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不只是课程的改革、教法的改革,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它在给老师教法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怎样加强班级、学生、教学、教师的管理工作,怎样使年级的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于课改的进行,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是一个重大课题,我们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循,只能在原有的管理方式的基础上,一边摸索一边前进,一边总结一边创新。
管理自古有之,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管理。
管理归根结底是人的管理,在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管理的对象包括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等,而人是其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现代管理的中心,是人的管理。早在二千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就指明了人的重要性。《尚书》有云:“惟人,万物之灵。”《孙子兵法》里说:“问于天地之间者,莫过于人。”在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时,管理者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艺术与管理技巧。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了解被管理者,通过多种方法来管理被管理者,尤其可以利用激励的方法。
年级管理的核心与目的在于:尊重人、培养人、关心人,在思想和感情上凝聚人心,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既满足教师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又成功地挖掘出教师潜在的智慧和能力。年级管理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包括教师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管理,由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必然就有矛盾的产生,解决矛盾的最高原则是“和”,是双方都能接受的“赢”,我们称之为双赢原则。美国的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提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中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管理者应该怎样设计这种环境呢?
我认为,首先要实现“管”,“管”是管理中的硬件措施,主要指确定目标,制定规划、计划、规章制度以及决定人、财、物的分配和使用。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有约束才有管理。其次是要实现“理”,“理”是管理中的软性措施,包括管理方法、管理艺术、管理群体的环境、管理者的素质等方面,这些是无法定出硬性衡量指标内容的。要提高新课程背景下的管理水平和效益,我认为管理者更要注意“理”,如何注意呢?我从以下几个层面谈谈。
首先,是对教师的“理”和教学工作的“理”。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每个老师都应该是一个教育家。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各科教师是直接参与教改的主力军,他们的战斗能力与战斗热情直接关系到教改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热情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由于教改工作任务重、持续时间长,各科教师都是处于学习摸索阶段,备课时也不像以前那样轻松,加上大量的教学研究工作,无形间便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一名年级的管理者更要学会尊重、理解、关心甚至贴近你的年级老师。
怎么做呢?这就不是粗放、粗暴、粗俗式的农村土干部的管理模式,而是需要更精细、民主、科学式的适应新课改的管理艺术。我认为管理者可以采用“四交法”对老师实行管理。所谓“四交”即交谈、交流、交位、交心。
不善于交谈的管理者,常被人冠以“清高”之名,使人感到难以接近,这样,无形中就拉大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心理距离;善于交谈给人以亲切、随和的感觉,在管理过程中,能达到彼此间心理的相融合接纳。在工作中,我积极倾听老师的想法,消除与老师沟通的隔膜。在真诚、尊重的前提下,与人交谈时面带真诚的微笑,进行积极的目光接触和赞许性点头,以表明自己乐于与之交谈,使人感觉礼貌、愉快。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交谈,有一类是属于既定决策的阐述,口气是肯定式的;有一类是属于尚未决策,却已有某些想法的,此时的口气应是商讨式的;有一类是属于还很不成熟的想法,还没有多少主意的,就此与人交谈,口气就应该是询问式、请教式的;有一类是与工作并没有什么关系的,属于聊天性质的,口气更应该随便一些。作为管理者,不能说话给人感觉像是金科玉律,如此就无法达到交谈的有效性。
与老师之间有了良好的交谈,才有了进一步交流的可能。古语说 “士为知己者死”,教师具有要求被人理解和渴望被人尊重的需要。高中教师具有一个知识分子共同的特点,自尊心较强。这时,管理者应放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身份之别,以朋友的身份,以平等、轻松、自如的心境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缩短心理距离,融洽关系,使教师在感情上亲近管理者,在教师心中产生潜在的说服力,从而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管理者的影响。
“一千个读者眼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身份决定了思考角度的不同。管理者要进行换位思考,保证群体需求的一致性;在化解与教师的矛盾时换位思考,保证群体关系的融洽性。当然,换位思考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无原则的让步,不是“好人主义”,也不是“和稀泥”,而是工作中的一种策略和方法,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在管理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最后,“民之归之,犹水之归下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达到交心的状态,是管理关系中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充分地调动了老师积极性的境界。另外,还需要各种方式来增强团队凝聚力:课改是一项工程,不是哪一个人能独立完成了的,只有加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与团结协作性才可能使课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更大的进展。
为此,我们年级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克服困难,创造有利的教学硬件设施。如随时通报各校之间听课交流学习的情况,鼓励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到外校交流;加强集备组工作,加强科任教师与班主任的交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反馈,及时了解教学情况与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各种形式的问卷调查……但是,不可否认,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工作的主渠道,因此,加强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求集备组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并且要在每次集备时多进行教学方法的交流,上课时发现什么方法对学生学习更有好处,要及时在组内互通经验。集备组内的老师互相听课评课,要对教材内容和课堂教法进行调整,打破授课的固定形式,根据各位教师的不同特点、各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安排,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将与课本联系密切、学生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鲜活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合作。并且,在抓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们希望,通过良好的集备活动的开展,能够形成一支团结协作、素质不断提高的教师队伍。
其次,是对班级和学生的“理”。在班级内部,年级内部要求设立“班级之星”、“年级之星”的评比活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全方位多侧面考查、量化学生,如“学习之星”、“助人为乐之星”、“勤奋之星”、“卫生之星”、“体育之星”等,一周一评,一月一评,一学期一评。老师们开玩笑地说:“我们年级成了‘星光大道’。”我也相信,这个舞台将会星光灿烂。
新课程所体现的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参加实践、应用理论、获得经验、提高素质、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一个教育平台,因此,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也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我们要求各班主任在学生档案中对于每一位学生参加的活动、取得的荣誉都进行详细的记录,这也作为学生评价的一个参考,如运动会、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等,都是学生发展个人爱好的舞台,他们在这些方面获得的任何成绩或表现都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选修课和研究性活动的开展,先由教师定课题,学生选题,做好课题申报工作,拟定研究计划,进行开题报告会,按计划安排分组上课,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并在活动中安排阶段小结和评价,最后指导学生做出结题报告。由于所选课题既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又是许多学生从来未曾接触过的知识,他们对这些课题感兴趣,便大大提高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愿望和能力。指导教师应对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水平进行评价,学生也在个人研究与团体合作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对他们自主学习课内知识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在选修中,我们由各科老师自行开发校本课程,分别开设十个选修班,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
课改实行半学期以来,我们看到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改变,一些班级的课堂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知识面拓展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开始学会搜集和利用资源,参加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也增加了,还有不少富有创意的设计,令我们非常欣喜。比起过去的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评价标准,新课改更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更认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更大的提高。但这一切还处在起步阶段,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中,我们希望能得到更多的信息和经验,使课改收到更好的成效,真正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并对他们进行客观和全面的评价。
当然,在课改实行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疑惑,如:综合实践课程的活动场所缺乏,或由于安全原因而不敢外出活动等硬件设施方面的问题。另外,教材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模块教学量太大,时间紧,语文、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周课时数太少,许多老师光顾着赶进度上课而忽略了教学活动,要开展活动又占用了基础知识的复习时间,往往陷入两难。还有,教师负担过重,在专业素质上无法进一步提高,以致未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未更新,仍然在课堂教学演绎着传统“满堂灌”的不良做法。而评价方式虽然有所改变,但各学期的统一考试以及今后的升学考试仍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这使许多老师和学生也无所适从……课改的理念要真正转化成实践行为还需要更多方面的努力。
李纯安,教师,现居湖北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