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获得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美国意识流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到的艺术风格,本文将从福克纳与“当下”、“个人隐私”、“时间”等几个方面突出他的小说在叙事上的技巧。
关键词:福克纳 当下 隐私 时间 叙事技巧
引言
威廉·福克纳生于1897年9月25日,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美国的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原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威廉·福克纳,出身名门望族,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支配这个家族的是福克纳的曾祖父威廉·克拉科·福克纳老上校。他既是种植园主,又是军人、作家、政治家。他还是经营铁路的企业家,他修的铁路是当地唯一的铁路。但是威廉·福克纳的父亲却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不肖子孙,他的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却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但福克纳为他的母亲自豪,她意志坚定,自尊心强。母亲经常强迫他在“软弱”和“坚强”中做出选择,让他从小就体验到深刻的分裂和痛苦。9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说:“我要像曾祖爷爷那样当个作家”,这些经历为他以后走上作家之路奠定了基础。
一、福克纳与“当下”
福克纳使用的内心独白和时空倒置技巧,使他的作品既记录了事件本身,也保留了事件发生时的动态力量。福克纳的作品,把无数个这样的“当下”凝固,保持了生活本色,这种“静”与“动”的统一表现了现实与历史的冲突及融合。他记录了“不重要”的生活中“很重要”的动态感觉:迷茫、痛苦、纠结、挫败和矛盾,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孤立的,都要和别人的生活相互交织成纷杂的一片,每个人都在这种纷杂中挣扎;生活绝不是自己一手导演的独幕剧,生活就是无数个纷乱复杂的“当下”。
福克纳小说没有按照传统的线性时间顺序来排列故事情节,“厚重的人生和神秘的人性从根本上拒绝直白浅薄的,一劳永逸的单维度的言说。”他知道这不是生活的本质特征,生活的本质特征是看不到结尾和意义的迷茫的正在进行着的“当下”,是对未来措手不及而一次次地失足和跌倒。福克纳小说忠实记录了每个主人公在经历这种“当下”时的那种迷茫不知所措,那种看不到前景、出路、光明的痛苦、哀嚎、迷茫、纠结。其或许是源自生活中找不到爱和价值,如康普生兄妹和本德仑家孩子;或许是找不到确定的种族身份,如克里斯莫斯和査尔·邦;抑或是对于爱情的迷茫,如野棕榈中的哈里。福克纳的小说记录了现实生活中不会安排时间,看不到未来方向而迷茫的、却总在寻找出路的主人公的痛苦。福克纳的小说不是对福克纳现实世界的摹本,但是他却能把自己生活中所遇见的“无数个”没有准备好的“当下”造就的那种切肤的痛苦传达在自己的小说中。由此,小说中的主人公也同福克纳一样,在“当下”中迷茫、徘徊,找不到方向却坚持地在找寻着方向。
二、福克纳与“隐私”
福克纳是个十分重视自己隐私的人,为自己的隐私奋斗是他一生的努力,他很早就说过“我的生活‘不重要’”,所以他一直反对人们研究他本人。早在1946年,马可·考利撰写袖珍版福克纳序言时,曾经征求福克纳意见,是否要把他的生平和生活写进序言,福克纳当时坚决反对,声明“序中不要出现我的生活、我的照片,我只需要人们知道这个人写了书然后就死了”。
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生活杂志的编辑罗布特·库兰格到奥克斯福采访福克纳,福克纳非常勉强接受。不久,库兰格把他对福克纳和福克纳亲戚的采访发表为《福克纳的私人生活》。福克纳对此非常生气,“瑞典人给了我诺贝尔奖,法国人给了我荣誉,而我的国人却不顾我的一再抗议和请求,来挖掘我的隐私”。生活与作品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生活不是作品,作品也不是生活,生活为作品提供了素材,作品为生活提供了逃避和思考的圣殿。正是无数个痛苦的“当下”,成了福克纳创作的来源。福克纳的作品,相对于其生活,那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东西,也才是读者真正应该关心的东西。福克纳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把“无意义”的无数个当下用文字凝固成了“有意义”的作品。
三、福克纳与“时间”
要想理解福克纳小说中独特的时间安排,必须先理解福克纳生活中是如何安排时间的。福克纳不是个会安排时间的人,他总是在时间中不停地摔跤,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就是那不可控制、不可预测的气流。不论是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他生活的最大特点就是抓不住时间和机会,被时间一次次地摔倒。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摔倒是当年初恋时,由于艾斯苔尔家长的反对,求婚被拒,两人一起约好去私奔,但是他却犹豫了,艾斯苔尔嫁给了富裕而又有社会地位的富兰克林。福克纳痛苦得无处宣泄,想去当兵,在战场上立功,来安慰内心深处的创伤,但是当他还正处于训练试飞时,战争就结束了。之后他爱上了另一个女孩海伦,然而此时,他的初恋离婚了,带着两个孩子又想嫁给他。他就这样被命运拖着和自己的初恋、别人的前妻又结婚了。短暂的婚姻阴影被带到福克纳的婚姻中,这两个原本相爱的人再次结合时,彼此已经深受伤害。婚姻变成了牢笼,福克纳终其一生都在逃避,最终还是没有逃避被其羁绊。福克纳弟弟迪恩酷爱飞行,福克纳就把自己的飞机以非常低的价钱卖给了他,没想到飞机失事了,使得福克纳终身懊悔,觉得自己难辞其咎。
宏观层面亦是如此。他生活在南方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被内战后的失败阴影所笼罩。他自己也被夹在种族问题上,左右为难,无处立身。在一个时代的浪潮之下,个人犹如一个海面浮萍,被浪潮吹打着很难坚持自己的立场。他一直反对南方种族主义,曾经几次给“哈帕杂志”写信,说白人企图阻止黑人的发展是因为白人害怕与黑人竞争,害怕在竞争中失去白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秩序。他认为在今天世界的任何地方,如以种族和肤色为理由反对平等就如同在阿拉斯加反对雪一样可爱。但是他又在“记者”杂志说:“如果战争真的再次爆发了,我还是愿意再次为密西西比州而战,即使那意味着我必须走到街上向黑人扫射。但是我同时还是要说,南方是错的,他们的立场是站不住脚的。”
四、福克纳与“小说”,独特的叙事技巧
在理解了以上三点以后,我们就不难理解福克纳生活在其小说中的表现,尽管他小说中的某些片段和其生活有着相似之处,得不到亲情的孩子的痛苦,爱情问题的迷茫,种族问题等。但是温斯特认为福克纳生活和小说的最主要的关系表现在对其小说形式的影响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时间上的散乱。独特的时间安排是福克纳小说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在福克纳的作品《喧哗与骚动》中,时间和场景的转化没有任何标记,完全是按照一种内心时空概念来安排情节和叙事的,“个体永远生活在不连续时间中”。温斯特认为,造就这种叙事风格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福克纳的生活。福克纳从来都不是个会安排时间的人,他总是在时间中不停地摔跤,所以时间对他来说犹如那不可控制、不可预测的气流。他似乎老是没准备好担当生活的角色和安排生活的时间。生活对他来说就是“无数个没有准备好的当下”,“一次次在时间中摔跤”。
第二,内心独白技巧。福克纳是个非常保守、沉默寡言的人,他不喜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自小兄弟姊妹对其印象就是“有责任,爱命令,但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哥哥。他这种喜欢把自己严实包裹起来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他对隐私的专注。这影响了他早期的写作,《大理石牧神》更像是词语的堆积,没有表达真实的情感,所以很难真正打动读者。而在此之后,福克纳意识到了要想打动读者,则必须突破自己过强的心里“自我防护”,人物角色的内心独白是展现真实自我的最好形式,所以在《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作品中,内心独白技巧的运用就展现了福克纳力图打破他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把自己自童年以来所遭受的全部心理创伤倾泻而出,没有时间间隔,也没有时间转化,任由意识推动着情感自由流淌。此刻,所有陈年积聚的伤痛,那种“无准备”的在时间中的“摔倒”,以及童年无力但是又不得不经受的伤痛全部跃然纸上。福克纳显然发现了一种可以如实记录“生活于当下”的深切的痛苦和力量。福克纳“内心独白”的写作完全不顾时间和空间的转化,不顾句子句式是否正确,没有明确的标点符号,没有停顿,一任伤痛在纸上驰骋宣泄,这种文字不是在传达一个故事,而是带着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直入读者的内心。
结语
现实的生活是由无数个没有准备的、突如其来的、看不到意义和价值的,甚至是无序的、痛苦的、纠结的、迷茫的、挫折的、无助的“当下”,即当时进行着的“活生生的片刻”组成,在经历这些“当下”时,人根本看不到它的意义和价值。意义和价值只有在回首时才能突然领悟。福克纳生前的“当下”,揭示他那充满矛盾、失败、斗争、纠结的生活是如何塑造了他不同阶段的作品。福克纳用别具一格的文字把这些痛苦纠结凝固成有意义的文字,把“没有用”的生活变成了“有用”的文学财富。生活成了福克纳的创作源泉。福克纳小说的个体永远生活在不连续的时间中,内心独白忽略了空间的转化,同时种族隔离的丑闻和混血的魔咒弥漫着他的小说。如果说生活是个注定要下跌的抛物线,那么写作和叙事就是把这些抛物线逆方向地绑起来。福克纳把这些在时间中一次次失足都付诸文字并使其变成为传世佳作。语
参考文献
[1]李常磊.希腊古瓮颂对福克纳历史观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03).
[2]隋刚.福克纳的五维度文学空间及其显现方式[J].外国文学研究,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