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0期 ID: 141808

[ 姜燕娟 文选 ]   

略读课文教学策略初探

◇ 姜燕娟

  略读课文究竟该怎么教?学生该怎么学?我们的教学又如何去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去落实教材的编排意图呢?
  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略读课文教学中的几点策略。
  一.提炼主线法
  略读课文一般篇幅较长,而教学时数较少,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如何在有效的时空里消化大篇幅的阅读内容,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这就体现在教者对教材的驾驭上。教者要对教材进行一番整合、取舍,巧妙地提炼主题,抢占制高点,统揽全篇,长文略教。
  (一)巧借东风法
  所谓的“巧借东风”法,就是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从中选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展开教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实效;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大气、简约,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教学环节的繁琐复杂,使整个教学结构简洁化。
  (二)打擦边球法
  略读课文中有不少文章和精读课文一样,文质兼美,情趣突出,如果深入文字,很容易就可以找出几个“感悟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但我们必须明白,略读课文有着自身的教学任务和特点,不能够面面俱到。但是略读教学讲究“简”、“略”,并不是说就不需要有“精”、“细”的部分,在教学中我们不防使用“打擦边球”的战术,从教学内容中引申出一两个点并由课内转移到课外——使教学内容既在课文之中,又在课文之外。
  (三)“选点突破”法
  此策略就是选取课文中最好的一点,或最美的一点,或最易的一点,或最实在的一点,或最有用的一点……使学生在非常自由的空间里有所突破,有所收获,有所启发。
  二.精略交互型法
  略读课文的教学,还要注意以略读为主,在略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阅读提示”以及应特别关注的重点、难点、焦点进行比较深入的精读与探究,余者必须作略读处理,做到精读与略读交互,整体感知与重点感悟交融。
  ①整体感知求“略”。对课文的内容、词句、结构、表达方法,在整体感知的阶段,力求放开,从略处理。只求尽量快地尽量多地浏览,搜集信息,多角度、多方位地粗知文章大意,对全文形成一个比较粗略的整体认识。
  ②重点感悟求“精”。在略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课文特别是“阅读提示”所要求的重点进行探究时要采用精读方法,通过小组学习,通过研读形式,进行比较集中深入的感悟。重点精读的内容不求多,每课适宜一二个。
  三.多文串联法
  略读课文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策略的运用上,还要注意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点带一片,注意以教材为拓展点,多文串联,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拓展阅读等语文课外综合性学习与实践。这种多文串联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教材内的串联,一是课外相关文章的串联。根据不同的串联,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①比较式串联。即凭借“阅读提示”,引导学生对本组或本册的教材进行优化整合,通过类比,把相关的教材在内容、结构及写法等方面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这样既事半功倍,又能提高鉴赏能力。这种方法可以是图表式的,从教材的写作背景、主要情节、思想感情,表现手法以及语文实践等方面进行排列、对照、辨别。也可以是回顾畅谈式。因略读课文一般都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与延伸的作用。②拓展性串联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课内外阅读的桥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课文内容。要本着开放的原则,根据课文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前收集相关的文章书籍,一课多篇,加大学生信息量的吸收,进行高效率的阅读教学。
  四.读写结合型法
  叶老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指出:“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有关联,阅读得其道,无论在思想吸收或者技术训练方面都是写作上的极大帮助。”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将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而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相对比较短,因此往往被忽视。实际上,略读课文有的故事性强,可读性佳;有的离学生生活很近,学生容易产生共鸣;有的情感特别强烈,对学生心灵有很大震动。学生对这些略读课文阅读兴趣一般都比较浓厚,教师们可根据略读课文特点,大胆取舍,或仿、或补、或创,师生合作,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姜燕娟,教师,现居浙江衢州。

略读课文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