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11期 ID: 422782

  

福斯特小说中的生态元素研究

◇ 刘至美

  摘要: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一个具有多元创作思想的现代主义小说大师,他的小说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却从多个层面揭示了问题百出的现代社会,特别是用浓郁的生态意识观照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本文主要立足生态批评的视角,对福斯特的小说作品进行简要分析,兼以论及其创作思想。
  关键词:福斯特 生态批评 小说创作
  引言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不仅著有散文集《阿宾哲收获集》,而且创作了文学评论集《小说面面观》,当然其成就主要是小说创作。自从1905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以来,福斯特先后创作了《最漫长的旅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莫利斯》《印度之行》等长篇小说以及《生命来临》等短篇小说集。福斯特虽然小说创作的数量不多,但是凭借诗意的语言风格、生动的人物形象、跌宕的故事情节、深邃的思想主题,其小说作品个个都称得上是经典之作。多年来,已有诸多学者从女性主义、历史主义、文化人类学等视角对福斯特的小说进行分析解读,让世人进一步了解了福斯特小说世界中五彩缤纷的社会画卷,特别是让20世纪以来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得以生动体现,但对福斯特小说中蕴含的生态意识却鲜有关注,本文下面就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其小说创作进行简要分析。
  一、生态批评思想概述
  “生态学”概念自从由德国学者海克尔1896年提出以来,便开始与其他学科融合发展,生态文学就是在此背景下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以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等作品的问世为诞生标志。生态批评思想的出现则是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以美国学者威廉姆斯·鲁克尔特论文《文学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的发表为标志。在文中,他极力倡导文学与生态学的多层次结合,指出批评家应当从生态学视角解析文学作品,并对生态批评理论的性质和范畴进行了详细阐释。对学界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学者切瑞尔·格罗特菲尔蒂,他提出了为学界广泛认可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批评。”随着研究的深入和领域不断拓宽,它的视角不仅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甚至涉及了人与自身的关系。也就是说,生态批评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包含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理论体系。这种涵盖面广泛、切入点深刻的理论已经成为当下文学批评界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正是在该理论的观照下,传统的文学经典散发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作为英国小说从传统走向现代转折期的代表人物,福斯特被评论界称为现代英语小说创作大师。作家一生虽然只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但每部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学术界对福斯特的作品曾做出过象征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等多视角的解读,阐释了其作品的丰富内涵,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其小说中折射出丰富的生态思想却被人们所忽略。在91年的人生经验中,福斯特已切身体会到工业文明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影响:科技力量破坏了美丽的自然环境,金钱至上的社会氛围激发出人的无限欲望,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越来越深。福斯特对大自然一直抱有特殊的感情,把自然视为人类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提出人与自然是共生的一个整体,人类不能离开自然独立生存的思想,希望人们能改正对自然的态度,重新回到自然,回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之处。
  二、福斯特小说创作中的生态元素
  福斯特所处的时代正是工业文明战胜农耕文明的时代,在迈向工业文明的过程中,人类似乎以主人的姿态战胜了大自然,获取了巨额财富,而实际上这只是人类在“短期利益”诱惑下自欺欺人的表现,因为人类已经损失惨重:一方面,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变得千疮百孔,不仅山清水秀的景致正在渐行渐远,而且污染引发的各种怪病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出于对物质利益的追逐,矛盾此起彼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冷漠,原有的淳朴真情消失不再,同时个体自我也陷入了迷惘困惑的境地。福斯特亲眼目睹了工业化带来的各种自然生态破坏、社会生态失衡异化等乱象,于是通过小说创作表达了浓郁的生态意识。
  (一)自然生态
  福斯特在小说创作中经常描绘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比如在《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可以看到一个清新的意大利山间小镇:湛蓝的天空一眼望不到边,天地相接的地方白茫茫一片,大地则是在褐色映衬下散发出湿漉漉的气息,河畔的山谷里绿草如茵,小镇就像一个奇异绚丽的小船一样漂浮在蓝天绿树之间。《霍华德庄园》中的庄园也是一个充满田园气息的天堂之地。坐落在六岭山边的霍华德庄园房前屋后遍布着苹果树、榆树、橡树、梨树、葡萄藤,旁边是一个直耸云天的大榆树。透过空隙不仅可以看到灿烂的阳光,而且可以聆听到画眉鸟婉转的歌声。这种对自然界的直观描绘表达了福斯特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但是他更渴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他在小说中呈现了很多人与自然平等互动、甚至敬畏自然的画面。在《霍华德庄园》中我们会不时看到孩子们在麦田、草地上、大树下、森林不知疲倦跑来跑去的场面,这一刻人类不是在践踏自然,而是与之平等“交流”。在短篇小说《另类王国》中,当大片的山毛榉林被人类无情砍伐之后,内心极度伤悲的博蒙特小姐在光秃秃的草原上跳起了舞蹈:“她的衣裙像一棵树的树冠裹在身上;她强壮有力的四肢像大树枝;她的喉咙像树上部的光滑树枝,那树枝朝着清晨致礼或朝着露水闪烁”。显然她已经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自然界的一个精灵,期望通过舞蹈来唤醒人类迷失的良知。人类之所以一而再地毁坏自然,就在于人类没有一颗敬畏自然之心,这正是福斯特极力告诫人们的。《惊恐记》中潘神来临时万籁俱静让人心惶惶、《印度之行》中马拉巴山洞回声让人类顿感虚无渺小、恒河洪水横流的局面都验证了大自然的冷峻伟岸。当然福斯特希望人类在敬畏大自然的前提下,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正如《印度之行》中穆尔夫人进入房间不惊动小黄蜂一样善待自然。
  (二)社会生态
  社会生态是指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和状态,其实也是自然生态的一种社会化反映。在和谐的社会生态中,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相处的,人与社会也是奉献与索取对应统一的关系,然而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以来,由于各种利益冲突层出不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异化,这正是福斯特在小说创作中着意揭示的主题。如果说《印度之行》这部作品从比较宏观的视角展现了社会生态失衡的一面,那么《霍华德庄园》则是从微观的视角展现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丑恶嘴脸。巴斯特是一个从乡村来到城市的穷小子,具有很强的毅力和吃苦精神,但是他在生活中对物质财富的唯一追求让他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应当有更可贵的友情、亲情等,而不只是物化的交换关系。当玛格丽特发觉海伦误拿了巴斯特的雨伞之后,真诚向巴斯特道歉,并向巴斯特询问家庭住址,而内心已经把海伦、玛格丽特、蒂比姐妹三人当作小偷的巴斯特自是心存芥蒂,害怕“他们或许哪天深夜闯进他的家,把他的拐杖偷走”。一把雨伞就能引起巴斯特如此的猜忌,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多么冷漠无情的程度。   (三)精神生态
  福斯特的小说创作在关注自然破坏、社会失衡的同时,也在思索人类精神层面的生存问题,尤其关注道德问题,这一主题几乎贯穿了其整个小说创作。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福斯特再现了腐化的精神世界,书中人物几乎整天无所事事地沉湎于灯红酒绿的各式舞会中,而没有什么精神追求或信仰。对信仰似乎也是一种从众式的敷衍,比如露西的母亲在教堂让大家捐钱时用“干干净净、银光闪闪”的硬币,而不是弄得盘子叮当作响的小钱,而这样做只是为了显示高贵身份,和其虔诚度没有丝毫联系。在这种环境的浸染下,露西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每当有什么“独立”性念头时耳畔总会响起咒语般的提醒“指令”。好在有了埃莫森父子的感召与指引,露西终于摆脱束缚,找回自我,实现精神世界的平衡。通过露西形象的塑造,福斯特意在指明人类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一度精神彷徨,但还是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实现精神回归的,这在《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中也得到了验证。青年飞菲利普结识了象征人文精神气息的吉诺等人之后,居然也与“过去”划清了界限,不仅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生活,而且敢于表达自己的爱情等,完全是一个精神健康之人。
  结语
  综上所述,福斯特是一个具有多元创作思想的现代小说家,对生态的关怀也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显性特质。他不仅在作品中表达了对诗意大自然的憧憬,揭示了工业化以来人类对自然无情摧残的现状,而且揭露了物质欲望膨胀下人与人之间日趋恶化的关系,也对人类精神失衡的不良现状进行了深度批判。更为关键的是福斯特没有把揭露和批判小说创作的终极目的,而是在不断尝试各种途径来拯救生态危机严峻的世界,这也是其作品历经近百年而依旧受人追捧的原因。语
  参考文献
  [1]王晓兰.生态关怀背后的道德忧思——康拉德丛林小说的生态取向管窥[J].湖北社会科学,2010(05).
  [2]谢春丽.从历史编年体元小说视角解读《福楼拜的鹦鹉》[J].语文建设,2014(29).
  [3]曹献方.长篇小说《霍华兹别墅》的象征艺术应用[J].语文建设,2014(24).
  [4]陈茂林.质疑和解构人类中心主义——论生态批评在文学实践中的策略[J].当代文坛,2004(22).
  [5]温赤新.悲慨人生无常寄寓终极关怀——《野性的呼唤》中人与自然的生态主题的一种解读[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
  [6]陈春生.人与自然的和谐:《老人与海》的生态伦理读解[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7]胡强.一部典型的“英国状况”小说——论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焦虑主题[J]. 外国语文,2010(05).

福斯特小说中的生态元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