃的交往中,嘉莉发现他并不足以托付终身,他的经济实力也满足不了她的欲望,也许可做情人,但绝不是她最终的真爱和归属。于是与赫斯渥的相遇为她的下一个目标提供了机会,她对这位来自美国上流社会的绅士产生了好感,而赫斯渥也被她的美貌深深吸引。嘉莉立即爱上了他,即使在她知道了赫斯渥其实是一个有妇之夫后仍然没有放弃,也没有一丝的罪恶感。最终选择了和她的心上人一起私奔去纽约。很显然,嘉莉无情地抛弃了杜洛埃。
跟随赫斯渥来到纽约,面对这个繁华诱惑更甚于芝加哥的都市,嘉莉发现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她无比兴奋,她向往更豪华的生活,穿戴更昂贵的新衣,佩戴更华贵的珠宝。希望结识更多社会名流,以期挤入上层社会,实现她不断膨胀的欲望。然而事与愿违,赫斯渥突然破产,钱没了,也失业了,生活再次陷入困顿之中,这样的生活显然不是嘉莉妹妹想过的,她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找新的机会。终于她在百老汇找到了一份当演员的差事,不久后便又无情地抛弃了赫斯渥。出于偶然, 嘉莉在百老汇一举成名,大红大紫,成为一名炙手可热的明星。至此,嘉莉基本达成了当初的愿望,似乎满足了马斯洛所述的最高目标,即自我实现的目标,只是这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让人感觉不到荣耀和钦佩,反而不是滋味。
三、堕落的万恶推手——欲望
嘉莉做出种种选择追寻自己所谓的美梦,追寻着虚无飘渺的成功和幸福。嘉莉的这种欲望是具有普遍性的,几乎当时每个美国人身上都有。小说伊始,作者就描述了嘉莉的性格特点:“她已经懂得顾影自怜,很快就领会人生中还有进一步的乐趣,渴望着获得物质享受,她是个配备未全的小骑士,放大了胆子到这神秘的都会去冒险一番,做着空洞的平步登天的美梦。”
(一)欲望形成的内因——作祟的虚荣心
“现代文明人要以心导耳目,而不是相反:以耳目导心!”垄断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时期,已经寻不到宗教的禁欲和节俭的色彩了,“强调花费和位置占有,它削弱了勤俭、节约、自控等传统道德标准,最终导致了清教理论让位于消费享乐主义。”嘉莉妹妹在面对外界纷繁多姿的诱惑时就是明显的以耳目导心,她在芝加哥繁华大街区里见到的美丽的服装、漂亮的鞋子、华贵的珠宝,听见的有关有钱人富贵奢侈的生活,这些都是她在那个小农村里未曾见到、未曾听到过的。她渴望得到这些,渴望过上上层人的生活。这些渴望的种子在她心里深深地种下并疯狂地发芽。她甚至都看到自己身着华丽的服饰漫步中心街区花园的画面了。换句话说,嘉莉妹妹或许也不是个可以以心导耳目的人,她只身来到芝加哥,在火车上遇到杜洛埃时,表现出来的虚荣心,初到芝加哥后表现出的欲望心,都为她后来成为赫斯渥的情妇做好了铺垫。
(二)欲望形成的外因——败俗的社会风气
虽然“欲望”是嘉莉堕落的内因,但金钱至上、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则是引诱她的外在因素。“有作为的人营造出一种对平庸之辈极为不利的气氛,当你漫步在富丽堂皇的住宅区时,当你与装饰华丽的马车擦肩而过时,当你领略那心满意足的笑容和似寒矛般闪闪发亮的目空一切的眼光,当你感到像利剑一样刺人的笑容以及那炫耀显赫地位的趾高气扬的步伐时,你就会感觉什么是有钱有势人的气派。”所以,为了追求在大城市生存的空间和归属,她必须想尽办法,当自食其力不能成功时,她就只有选择更为轻松的快捷路线,即出卖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过着为人不耻但她自己十分享受的生活。
结语
人类是贪婪的动物,永远都不懂满足,在实现了一个欲望后,又要憧憬期待下一个目标。其实这种欲望本身无可置否,关键在于实现欲望的方式。应该采取合乎道德标准的行为方式来满足欲望。在一般的社会公德层面上,绝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还是令人欣慰的。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方面的不协调都将导致社会的悲剧。本文旨在分析揭露嘉莉妹妹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手段、方法,为那些在自我实现道路上的人们提供一个视角,给那些灵魂迷失的人们一个警醒,实现精神的救赎。语
参考文献
[1]Theodore·Dreiser. Sister Carrie[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Michael·Spindler.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Social Change——William Dean Howells to Arthur Miller[M].Hong Kong:Macmilan Press Ltd,1983.
[3]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儿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三联书店,1987.
[5]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动机和个性[M].吕明译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6]亚当·弗格森.道德哲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2004.
[7]赵鑫珊.人类文明的功过[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