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手段的更新,必然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产生冲击,必然带来深刻的变革,形成新的教育模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把符号、语言、文字、文章、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进行最佳的课堂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地参与进来,主动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把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很好的调动起来,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进入良好的循环系统,真正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正因为如此,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异彩纷呈的学习情景,让计算机网络技术给我们提供“自主阅读、合作学习、延伸探究”的阅读教学条件,真正感受到了网络教学的优势。
一.运用信息技术为阅读教学创设情景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运用信息技术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1、营造氛围,以景激情
信息技术媒体中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比如可将图片做成多媒体电子幻灯片展示给学生,或者是配以生动的历史故事或熟悉的歌曲调子,都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2、启发想像,以情促思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热情。而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二.运用信息技术为阅读教学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和延伸探究的空间
当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对培养阅读能力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没有培养掌握阅读能力的规律和方法,不知从何抓起。让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其合理、恰切、有效的功能和优势,以促进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筛选阐释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创新自学能力。具体做法是:
1、在朗读教学中应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朗读,正确地把握语音、语调、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利用幻灯片、电影、电视纪录片或新闻片向学生提供时代背景资料。
3、利用电影、电视剧,介绍与长篇节选课文前后有关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对原作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4、利用多媒体技术放映作者本人对作品介绍的录音,使学生通过屏幕亲眼目睹、亲耳倾听作者本人对写作背景、创作过程、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创作的思路等的介绍。
5、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复习知识的多种链接,将它们列为图表的形式,在这上面显示一些相关的比较内容,让学生获得直观性的理解,加强记忆。
6、自己设计一些和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增大知识容量,提升复习的效率。
7、从阅读、理解课文到运用和写作。带动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知、领会中,过渡到图画的解说,由对课文的理解过渡到学生的口头、笔头作文训练,激发学生的情愫,产生写作的欲望。
三.利用计算机网络,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特长,还能学会与别人合作。信息技术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动手,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自己的活动信息以幻灯片、电子图书、个人网页的形式展现出来,亲身地实践了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运用。所以合理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枯燥的“填鸭式”教学为生动活泼的“主体教学”,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优势,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它只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在语文课中的运用虽然冲击着传统的语文课课堂教学,但是不等于说它可以包办代替一切。作为语文课老师应及时汲取新知识,日渐积累,日益丰富自己的头脑,只有多种教学手段并存了,各自发挥特长,优势互补,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王桂兰,教师,现居甘肃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