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育作为高校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它有助于丰富高校德育理论,扩大高校德育理论的学科视域,语文教育实践也有利于探索具有推广意义的德育模式和途径。语文教育下的德育有其特殊的魅力和独特性所在,利用语言的表现力与人物形象的感染性,将道德原则与人文修养融合起来,通过内隐与外化的语文教育方式将德育渗入到学生心灵深处,实现语文教育的德育追求。
关键词:语文教育 高等院校 德育 内隐
引言
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来说,其培养目标与育人准则涵盖着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内容,德育工作在当代高等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优秀的德育工作对高等教育航向的发展至关重要。做好与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径有多种,而在语文教育环境下,就必须将两者成功融合起来。以语文教育为载体,利用隐性和外在的教学方式传授学生基本伦理道德规范,增强其道德判断能力,升华学生的精神世界。如此才能真正优化高校德育工作绩效,提高德育工作效率,增强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魅力、灵活性和创造性。
一、语文教育与高校德育的关系
(一)语文教育和高校德育互为支撑
语文教育作为高校的一门通识性和基础性课程,具有普及性,高校的各个专业都需要文学的陶冶和性情的培养,来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而高校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承担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提升。在古代时期,语文教育与德育就表现出了严密的同一性,儒家学派即通过语文教育手段将其核心价值理念传授给公众,实现伦理道德的广泛传播,以提升公众的道德水平。在现代,高校语文教育被称为通识教育,承担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蕴含着德育的内容,语文教育中承载着德育。我们知道,我国高校德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有文化、理想、道德、身心健康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由此可知,德育过程中也包含着语文教育。各国高等教育理论界也普遍认为,语文教育正是德育所需要的形式载体,德育也是语文建设所需的内容载体,语文教育能够在理论与方法上都能给予德育以辅助与引导,德育的实施与实现能够彰显语文教育的意义所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教育与德育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统一性,高校工作者若能两者之间彼此结合相得益彰,语文教育便能拓展高校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活力。
(二)人文教育与德育的内涵相通
德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社会教育活动,承担着道德培养、思想引导、行为改造、素质提高等任务,既有外在的言语、行为教育,也有内在的精神熏陶,其人文教育色彩很浓厚,体现着语文教育的宗旨。从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来看,高校德育活动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彰显着人文教育的宗旨。德育注重对人在生活意义的指导,促使人们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崇高的理想,提高道德修养,完善人格塑造,同时高校德育也尊重人发展的主体性、个体性和创造性,重视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为了促进人文修养的形成,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促使人自我完善。据此可见,人文教育和德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三)人文教育与德育的教育要素相融
在教育内容上,语文教育也涵盖了部分德育内容,例如语文知识教育、语文精神教育都与德育内容存在一定的交际,利用语言文字丰富的表现力,文学人物形象的穿透力实现德育内容的展现。教育要求体现着教育对人的培养与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下,我国的语文教育和德育都必须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注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法律意识为辅助,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追求。
二、高校语文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育下高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高校这片净土受到了社会功利主义的冲击,高校功利主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为学者和公众所诟病,人们仅从教育与外界的关系去寻求教学目的,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忽视“人”的价值,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语文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说,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的选择经过功利化的筛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理性的空洞说教,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许多高校教师采用政治化、功利化的标签来理解人物形象,给人物进行归类,使得学生的思维模式变得狭隘而肤浅,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功利化的德育不仅不利于语文教育,还损害了学生的感情,不利于其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语文教育下高校德育的现实脱节
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有事物和人类构成的生活世界。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当今的语文教育存在与现实的脱节现象,在德育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高校语文教育或多或少地在逃避现实,回避现实生活世界里的矛盾与丑恶现象,这就使得学生的认识会出现偏差,缺乏全面性,在道德判断力上出现问题。正如罗杰斯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想要学生做自由和负责任的人,我们必须让他们直面生活、面对难题。”[1]语文教育回避社会现实问题是无法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二是当前高校语文德育的内容较为陈旧,难以跟上时代步伐。目前来说,我国高校语文教育的德育内容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心理需求,部分文章思想内容滞后于时代精神,甚至与其相违背,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缺乏现代精神,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降低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语文教育下高校德育的学科个性丧失
学科个性是考察学生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探讨语文德育活动之前必须对语文学科个性有一定的了解。目前,语文教育下的高校德育存在许多弊端,如德育内容的生搬硬套、德育动机的外显化、德育方法单一等等。究其原因,忽视了语文学科与德育的相互关系,使得文与道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协调起来。[2]具体来说,表现为三个方面:1.忽视语文教育动机的内隐性。内隐性是指不通过主观意识努力而发生作用。在语文教学的德育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德育影响,远远胜于苍白的理论说教与强制的德育干预。2.忽视语文教育内容的情感性。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缺乏情感性的渲染,将文学中许多饱满的人物形象、丰富细腻的情感性剥离掉,抽出干巴巴的条筋来解读,使得语文教学支离破碎,失去德育的灵魂,也使得语文课堂缺少生气。3.忽视语文教育方法的灵活性。考察目前的语文教育德育现状,“说教为主”和“形式主义”盛行,忽视学生情感的培养,缺乏方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灵活性。
三、高校语文德育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强化认识,形成协同能动的意识和观念
首先,高校领导作为高校的决策层,应重视高校语文教育的发展,更新教学管理观念。高校领导层对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语文教育的管理方式及其效果,也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发展。高校可以通过在专业课教育中渗入语文学科知识及语文教育手法,打破学科之间的学科屏障,因利势导,如此一来,既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大学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融合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也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语文教育教师队伍作为语文教育的实施主体,要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质,强化教育责任意识,充分发挥高校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高校语文教师自身要以身作则,榜样示范,树立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教育观念。作为大学生受众来说,要积极参与语文教学中来,培养自身的主体意识、能动意识,不断探索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培养主动学习的主体意识。
(二)适时适度改革高校语文教育现行制度
一是在全校通选课设置上,将语文素质教育基础课列入其中,加大语文课程量,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通识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二是将一些基础性的语文素质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而不是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和性情来随意选择,增进语文教育的系统性和稳定度。三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适当开设语文素质基础班,针对一些对人文学科有一定基础和兴趣的学生,通过一定程序的选拔进入基础班学习。四是完善高校语文教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对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制定以人为本的人文教师的绩效考核标准,实现对教师工作科学合理的公平总结与评定,有利于语文教育和德育工作的积极开展。
(三)实现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构筑语文教育大环境
高校语文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重,难度高。如果仅仅依靠高校努力是不够的,从结构论的角度来看,高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应该协同合作,齐心协力做好大学生的语文教育工作。正如复旦大学张汝伦教授所言:“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大学的事,也不仅仅是一般学校教育的事,而应该是全社会的事。除了学校课堂教育之外,社会上的各种讲座、文化活动,出版的各种书籍杂志,以及网络媒体,都可以承担语文教育的责任。”[3]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在三者之间的融合中贯穿语文教育,实施德育活动,将有助于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环境,有利于充分发挥环境对大学生德育的隐性功能。
结语
语言文字和思想道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言文字能够表达思想道德,思想道德也蕴含于语言文字之中。在语文教学中,高校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文本的感染力,自发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内隐和外化的言语与行为教育方式,强化德育的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深化。语文教育下的高校德育在于导人向善,在道德追求过程中需找生命与个体的意义,完善自我,塑造人格,形成尊重与和谐的意义世界。语
参考文献
[1]刘旭东.生活世界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07).
[2]吕洋.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在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3]陆挺,徐宏主编.人文通识讲演录(人文教育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