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孝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文化纽带。经过历代思想家的提倡和亿万群众的实践,已发展成为中华道德规范的普遍原则和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孝道,并有着源远流长孝文化传统的民族,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在社会崇尚思想道德品质建设的过程中,“孝”是最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社会如果缺乏崇尚孝敬文化,宣扬“敬岗敬业”或“爱国爱党爱人民”就缺乏根基。可以说,孝敬文化是否做的深根扎实,直接关系着一个社会群体意识形态的转变,以“孝敬父母”为基点引发“尊老爱幼”、“孝老爱亲”、“扶弱助残”等一系列传统美德,将直接产生人人关爱社会、人人遵守公德的良好效应。人人都有社会责任心和公益心,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感恩是孝文化在当代的表现形式,践行感恩教育,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当前,在许多学生中客观存在一些不识不懂传统文化、不孝、不敬、不谅父母和长辈的现象,存在对社会冷漠、却对外国文化盲目追从等一些不和谐因素。在我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这些都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警醒和重视,并采取切实的措施予以解决。
弘扬孝文化,推行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激党和政府的培养之恩、革命先烈的奉献之恩、父母前辈的养育之恩、老师先贤的教育之恩、学校社会的关爱之恩,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思回报之义,常谋创业之道,共创和谐社会。
我相信,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体系的国度里,绝大多数人都是有爱心、有侠心、有良心、有责任心和感恩之心的,但并非所有人都会成为模范。所谓“模范”,即人们学习的楷模和典范,他们之所以能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不光在于他们是有心人,还在于他们的“心”更大更真更纯,他们真正是在用大“心”成就和书写大“爱”。国家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最终目的,我想也就是通过这种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和感染更多的人,让模范回归人间,成为身边的你、我、他。
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当我们在不断给予未来一代知识技能和经济观念时,是不是对道德教育,特别是最最根本的孝敬文化疏导太少了,太过于肤浅了!我们对孩子的道德教育真的应从小抓起。
崇尚一种文化能营造一种生活氛围,在什么样的生活氛围里,会形成什么样的社会群体,什么样的社会群体,更会塑造出什么样品质的人,什么样品质的人又会反作用于什么样的文化,这是一系列的因果循环关系。
因此,良性的文化也必将产生良性的因果循环,“属于道德范畴的“孝敬”、“感恩”,孝文化是民族传统的道德文化。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不仅需要完善的公共事务管理措施,更需要公共道德来协调。脱离公共道德去开展公共事务管理,管理必将脱离群众,不得民心。在讲究和谐社会的现在,能否构建一套公共管理与公共道德相结合的体系是社会研究发展的方向。孙子在其治军中主导“修道而保法”,“修道”就是道德、品格的修养,“保法”就是依法治军,孙子能把道德与法治有机的结合起来,这种理念与当前我国提倡“构建和谐”、“以法治国”是非常相符的。孙子能在治军中能够做到,相信我们也能实现“道德”与“法治”的结合。“孝敬节”的打造,就是国民道德、品格修养提高的有效途径,对于协调国家公共事务管理来说,也必将起着应有的作用。
让我们正视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在这个物质极为富足的时代里,我们不仅要有分辩是非的判断能力,要有纵横世界风云变幻的观察能力,更要有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行动能力。我坚信,站在五千年古国文化基石之上面向世界时,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辉煌一定会大放异彩。
姜悦,教师,现居吉林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