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语》从成书到现在,对其释义解读的篇章数量颇多,《论语》中的语言修辞与谐趣都是其文学价值的直观表现。本文笔者结合《论语》中的经典名篇在语文教学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望能够对《论语》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论语》 语文教学 高职语文 教学案例
引言
《论语》作为记录孔子言论的文献,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尊重与推崇,奉为教育经典。自汉代以来,成为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目之首。《论语》长期以来都是古代科举的重点学习典范,后来经过学者朱熹的阐释后,流传甚广。直到明清时期的诸多学者,包括文学家等接受和研习《论语》的比比皆是,可见其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今人还在细细研读,作为行为准则。直至今日,《论语》仍是一版再版,时历千载,经久不衰,对当代学生言行影响深远。
一、孔子《论语》的教学内涵
对《论语》进行教学首先要明确的是《论语》的文体特性。为什么几千年来《论语》一直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论语》自身的魅力,《论语》之所以流传颇广主要是源自作者通过深刻平实的语言表达了文学内涵的宽广博大。书中许多佳句和词汇仍作为今人的学习典范,而且《论语》作为文人墨客诵读学习的经典,对现代语文教育教学也影响深远。《<论语>选读》为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所编写,基本上是按照原著内容将《论语》的部分章句进行筛选并组合而成,全书共15课,分为四个部分——即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编者在书的《前言》中指出学习此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对经典名著《论语》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可以对经典文学的传承起促进作用。从这个目的来看,足见编者的用心良苦。一线教师在借助工具书的条件下,也在不断探索《<论语>选读》的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论语》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通过《论语》中简约的词语,并用言简意赅的表达,给学生以启示。这种文学趣味是激发学生学习《论语》,进而以批判和继承的态度去习得《论语》的要旨所在,值得学生深思。
二、《论语》的语言修辞与教学实践
孔子在《论语》内容中的对话带有深刻的哲理与内涵,对现代语文教学启示深远。孔子的思想具有时代延续特质,在当代仍然适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凝重严谨的语言风格与丰富的修辞运用,是今人文学创作的典范。面对经典,教师怎样才能在《论语》教学过程中教出一点“文学味”呢?笔者结合一些相关的教学,从语言修辞角度予以阐释。
(一)《论语》的修辞——字斟句酌,情理兼用互相渗透
关于“辞达”,古人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不过从《论语》的修辞实践角度看,孔子所说的“辞达”指的就是文章在表达上的准确明白和简约流畅。孔子作为文学家的教育教学曾经这样对学生讲过:“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在这句话中,“言”指的就是语言的口头表达,“文”指的是文章的文采,按照现在的话讲就是修辞。意即语言的可贵,在于它能充分地表达思想,而修辞的可贵之处在于运用修辞能够使得语言更加完美。
孔子还提出了“辞巧”的语言观点。孔子说过:“情欲信,辞欲巧”,在这句话中,隐含的意思是表明一个人的道德品行,不过却将情与貌、情与辞并提,着重表达了一个人外貌和言辞要表现出真正的情感,实际意义上讲也表达了文章的内容同文章的形式之间的关系问题。情,在这里指的是文章的内容;辞,指的就是文章的表现形式。信,意指文章的内容要充实真实;巧,指文章的措辞要巧妙。孔子还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表明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说话写文章缺少文采,就很难有大的社会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不仅注重文章内容,同时也非常看重文章的修辞技巧,他主张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孔子的这个观点在《论语·雍也》中也得到了透辟的阐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就是如果文章过于朴实,就会显得粗野,如果文采过多就会显得虚浮,一篇文章只有将朴实和文采有效地结合,才能更加完美。在主张“辞巧”的同时,孔子对于那些巧言妄语坚决地反对。以下笔者根据《论语》中的比喻修辞详细解读。
例1.《论语·子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例2.《论语·子罕》: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箫,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签,进,吾往也。”
例3.《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例1中以“日月之食”来比喻“君子之过”,说明君子不隐过。以小人外虽持正而内常用“穿窃之盗”之心来喻“色厉而内荏”,表明一个人如果内外不一致所带给人的感觉。例2中孔子表达了凡事要靠不懈的努力,不能因为外因而半途而废,应积极进取地面对一切事物。例3中以“天冷了,草木都已凋零,才知道松柏是常绿的”来比喻君子之高风亮节如苍松翠柏,万古长青。此外,在《论语·公冶》篇章中,孔子在教育学生的环节中也经常运用生动的比喻,白天宰予睡大觉,虚度了学习的时光,孔子看到学生的这种行为用“朽木不可雕也”来表达个人的看法。孔子用这个比喻正面批评了学生宰予的不勤奋,表达了惋惜之情。在上述例句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均通过喻词而联系起来。《论语》正是通过比喻来表达事物,这样的手法将抽象的道理表达得较为形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复杂的道理变得简单明白。
(二)《论语》语言——由表及里,感受文本深层旨趣
《论语》的语言质朴而不华丽、含蓄而不夸张、凝练而不造作。《论语》教学要教出文学韵味,还需要教师立足文本,字斟句酌,去推演,去分析,去思辨。字斟句酌,方能读出一些理趣。哲理思辨,才能读出《论语》的厚度。而有文学味的课堂,必然也是开放的课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试着做了一些尝试。《论语》文本的魅力在于其质朴的表象之下“必有”某种深层的、可挖掘的、可品味的旨趣。而《论语》教学中的“文学味”正是其中一味。由表及里,感受文本的深层旨趣,应是咀嚼“文学味”,探究文化内涵的有效途径。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试着引导学生品读领悟和阐释,来加深对《论语》的深层挖掘。
《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用行矣。子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这时教师问学生:“这两段中漏了一个字,是否发现了?”学生一番寻找之后,恍然大悟似的说:“是‘子路曰’。”笔者接着问学生:“如果不看‘子路曰’,你们是否也会有这种错觉呢?”学生笑着纷纷点头。在《论语》中,学生子路的性格偏向直率,在全文中很少出现关于子路的正式言语表达,只是描写了子路的行为。笔者进而问学生:“当老师孔子对学生子路的话听后会是怎样的”,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议论纷纷。最后得出三个结论:第一种认为孔子听了以后会会心一笑,说“孺子可教也”。第二种认为孔子听了会很惊讶,因为一向粗鄙的子路发表了不可思议的言论。第三种认为子路所说的“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必然会引发夫子的喟然长叹,然后是无尽的悲凉。不得不佩服第三种观点,《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课中的孔子形象是循礼卫道、替天行道,是有着强烈的道德勇气与担当情怀的斗士,但他四处碰壁、甚至为人所嘲讽与不屑,文本背后所传达的不仅仅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更有他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三)《论语》诵读——因声求气,吟咏再现情感内蕴
作为语录体裁的《论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进行吟咏的朗读方式,能够让学生感知对话主人公的个人思想与情感。比如以下这个句子,如果从读的层面上来引导学生体悟,相信课堂教学中会多一层文学气息。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学生在读这一句话的时候,主要有两种情感倾向。有的学生读得低沉浑厚,有的学生则读得高亢激昂。学生讨论以后认为“觚不觚”带着夫子的愤然的质询,语调中应该有一种激昂之情。第一个“觚哉”中延续着夫子无尽的牢骚,所以“觚’,应该重读,“哉’位该略为延长。第二个“觚哉”中所传达的更多的是夫子的浩叹与无奈,所以朗读的时候应该稍显低沉,语音延长,以显示夫子的慨叹。笔者以为学生能够把握如何读了,很显然他们也就不难理解那个礼崩乐坏、名实不符的时代让孔子不得不站出来“正名”的种种举措了。高校语文课堂的较高境界,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凭借个人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语言,从而带领学生在课堂的有限空间内在广阔的《论语》空间里能够多视角、多元化的,用现代的视角将其重新领悟,对教学深度的提高大有裨益。有效地切磋琢磨、质疑探讨,有助于学生咀嚼文学的理趣。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教学改革中,语文老师要思考:在论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重点面对的问题。《论语》中的理趣、情趣和谐趣,都是其文学价值的直观表现。有效地捕捉这一些信息,有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出一点“文学味”,才能让课堂避免肤浅,从而让学生既领略《论语》深厚的思想蕴涵,又能欣赏它精湛的文学艺术。如此,《论语》教学的课堂才会更有生活气息与文学气息,学生对《论语》的学习也不至于疲倦,甚至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论语》更深层次的探究与质疑。语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翟存祥.《论语》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原则和方法初探[J].语文建设,2013(08).
[3]迟建文.《论语》经典名句初探[J].语文建设,2014(23).
[4]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5]章浙中,周广平.今天为什么读《论语》——《〈论语〉选读》教学刍议[J].语文建设,2008(05).
[6]李轶坤.《论语》语气词的功能类型考察[J].语文建设,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