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进行交际是一个合格的语言使用者必备的语言能力之一。本文从言语交际的角度分析了它们的语用功能,认为模糊限制语可以使话语更加稳妥周全、礼貌客气、增强自我保护性和语言表达的灵活性、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从而更好地改善和维系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使交际顺畅进行。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 言语交际 语用功能
引言
所谓语用功能,指的是讲话人运用语言来建立和维持社会联系的功能。语言的基本功能是描述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调节我们的人际关系。在用语言调节人际关系时,由于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在言语交际中,我们有时需要直截了当地给予或索取信息,而有时却需要使用婉转、间接的语言来“模糊”自己的态度或观点。虽然,近几年来对于模糊限制语的关注与日俱增,例如在广告、新闻和科技论文写作领域都有详细的研究,但是运用广泛存在的日常对话对其在非正式的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仍是比较缺乏的,本文着重对此进行研究。
一、模糊限制语解析
模糊限制语最早由莱考夫(George Lakoff)提出:模糊限制语就是“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1] 普林斯(E. F. Prince)等以及国内学者何自然从语用学的角度把模糊限制语划分为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和变动型模糊限制语。[2]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包括直接缓和语与间接缓和语。直接缓和语是说话者对某事的直接猜测,表示对某事持有犹疑的态度,如:恐怕、就我所知、我希望、似乎等;间接缓和语是引用第三者的看法,间接地表达说话者对某事的态度或评价,如:据说、可以推测、众所周知、人们说等。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是就真实程度和涉及范围对话题做出修正,包括程度变动语与范围变动语。程度变动语是对话语的真实程度做出变动,既接近事态的实际情况,又避免过于武断,如:有点、或多或少、在某种程度上、几乎、相当等;范围变动语是限制变动范围,为听话者提供大致范围以便理解事物,如:大约、粗略计算、在……与……之间、接近等。
二、模糊限制语之语用功能分析
模糊限制语具有重要的语用功能。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会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结合语用学中的重要原则,模糊限制语在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分析如下:为了使会话顺利进行,一方面,说话者必须尊重听话者,不危害到其面子,从而产生了礼貌功能;另一方面,说话者对于不确定的信息或是有意保留的信息进行模糊,从而实现自我保护功能。
(一)礼貌功能:使言语表达含蓄委婉、礼貌客气
拉可夫(R. Lakoff)认为:在某些类型的言语交际中,礼貌的因素在决定会话的有效性中占上风。[3]言语交际中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顾及到对方的“面子”,使话语更加含蓄委婉、礼貌客气。
(1) A:……所以,我方经过商议,将报价调整为230万美元。不知您意下如何?
B:恐怕我不能同意你的意见在这方面。当然我们很高兴看到对方做出的让步。
但是我方也反复强调过,我们的技术在市场上占有突出的优势。我方希望贵公司能够进一步提高报价,请贵公司慎重考虑。
(2)请等我一下!
美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 Leech)在《语用学原则》中将礼貌原则划分为六类:A.得体准则;B.慷慨准则;C.赞誉准则;D.谦逊准则;E.一致准则;F.同情准则。[4] 其核心理念就是照顾到对方的“面子”,从而在交际中使对方感到受尊重,保证交际顺利进行。
在例(1)中,尽管 A 报价太低,B 实质上无法接受,但是 B 没有使用“不可能”和“不行”等词语来直接驳斥损害对方“面子”,而是使用了“恐怕”这一直接缓和语来缓和否定的语气,侧面说明自己不接受现行价格,体现了一致准则,这样不至于伤害听话者的感情,从而保持和睦关系,进而运用谦逊准则——“我方希望” 这一直接缓和语弱化自己的观点,避免过于武断地将意见强加于对方,清楚表达会话含意。
在例(2)中,说话者遵循了得体准则——使他人所耗的成本最小化和慷慨准则——使自己所获的利益最小化。要求别人等待,无疑对被要求者来说是支付一笔成本,而对要求者来说是一项利益。然而加上一个范围变动语“一下 ”,将等待弱化,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对方的成本,这一有求于他人的言语行为就变得缓和多了,听上去也就客气多了。
由此可见,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可以使言语表达缓和、含蓄委婉、稳妥周全、礼貌得体,进而充分尊重对方,避免威胁和伤害对方的“面子”。
(二)自我保护功能:保护说话者,减轻其所负责任
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总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表明自己的立场。说话者出于探讨的态度或基于个人推断的原因,可以采用模糊的策略,使言语行为的力度减弱,避免绝对化和极端化,使之不易被否定。“情态的或模糊的表达只是在对交际不利时才使用”。[5] 这样,既留给听话者考虑选择的余地,同时又减轻了说话者对观点和结论所承担的责任,使说话者立于不败之地。模糊限制语既可使所说话语更加严谨精确,又可保护说话者免受一些批评与责难。其保护功能主要体现在模糊说话者与话语之间的关系,最突出的标志是“作者缺席”:说话者常使用一些非人称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被动态、非人称主语、分句主语等,以减轻其责任。
(3)可以推测蛋白质反应的决定因素是……
在例(3)中,通过这种非人称的语言表达方式,模糊了观点的来源,使说话者的个人态度被“非个人化”。说话者借用这种 “作者缺席”的间接缓和语,削弱断言程度,最大程度地保护了自己的面子,从而达到说话者自我保护的目的。格赖斯认为会话含意具有五个特征:可取消性、不可分离性、可推导性、非规约性和不确定性,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可取消性。如果在某一话语上附加某些前提,则原话语的某种语用含意就会被取消。缓和模糊语可以对话语的原意做出某种程度的变动。
(4)我想总经理明天应该回来。
在例(4)中,模糊限制语“我想”的使用表明说话人对总经理明天是否回来没有足够把握,有意使用了一个直接缓和语“我想”,取消了原来“总经理明天应该回来”的会话含意,这样就使他所猜想内容的准确度含糊起来,减弱或取消对命题内容所承担的责任,在必要时减轻或推卸自己的责任,留有回旋余地。可以看出,人们运用言语进行交际时,不仅需要言语的精确性,而且需要言语的模糊性,有时只有用模糊的言语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达到交际的目的。模糊限制语的存在,不仅可以使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的表达更加委婉含蓄、礼貌得体,而且还可起到“保险的作用”,一旦说话者话语出现偏差,可使其免受或减轻批评和责难。
(三)提高言语的表达效果和灵活性
格赖斯认为:言语交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为此,交际双方都需要遵守一定的会话原则,其中最基本的原则是合作原则。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有时会故意违反会话原则中的“量的准则”或“方式准则”等,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语义的模糊性来引起听话人对话语隐含意义的关注,懂得其“言下之意”。
(5) A:还可以再低点吗?您知道我们量不小的,并且可以立即订货。
B:让我们各让一步如何?现在真的是没利润了。
在例(5)中,由于对方的最终条件底线尚未清晰,如果率先明示自己的观点或条件有可能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境况,最终导致会话失败。针对以上情况,B采用范围变动语“一步”, 显然违反了“量的准则”,没有达到要求的详尽程度和“方式准则”,把话说得模棱两可。一方面,使话语的肯定语气趋向缓和,使回答带有可商讨性,对方据此捕捉到自己话语的隐含含义:价格可以进一步商榷;同时试探性地询问了对方的态度和底线,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掌握话语的主动权。
(6)A:去印度出差,一个月工资多少?
B:我估计大约8000元吧。
在例(6)中,“大约”这个范围变动语表示B对所述持有推测、怀疑的态度,至于其可能性有多大,不清楚。这一范围变动语和直接缓和语“我估计”一起使用,故意违反“方式准则”,把话说得模棱两可,使话语的肯定语气趋向缓和,从而使得双方对于此话题的交流可以延续下去。同时,使用模糊限制语的话语也是精确思想的载体,因为在日常会话中,对方可以清楚地知道一个大致的工资级别或范围。可见,模糊限制语不仅没有违背会话原则,而且更深层次地遵循了会话原则。其看似含糊,却更具客观性和精确性,其隐含的会话含义提高了表达的效率,含蓄地传达了丰富的信息。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不仅可以增强言语表达的灵活性,使话语更加得体,而且还能提高言语的表达效果。因此这种弹性的谈话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谈话的进程和效果,促使谈话顺利进行。
(四)小结
说话者意识到他人的面子实现礼貌功能,意识到自己的面子实现自我保护功能,而模糊限制语则在提高语言灵活性的同时也实现了礼貌功能与自我保护功能,因此三者之间既是独立的也是相互关联的,是不可截然分割的。
结语
在日常交际中,有些言语可能会或多或少侵犯对方的权利和自由,威胁对方的面子。为了有效地进行交际,减少磨擦,顺利实现交际目的,就要恰当、合理地使用模糊限制语。因此,在言语交际中使用模糊限制语,不但是交际的需要,而且是一种交际策略。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一方面可以使话语更加礼貌得体,另一方面还能为说话者开脱责任或挽回面子,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不仅能够有效地调节和维系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而且有助于交际双方的顺利对话,从而使交际双方更好地完成交际任务。语
参考文献
[1]曾文雄.国内外模糊限制语的语言学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5(03).
[2]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周红,钱纪芳.模糊限制语——表达礼貌的语言策略[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02).
[4]利奇.语用学原则[M].伦敦:朗文出版社,1983.
[5]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