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渊源关系,存在内在契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经典诵读是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全面推动经典诵读帮助青少年重树文化自信;二是通过经典诵读引导青少年修身立德,校正青少年价值观的偏离。
关键词:经典诵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效途径
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大千世界变化无穷,唯有文化一脉相承。汲养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翻开卷帙浩繁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无论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还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直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都可以挖掘到根系、追溯到源泉。春秋时期,墨子提出“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的政治理想,“国富”是其首要;中国历史上历次变法,无不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富强”一直是绵延不断的中华夙愿。尽管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嵌制了中国民主思想的发展,但古代先贤的“民本”思想却一直闪耀着光芒,孔子主张的“仁政”其基本的价值取向是“爱民”,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则在当代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历来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遵从礼义,传承文明,更是古人主张的立国之本:“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以形象之喻说明了礼义文明的重要。以“和而不同”为基本要义的和谐观更是深深渗透到中华民族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等等观点,分别从不同视角表达了他们对如何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理解,而数以万计的古代文人山水诗赋更是以优美的笔触描摹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先秦时期,就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观点,代表着古代朴素的言论自由理念。韩非子提出的“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等观点表达的恰恰是现代社会追求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理想,对当代推进依法治国仍有借鉴意义。至于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更是一条贯穿中华文化的红线。无论是“一生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的苍凉,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伶仃洋》)的豪迈,抒写的都是忠心赤胆的爱国情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清·梁启超《敬业与乐业》)申述的是一种敬业勤勉的人生态度,值得当代人深思与学习。当代社会渐行渐远的诚信,恰恰是倍受中华民族推崇的一种道德准则,一种人格境界。管子的“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管子·乘马》),强调各行各业都要讲究诚信,否则就难以在行内立足谋生;一诺千金的故事流传至今,映射的正是中华民族信义为先的价值取向。“仁者爱人”,儒家一直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关系: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友善成为人生必备修养。
总之,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渊源关系,存在内在契合。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必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之精粹,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让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演化和发展,需要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做出新的诠释。
二、文化贫血: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取向的根本原因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代社会,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青少年时期,是个性、人格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极强,如果不以主动的姿态和有效的方式加以引导,其价值取向极有可能偏离主流而误入歧途。中华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更是当代青少年成长不可或缺的养分。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主阵地作用,依托中华文化经典,在青少年心灵沃土上播撒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让传统文化因子在青少年心中扎根,成为他们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底色”,是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职责。
综观当代教育,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当代青少年已经不同程度地患上“传统文化贫血症”,对历史知之甚少,对经典疏而远之,对传统缺少礼敬。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现有教育模式客观上导致青少年德育的弱化,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难以彰显。自近代以来,以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为主要教育目标的科学主义的教育范式主导了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长期被忽视。科学主义的教育范式与中国考试制度嫁接之后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多数学生沦为主动或被动的“考试机器”。“考高分,上好学”既是家长的期盼,更是师生共同的追求。“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存在。功利主义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道德教化的削弱,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宝贵的德育资源被冷落、被搁置、甚至被遗忘就不足为奇了。二是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影响青少年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日益强势的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正在不断挤压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更影响着青少年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不少青少年漠视甚至背弃传统文化,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沼。他们热衷于吃洋餐、过洋节,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趋于“西化”。由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当代青少年已经很难理解或认同中国古人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抱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诚信为本、敬孝友善的道德追求。中科院杨叔子院士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这对当代教育是一种警醒。挖掘传统文化中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养分,扶正黜邪,建立青少年民族文化自信,已经显得十分迫切。
三、经典诵读: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根治传统文化“贫血”,让青少年在认知、认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培育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构筑平台、寻找支撑、形成合力。但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的问题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青少年学生认知、认同传统文化?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乃是引导青少年学生诵读经典。
为什么要诵读经典?道理很简单。每一种文明都必须借助经典承载其核心价值。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保存于各类文献典籍之中。这些经典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理想和民族精神,凝聚着古圣先贤们的睿智才华。要了解中华文化,走进古代文明,传承人文血脉,非“读经”无以实现。读经既是教书育人的需要,也是传承文化的需要,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做出指示,成为建国以来给力传统文化最积极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当下,弘扬传统文化、诵读古代经典得到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专家学者的积极倡导和各级各类在校师生的广泛参与,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通过经典诵读,引导青少年将中华传统美德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建构青少年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正当其时。因为经典诵读可以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防止他们误入价值歧途。
一是全面推动经典诵读帮助青少年重树文化自信。辛亥革命之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以废止读经、批判孔子为标志,批判传统文化的思潮风起云涌,绵延近百年。尽管20世纪90年代起,以儒学复兴为标志的“国学热”迅速兴起,推动了校园内外的经典诵读活动,让人们看到振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希望,但与近百年的“传统反动论”的负面影响相比,还只能算是“星星之火”。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目前仅止于倡导与“试水”阶段,真正将传统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国民教育全过程,仍然有待时日。教育部门和学校当下的任务是:区分不同学段、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结合地方特点,对经典诵读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为全面推进青少年经典诵读工程做好读本选编、课程安排、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充分准备,循序渐进、整体推进,确保诵读效果,让经典入耳、入目、入心,让传统文化深入青少年骨髓。因为只有走进经典,才能理解经典,才能认同经典中蕴含的价值,才能唤起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树立起他们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自信。
二是通过经典诵读引导青少年修身立德,校正青少年价值观偏离。古人特别强调“修身”,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中,首要就是修身。“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论述,是儒家对个体修身的规范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修身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立德树人。孔子的教育理想就是要把人培养成重德行、有追求、爱学习、敢担当的君子,主张通过“克己”与“内省”实现道德自我完善。孟子则认为,人如果仅仅追求“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人和禽兽的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于人伦教化与道德善性。儒家特别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必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国家、自然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于是,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等道德准则就成了古代君子立德修身的圭臬。儒家重视德行教养的教育理念以及内省向善的道德规范,“四书五经”等古代经典中俯拾即是,这些理念与规范对于当代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需要我们深入挖掘、认真梳理、形成体系,指导青少年学生在诵读中体悟、内化、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