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语言与儿歌之间的关系研究入手,指出对儿童进行儿歌教育教学的可行性;并从词汇、文学表现手法等方面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儿歌的语言特征。正确地利用儿歌的语言、句法特征能够让儿童容易记忆和背诵,有利于儿童语言学习兴趣的提高,并有效地利用儿歌全方位地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儿歌 语言启蒙 语言教育 儿童文学
引言
语言是人类之间交流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人类从一出生到六岁这段时期内是学习语言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语言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儿歌文学形式为创造语言环境的最佳方式,在积极调动儿童对语言学习的主动性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歌的语言韵律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和学习,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儿童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教材。
一、儿歌文学与语言教育的关系
语言信息的获得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言交流的环境。在常规的氛围中,处于幼儿期的儿童本身能够进行语言的学习,但是如果想要使儿童的语言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必须要让儿童加入到系统的正规教育中去,这是必要的。学龄前儿童的知识初浅,生活经验有限,对世界的认识比较单纯,所以,儿歌的内容往往十分浅显,儿歌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描述自然景观或生活情景的,如日月风雨、鱼虫鸟兽、花草树木等,这些都是学龄前儿童常见的事物。儿歌以儿童的视角和语言来描述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儿童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观点和感情,充满儿童童趣的天真与纯朴,成为儿童们最初的快乐体验。儿歌具有语言生动、用词简练和形式活泼等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深受儿童的喜爱。它集知识、趣味和实践于一体,是学龄前儿童语言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儿歌文学是一种短小精悍、玲珑剔透的体裁形式,它在题材的选择、语言的提炼、形象的塑造、结构的安排等方面,都讲究方法和技巧。许多儿歌文学中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夸张等手法来创造意境揭示主题,这里就必然蕴含着许多丰富的联想与想象。[1]儿童在入学前通过正规而又系统的语言学习,能够掌握较为丰富的词汇、规范的语法和句式,进而达到自如交流,这有助于其在后期的语言学习,能够降低难度和提高学习效率。儿歌文学作为一种语言形式,是儿童期儿童学习的很好范例,也是儿童比较喜爱的语言形式。经典的儿歌琅琅上口,容易阅读和记忆,在人们口中经久不衰地传颂着,儿歌对于学前期儿童的语言学习虽然有如此多的优点,但是就当前来讲并没有被广泛地应用和研究,目前的研究很多都是针对儿歌的艺术特性与文学创作,并没有从儿童语言学习的角度加以论证。本文正是基于这种前提下,从早期儿童的语言学习角度和儿歌文学之间的关系着手分析,考虑到儿童语言教育的现实情况,进而详细地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儿歌文学的语言特点分析
儿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始自于远古。儿歌称得上是儿童文学形式中一种比较古老通俗的文学载体,也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不过人们对于儿歌文学的整理和研究的时间并没有那么长久,迄今为止不到六百年的时间。一直到了明朝,人们才开始了对于儿歌文学的研究,儿歌文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较为著名的有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编写的《小儿语》,这本书采用四言、六言的语言形式,宣传了做人的基本道理,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到了清朝嘉庆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学者杜文澜在《古遥谚·凡例》中将“儿遥,小儿谣,婴儿谣”等统一归入到了“童谣”一类中,直至清朝光绪年间,著名的文学家周作人首次对儿歌做出了定义:“儿歌者,儿童歌讴之词,古言童谣”。具体来讲,儿歌的语言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拟人,韵脚相应
拟人和象征的手法在儿歌中应用比较广泛,出现的次数较为频繁,通常情况下,被比拟的对象极具普遍性、通俗性。在儿歌中,拟人的手法可以用在日月星辰、风霜雨雪中,也可以用于比拟花鸟虫鱼等等,无论是实体的还是无形的,不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都可以通过作者的比拟手法,赋予其思想和人性化,最终以非常具体的生动的形象表现在儿歌中,呈现在儿童面前。如儿歌《风来了》:“风来啦,雨来啦,/雷公背着鼓来啦!/你敲敲,我敲敲,/敲得雷公弯了腰。”文中利用比拟手法将“打雷”比作形象化的“雷公敲鼓”,更容易让儿童在脑海中形成初步的印象。由此可见,在儿歌中所有的事物都能够利用比拟的手法进行处理,使得语言表达更加显而易见,更容易被儿童接受,并产生兴趣。
赏析儿歌时,不仅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时还要欣赏者用生活经验去充实和丰富儿歌文学传达的内容。如儿歌《小茶壶》:“小茶壶/顶呱呱/客人来/乐开花/不断地鞠躬/不停地倒茶。”这首儿歌就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所谓象征,就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特征是:象征体是形象的,象征的本体是抽象的。这首儿歌所表达的抽象概念是:“对客人要热情有礼”,但作者不直接说出来,而是把寓意寄托在象征体的描绘之中,以小茶壶“不断地鞠躬”“不停地倒茶”来象征对客人的“热情有礼”。这种表达方式,既含蓄、委婉,又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教师在引导儿童欣赏之前,就要了解这首儿歌所用的象征手法,知道其象征体是什么,其本体又是什么,它是怎样寄寓所要表达的思想意义的。这样,才能准确地传达作者的写作意图。[2]
(二)常用叠词叠韵
叠词的应用对于儿童的语言学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不同于其他的文学形式,儿歌文学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因此在儿歌中经常出现叠词,叠词的应用使得儿歌的语言富有较强的音乐性。如儿歌《看天》:“月亮圆圆,像个盘盘,我要上去,找你玩玩。星星亮亮,好像明灯,我要上去,拿你照明。天河长长,好像长江,我要上去,坐船逛逛。”除此之外,叠词比较符合儿童的语言学习特征,尤其是对早期学习语言的儿童而言,叠词的应用使得儿歌读起来更加上口。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小蜜蜂,嗡嗡嗡,飞到西来飞到东”,全歌押韵,节奏感和生动感也较为强烈,容易记忆和背诵,有利于儿童语言学习兴趣的提高。还有二次重叠的。如儿歌《羊羊羊》:“羊羊羊,跳花墙”等。儿歌中出现的这种词语重叠的特点,与学龄前儿童言语中的大量重叠词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韵律优美,朗朗上口
儿歌的节奏感凸显了儿童独有的韵律。儿歌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儿童,儿童在早期识字不多,理解能力不高,儿歌文学作为简单易懂的体裁,其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恰恰满足了儿童的学习特点,能够很好地听、读、赏、记。很明显,儿歌是最为适合儿童期的儿童学习语言的文学形式。[3]如儿歌《风》:“春天里,东风多,/吹来燕子做新窝。/夏天里,南风多,/吹得太阳像盆火。/秋天里,西风多,/吹熟庄稼吹熟果。/冬天里,北风多,/吹得雪花纷纷落。”这首儿歌主要采用“三三七”句式,所以读起来有节奏感,适合儿童大声朗读,可促进儿童对儿歌文学的记忆。
三、儿歌的句法特点对儿童语言影响
儿歌文学形式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语言养料。于简单有趣的韵语中表明普通的事理。如儿歌《排排坐》:“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了留一个。”儿童们在诵唱这首儿歌时会认识到要懂得关爱他人,有好东西要与他人共同分享。口语化是儿歌的重要表达形式, 言语平白,通俗易懂。学龄前儿童主要通过“听”来接受儿歌,儿童的语言是寻常、简单和朴素的,儿歌是供儿童朗诵的,是从儿童的日常口语中经过提炼和加工而形成的规范化的艺术语言,所以具有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和口语化的特点,易于儿童口头朗诵和流传。[4]如儿歌《蘑菇出来戴草帽》:“天上下雨,地上冒泡儿,/蘑菇出来,戴个草帽。”这首儿歌语言朴实自然、轻松活泼、浅显易懂,具有相当浓厚的生活气息与艺术感染力。
为了促进儿童的语言规范,便于儿童记忆,儿歌大多数采用较普通的主谓宾或谓宾的句法结构。如儿歌《娃娃睡》:“娃娃睡,盖花被。/娃娃醒,吃烧饼。”可见,儿歌的句法特点和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息息相关的。儿童通常会在1-2岁掌握初步的语言,会说出比较简单的单句,这些句子主要由主谓语构成,具有词汇简单、结构单一、没有复杂的修辞手法等特点,一般为六个字以内。所以有些专家通常将该阶段儿童语言称为“电报式语言”。[5]由于这类句子结构的不完整性,有必要通过规范儿歌中句法结构对其进行熏陶。在儿童2-3岁时,尽管已经能够掌握一些复杂的句子,但是仍然以相对简单的句子为主。一些复杂的复合句已经由两到三个简单句逐渐形成,但是这些句子缺少连词与修辞手法。所以,为了使儿童能够理解儿歌,在儿歌中通常缺少连词,儿童只按照内在的意义联接成篇。综上所述,儿歌文学形式的句法特点完整,句子数量比例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对于核心部分以及附加部分应当利用简单的句子结构。由以上分析可知,结合儿童掌握语言的句法特点,利用儿歌文学能够有效地全方位地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6]儿童认字还不多,特别是七岁以前的儿童,对文学的欣赏主要还是以听赏为主,辅助阅读的形式。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儿歌进行分类后编集出版,以便儿童选读。因为每一个年龄段的儿童语言与认知能力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儿歌作为儿童语言学的辅助文学载体,我们可以考虑根据儿童的这些特点对儿歌文学进行详细分类。语
参考文献
[1]苗芳芳,李珊泽.儿歌与儿童语言教育[J].语文建设,2013(11).
[2]周作人. 儿歌之研究《儿童文学论文选集》[C].上海:少年儿童出社,1962.
[3]郑黎丽.基于儿歌特质进行儿歌创作[J].语文建设,2012(22).
[4]詹丹.如何定位教学内容深浅——以儿歌《小小的船》为例[J].语文建设,2014(25).
[5]郑黎丽.例谈儿歌分类[J].语文建设,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