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汉语体系而言,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汉字性质有不同的见解看法。如表音文字说、语素文字说、意音文字说等。汉字作为一个语义单位,因形表意,其汉字结构的构成手法与内涵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本文概述了汉语体系与汉字的关系,并以汉字内涵意义的表达为切入点,剖析了汉字表达内涵方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内涵之美。
关键词:汉字 汉语体系 字形内涵
一、汉字与汉语体系
索绪尔是瑞士伟大的语言学家和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最早总结概括汉字的基本特性,特别是在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详尽地解释了汉字的性质和构建体系。索绪尔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语言和文字是基于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而构建的,文字唯一的存在理由在于表现语言”。[1]这个概念不仅仅将汉字的记录性能及文字特征进行了客观的描述,还表现出汉字整体构造的基本特点。直至今日,许多研究人员仍然沿用以上定义,比如现阶段常见的《现代汉语》教材就有这种观点。理论学家均是根据汉字中的符号语言定义结合的角度出发,之后很多的语言学者都会指出文字是语言的书面表达与记录的载体。对于文字的特性比较完善的结论是“表音体系”,但是这种理论对于汉字来说并不完全适用。
汉字主要是记录和语言两类功能,这个作用影响整个汉字体系的最初形成与后期完善发展。早期的汉字是用于客观的描述事物的概念、事件和物体形状等,但是随着汉语言的不断丰富,直接的表达不能够满足交流的基本需求,所以意义的扩展与丰富就发展起来。[2]汉字的相对特殊性表现在发展中根据自身特点不断推动汉语言的演变,从而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汉字的特点是以义定形,赋音于形。所以从汉语的基本体系角度来看,汉字仅仅是一个语义单位,单一的汉字符号不能够承载任何语法标记功能。所以在汉语的句子当中比较突出的是字与字之间的先后关系,采用了较少的虚字作为语法的基本记号。这一体系完整地延续了“汉字是一个语义单位”的统一原则,从而保证汉语句法结构的简明与连贯。
随着汉语言的不断发展,不仅仅要看到汉语体系中语音对语言体系的作用,还要看到它对书面文字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因为较为传统的汉语言只是纯粹地将字作为基本的组成部分。所以当西方的语言体系逐渐被引入运用之后,汉字才会被视为记录语言的工具。一般来说,汉语的分析语用时并不是单一地对字进行研究,必须将词进行深入地分析。[3]1970年以后,赵元任先生利用语言对“字和词”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认为“字”的意义具有模糊性,单独应用与置身句子中的意义可能会不同。在完整的体系中,许多新的词汇产生不仅仅来自于口语,还来自于书面语。新的词语的构造和字的关系十分的密切,对于学术思想领域中的新词语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汉字的特殊构造,随着学科深度与时间发展成为全新的词语。
汉语体系主要基于汉字,从而才能保持语义分析为本的句子特点,这与汉字是同属一个语义单位。[4]汉字和汉语语言相辅相成,运用口头的语言表达以及书面的汉语都必须利用汉字进行表达。由此可见,汉字对于汉语来说,所承载的作用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功能,而且还承载着汉字体系构成的主体。关于这一点,应当从汉字与汉语体系的关系来分析研究,说明汉语的语言体系离不开汉字。
二、汉字的内涵表达抽象意义
汉字是表达句子的基础元素,具体的事物能够利用汉字对其进行准确的描述。较为具象的汉字“山”字通常描述了高山的起起伏伏;汉字“日”是古人通常利用太阳的形状描述,这类汉字都是依据具体事物的外形进行造字,可以根据字形进行意义分析。汉语言是一个较为完整的语言系统,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实物的描述,而且也是对抽象事物进行表达。通过汉字栩栩如生的描摹具体事物的形象,即使用来表达抽象意义也是那么挥洒自如。笔者据日常习得将汉字表达内涵的方式列举如下:
《说文解字》:“指示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这类汉字看到字的形状就能认识,但是需要经过考察才能看出它的意义。[5]这是由于具象事物的表达不仅仅指的是一体直观的表达,还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撑。所以通常情况下,抽象意义表达与具象表达具有共同点。
《说文解字》:“上,高也。”“下,底也。”根据其字形来看,指示符号能够明确地指出抽象的事物,利用横线将上下进行区分。上下依托的具象事物比较多,可以是桌面、地面或海平面等,比如在古文当中往往利用弧线作为参照物,弧线的上下加横或者点,均是对抽象事物的表达。汉字元素横线、竖线、短横或点虽然都有极强的指事性,但是都不能离开具体事物的支撑。
王筠《文字蒙求》对“本、末”作出了如下解释:“本者木之根也;末者木之梢也”。比如“刃”字是以“刀”字为基础发展出来的,点的作用就是指出与刀的不同。“刃”的构成离“刀”无所依,离点无此义。根据以上的举例可以证明,现在许多表达抽象含义的字符都是通过有序的造字法创造和演变而来的。这一类文字都离不开具象事物来表达其抽象的含义,以区别于本身的含义。若单凭所指事的部位来表现抽象意义,则抽象意义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象征法
汉字中一部分字形与字义的抽象概念是人们通过日常生活提炼出来的,通过对字的组合形成了对事物的准确表达,最终清晰地表达所需要表达字的涵义。例如:汉字“彭”是指打鼓时候发出的声音。在甲骨文“彭”字形左边是一面鼓的实物形状,右边画上三条短斜线,虚拟地表示鼓所发出的声音,象征手法将汉字字形栩栩如生展现在我们面前,将视觉符号与听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汉字“名”,在甲骨文字形中左边为“口”,右边为“月”,后来“月”变为“夕”,均表示阴暗的地方。《说文解字》中释义“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由此可见,名的本身含义是命名,这是由于在晚上人们看不清楚,所以见到了没有及时地认出,只能直呼别人的姓名予以确认。通过较为简单的生活场景才能够让人领会汉字命名的含义。
象征这种方法表达出来的字的含义复杂,词性相对也不稳定,其共同特征为没有特定的意义。[6]必须结合全文的主体进行理解,更好地体会作者对该字的基本含义。
(二)寄托法
这是将意义寄托与其他事物的一种构形的方法。在一些条件下,抽象的意义无法通过借助具体事物表达出来,便以该事物作为造字构件元素,参与到字的构形,乃至意义的表达。通常能够表达非常美好的抽象含义,寄托古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汉字“美”,《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从大。”徐铁曰:“羊大则美。”据李孝定《甲骨文集释》:“疑象人饰羊首之形。”古人通常在跳舞过程中会佩戴一些饰物,羊已经成为吉祥如意的象征。所以已经被选民选为“美”,可见将美寄托到羊的身上,实现了对抽象意义的表达。
(三)概括法
很多表达抽象事物的字所表达的意义虽然不同,但是均可以概括为同一个类别,都是在基本字的基础之上进行加工,以表达抽象意义。
汉字“礼”在造字最初形为“登”,汉字“登”本指食具加玉串,即为祭器。《说文解字·登部》中指出:“登,行礼之器也”。《六书·正讹》:“登即古礼字,礼重于祭”。因此,“登”以彰其祭祀的意义。
汉字“禧”在《说文解字·示部》中也有详细解释。“禧,礼吉也”,其本字为喜。据《说文解字·喜部》中释义“喜”是一种快乐。在古人的生活中以酒食为乐趣。这是由于祭祀的时候古人经常使用食物奉献给神灵,请求神赐予人福气。作为祭名用的“喜”字自然含有奉献食物求神福之义,由人事推及神事,加“示”以别于“喜”。
以上这类汉字都通过了类比符号表达出喜气的意义,从而表达出了人们的实际需求,最终能够上升为一种价值观。可见类比符号对于增加字符的意义至关重要,可以让文字形成独立的“形义场”,这类“形义场”汉字集中反映了独特的文化特征。[7]
(四)假借法
《说文解字·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也就是根据相近读音的字以及语义较远的词进行替换。由于在上古时期没有现代文字体系,所以古人通常利用直观视觉与听觉,并依据实际事物发明象形字。大部分象形字都是依靠图形与字型的相近准确的传达意义。但是当要准确地表达抽象含义时,象形字的局限性无法满足需求,这是由于部分文字不能够通过元素之间的排列组合任意地表现。[8]所以古代人发明了“假借”法。利用已经有的文字记录无法表达的抽象含义,这些字的基本特征是读音相近。例如汉字“永”是“泳”本字,甲骨文和金文中“永”字都像“人在水中游泳的样子”,后借为表示时间较“长”的概念“永久,永远”。《诗经·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其含义是水太宽没有办法游过去,在此句话当中就充分表明了假借手法的重要意义。
结语
综上,汉字的基本作用是客观地描述事物的概念、形状与声音等。但是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直接的汉字表达不能够满足语言交流的基本需求,所以意义的扩展与构形就发展起来。最为明显的是大部分的字都已经背离了古人对汉字构形的基本含义,多年来汉字构形方法也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逐渐演变与发展,扩展到汉字表达抽象含义的方式也是逐渐完善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殊途同归。语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王筠.文字蒙求[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吕叔湘.汉语文的特点和当前的语文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5]李静丽.例谈汉字构形[J].语文建设,2013(34).
[6]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7]周翔.浅析汉字义符过程中的认知模式[J].语文建设,2014(02).
[8]李荣.文字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