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和分析波特的《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和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探究两部作品中因社会地位不同造就的个性和对爱的态度不同的两位女主人公韦瑟罗尔奶奶和艾米丽相同的悲剧命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部作品,获得不同的美感并产生共鸣。
关键词:韦瑟罗尔奶奶 艾米丽 社会地位 悲剧命运
引言
20世纪初,美国文学摆脱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进入了一个非常活跃的现代文学时期,这期间,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他们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创造了许多令人同情的悲剧性人物形象,凯瑟林·安·波特和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由于他们的文学作品创作于同一时期,有着相同的社会背景,因此两位作家的作品或多或少有些相似之处。
一、作品简介
凯瑟林·安·波特是美国杰出的文体学家和现代小说家。《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是波特的经典作品。“作者通过意识流的手法,描述了一位一生坎坷、饱经风霜、意志坚定、性格倔强的80岁老奶奶在弥留之际对自己一生中所发生的事情的追忆。”[1] 她一生都在被抛弃,先被第一个恋人乔治遗弃,之后嫁给了约翰,不幸的是,约翰英年早逝,抛下她带着孩子饱尝生活的艰辛,当她含辛茹苦地把孩子们抚养成材时,她最疼爱的孩子哈普希又抛下她,先她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让她原本不幸的命运更加凄惨。
威廉·福克纳是个地方主义作家,他是20世纪重要的美国作家,《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福克纳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这部作品通过镇上的人们对过去的回忆,讲述了美国南方贵族后裔艾米丽小姐一生充满怪异、骇人听闻的爱情悲剧故事,反映了南方贵族衰败的历史和心理状况。艾米丽年轻时,父亲统治着她的生活,守旧的思想使她的父亲拒绝镇上的年轻人对艾米丽的求婚,父亲死后,艾米丽才获得了自由,于是,她很快与来自北方的筑路工霍默恋爱,却受到家族的轻视和镇上人们的闲言碎语。作为顽固的格利尔逊家族的成员,艾米丽公然反抗她的亲戚,并决意嫁给霍默,然而由于霍默对爱情总持玩弄态度,并非真心要娶艾米丽,为了维持这段来之不易的爱情,艾米丽铤而走险用砒霜毒死了自己的情人,并把尸体藏在家中的阁楼里,从此,艾米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独自居住在阁楼里直到死去。
二、不同的社会地位
19世纪末,美国社会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现代工业打破了原有的生活秩序,人们为了必须的物质需求苦苦挣扎,疲于奔命,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感情渐渐冷漠、麻木。”[2]
(一)社会地位
韦瑟罗尔奶奶是住在小镇上的一个普通人,她的一生全部都围绕着她的家庭,为了家,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幸福、自由、权利都让给别人,她心甘情愿地付出毕生的爱,却从没有想过索取爱的回报。韦瑟罗尔奶奶在丈夫死后,独自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含辛茹苦地抚养子女。她是一个为生存而挣扎的普通人,对家庭的忠诚和责任让她默默忍受内心对爱的渴望和煎熬,而不敢违背社会道德去追求自己的生活。
艾米丽是位南方的贵族,出生在格利尔逊的贵族家庭却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福分,她不仅受到父亲专横的统治,还要面对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门第的约束,使她和北方筑路工霍默的爱情蒙上了一层阴影。父亲去世后,并没有给她留下有价值的财产,虽然艾米丽的生活过得很拮据,但是她的贵族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她蔑视镇上的任何人。然而经济的窘迫,社会的舆论,情人霍默对她的三心二意,使艾米丽的心理受到极大的打激,她无法容忍被抛弃的侮辱,以致做出了变态的举动。
(二)个性
韦瑟罗尔奶奶是一位独立、意志坚强却随遇而安的女性,被爱人抛弃后,她独自承受了内心的煎熬,她意志坚定,从不让虚荣心占居上风,她勇敢地忍受着一切痛苦,并试图忘记和原谅乔治,努力使这一痛苦经历不给她的余生带来阴影,之后她嫁给了约翰,作为一位好妻子和好母亲,她竭尽所能使生活变得更好。“她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将生活牢牢掌握在她的控制之中的人,她用她的思想和言行控制着周围的环境和人们,她不断地发号施令,把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妥妥当当,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干,甚至在弥留之际仍想着安排家务事,还要见一见60年前弃她而去的恋人乔治,她的这些言行使人强烈感受到老奶奶是在要求她的权利。”[4] 然而,从韦塞罗尔奶奶一生的经历可以看出,她对生活只是表面上的控制,虽然她一生都在努力让自己过得好些,但是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使她在生活中从未主动去寻求改变过,而是她随遇而安地接受命运对她的安排。在临终前,她终于顿悟,用尽最后一口气将象征生命的蜡烛吹灭,韦瑟罗尔奶奶终于改变了自己终生等待和被抛弃的命运。
文章的开头详细地描述了艾米丽居住的地方,暗示着里面的主人是一个活在过去的“囚徒”,艾米丽拒绝埋葬她父亲的遗体,并把父亲的画像摆放在她卧室很明显的位置,让时间停止,永远不再改变,她固执地拒绝接受社会的前进,而紧紧抓住过去不放。作为南方传统的贵族代表,艾米丽受父亲和贵族社会等级思想的禁锢,性格傲慢而固执。“不正常、无爱的家庭、不人道的待遇扭曲了爱米丽的灵魂,造成她冷酷无情的性格和强烈的报复心理。”[3]艾米丽蔑视社会等级和道德观念,在恋爱和婚姻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意识,虽然她与北方筑路工霍默的爱情受到家族的阻挠和镇上人的指责,但是热爱自由的艾米丽始终把头抬得很高,“不屈不挠地和镇上的人对峙,为维护自己作为一个女人所应有的追求幸福爱情、自由和尊严的权利而做出了大胆的反叛和抗争”。[3]
(三)对爱的态度
韦瑟罗尔奶奶和艾米丽的社会地位不同,韦瑟罗尔奶奶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而为生存挣扎的普通人民的代表,艾米丽则是为了恢复昔日贵族炫耀的地位而垂死挣扎的南方贵族和南方没落文明的代表,所以她们对于爱情的挫伤持不同态度,以致对于“被爱人抛弃”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行动。
韦瑟罗尔奶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拥有被挫伤和被拒绝的容忍之心,因为在生活中,她们已经习惯接受命运的安排,当她被爱人乔治抛弃后,她默默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虽然被恋人抛弃造成了她内心痛苦的煎熬和悲伤,但她试图忘记和原谅乔治对她的不忠,努力像其他女人一样过着正常的生活。
艾米丽是南方贵族的一员,虽然她敢于向守旧思想反抗去选择自己爱的人,但她仍是旧南方古老价值观的贵族代表人物,骨子里是不容许任何人背叛自己的。当她坚强地证明给镇上的人并让他们接受她将嫁给霍默这一事实时,却发现霍默并非要娶她,而是要离开和抛弃她。无法容忍这种违背了自己的意愿而又给家族带来耻辱的背叛,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贵族的傲慢不容许她接受别人对她的不忠,如果她得不到她想要的,她将用武力去达到她的目的,所以她毒死霍默并把他的尸体保存在家中的阁楼达四十年之久。
三、相同的悲剧命运
在现代工业社会的鞭笞下,虽然这两位女主人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个性,却最终还是逃不过相同的悲剧命运。韦瑟罗尔奶奶的丈夫抛弃了她,她的爱女也先她而去,留下她承受失去亲人的悲痛。艾米丽父亲的离世,留下身无分文的她承受生活的艰辛,而后又是被恋人抛弃。两位女主人公都渴望真爱,但却都被爱人抛弃,她们一生中最大的命运悲剧就是被所爱之人抛弃,爱情的挫伤折磨了她们的整个余生。
多少年来,韦瑟罗尔奶奶竭力试图忘记并原谅乔治对她的抛弃,她甚至想找到他,并告诉他说她已经忘记了他,她已经得到了他带走的一切并生活得很好,但是当她临死之前才真正理解自己的内心,对她来说,被乔治抛弃是最残忍的事,事实上她从未忘记也从未原谅乔治,她带着对爱的遗憾和失望离开了人世。
艾米丽出生在衰落的格利尔逊家族,在她少女时代同样有一颗渴望爱情的心,但这种权利却被父亲剥夺了。父亲死后,艾米丽获得了爱情自由的权利,她冲破世俗的流言蜚语与筑路工霍默相爱,却发现霍默只是在玩弄她的感情,无意娶她,并决意离开她,自尊心如此强的她无法容忍这种抛弃,为了留住霍默,悲伤的她只好选择了毒杀霍默并陪伴他的尸体度过余生。对艾米丽来说,霍默是她爱情的玫瑰,霍默的尸体就是枯萎的玫瑰,为了保持自尊心和留住爱情的念想,她把“这朵枯萎的玫瑰”永远保存在了自己的身边,这朵艾米丽自己献给自己的枯萎的玫瑰支持着艾米丽度过孤独的余生,直至生命的结束。
结语
从《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和《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这两部作品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女主人公虽然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经历也不尽相同,而且个性迥异,但都没能逃脱悲剧的命运,她们以抗争的方式在充满矛盾和艰辛的世界里寻求生存的意义,揭示了女性对爱情自由和自身解放的强烈渴望。然而,19世纪末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工业剥夺了人们之间的温情,扭曲着人的个性,人与人之间的爱和感情逐渐冷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波特笔下的韦瑟罗尔奶奶和福克纳笔下的艾米丽要追求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是不可能的,在男权统治的社会里,各种体制和思想上的束缚,使女性无法争取自由的权利,这就是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所在。两位作家通过描写女主人公悲剧的人生,特别是用韦瑟罗尔奶奶临终前的顿悟和艾米丽敢于打破传统追求爱情的行为来唤醒人们的意识,并昭示女性要想获得自身的解放,就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语
参考文献
[1]段汉武,钱虹.《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的创作手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03).
[2]苗群鹰.黑屋中的玫瑰——试析爱米丽的悲剧成因和主题意义[J].广州大学学报,2002(05).
[3]郑秋萍.相同的主题,不同的叙述风格——《林中之死》和《威塞奥尔奶奶弥留之际》写作手法比较[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4]郑秋萍.不同的个性 相同的命运——《林中之死》和《威塞奥尔奶奶弥留之际》女性悲剧形象比较[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