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0期 ID: 141827

  

求新避俗打造作文语言的个性

◇ 许 娟

  王朔形容某人长相平平“掉到人堆里就找不着了”,如果我们考场作文也掉到“万人一面的汪洋中”,就很难突出个性。要力戒文章语言的趋同现象,避免在词语选用、句式结构、语气语势上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力使自己文章的语言或雅致凝练,或俏皮幽默,或优美诗意……要做到凭空逗巧,意外出奇就要在写作中求新避俗。
  要使语言避俗求新,可以有以下四种途径。
  一.想象修辞——追求形象
  海德格尔有句名言:“语言是人口开出的花朵”。
  巧设比喻,以求形象生动;铺陈排比,以增奔泻气势;拟人摹物,以求逼真生动;大胆夸张,以显飞扬灵气;多用设问,以求启人深思;反复吟哦,以抒绵绵之情。
  不说“我很悲伤”,而说“我心灵的天空一直下着雨”;不说“女人和男人应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而说“女人应是一株木棉,和橡树并立在一起”;不说“没有钱”,而说“囊中羞涩”,说“与孔方兄无缘”,说“‘老人头’不多”……
  比喻可以创新别致。“对旺角的多家书店,我和一桃以怀素草书的笔意一路草过去,但有时也不免驻足留连。”
  拟物可达生动陌生。“窗口一闪而逝的年轻面颊便在这深深的秋意中浓浓地开放,开放出灿烂的青春。”
  拟人摹状,别具新意。“羞嗒嗒的音乐朗诵会,正在火辣辣地开。”
  二.幽默诙谐——追求情趣
  如一位考生论证“当代中学生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必须十分重视课外阅读”,有一段对死抠课本、死记硬背的调侃,变叙述为描写,幽默风趣:
  “诚然,在考分的压力下,学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课程教材上,于是乎弯腰驼背兮“孔乙己”,鸡胸鹤腿兮“林黛玉”,双眼昏花兮博士伦,挑灯夜战兮功课如山,许多人陷入了应试操练的怪圈。”
  议论语言中作生动的简笔描写,而且模仿楚辞,插入“兮”字,读来纡曲含蓄、意味深长,以一种轻松戏谑的笔触表达着严肃的态度,搅拌甜酸苦辣于一“锅”,饶有兴味。
  “如果把书的封面比作女人的脸,一个‘抓人’的书名,是放电的媚眼;一位名作家的芳名,是诱人的樱唇;封面其他部分的花花绿绿,是女人脸上的姹紫嫣红。敢于素面问世的图书,一般内容有真货;敢于素面朝天的女人,大多是真美人儿。”(何玉兴《图书比女人》)
  有人写道:“明末清初直到传教士马利窦第一次带来世界地图时,王公大臣们强烈要求把中国摆在中间,否则,是可忍,孰不可忍;颇有些倚天不出,谁与争锋,普天之下,舍我其谁之感。”
  这样的文字,幽默、活泼、俏皮,能让人耳目一新,身心一爽。幽默、诙谐、调侃,体现智慧。如果能适时地“幽他一默”,可使文章陡增亮色。
  三.精言警论——追求理性
  “大地在雪下做着纯洁的梦,春天来把这梦实现。”
  “占领春天的空旷要比挤进夏日的葱茏更容易。”
  “正是对春日做功利打算的人,才最可能拥有一个丰饶的秋天。”
  “惟有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一朵春花可以永不凋谢,一股春风可以永远吹拂,一阵春雨可以永远淅沥,一缕春晖可以永远明媚。”
  这些语句之所以受到喜爱,主要在于它们不是客观地呈现生活,而是寄寓了一种思想;它们不是对思想的明示,而是把它蕴含于形象之中。人们在阅读时,既能获得启迪,又能有一种审美体验的愉悦。概要地说,这些简短质朴的语句里有着灵动并美丽的思想。
  鲁迅在有些东西因有违文学创作的审美要求而不能写进文章时说:“可以画毒蛇和蝎子,但不能画鼻涕和大便。”
  余光中提醒我们:“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一片绿叶,饱含着它对根的情谊;一句祝福,浓缩了我对你的祝愿。”“政治牢骚,中文清高,物理深奥,历史推敲,数学坐标。”这些文字,姿容别致,理趣盎然。
  有理性的警论,或直陈利害,义正词严;或嬉笑怒骂,入木三分;或针砭时弊,酣畅淋漓;或多方设喻,增其灵气。
  四.直引化用——追求意蕴
  恰当引用一些诗词典故、名言警句、谚语俗语、歇后语、顺口溜等,增加作品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文化底蕴。例如:
  “聆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故事;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情怀;品味‘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无限忠诚。我发现,我与他们的心近了。”
  这些引用的文字凝练形象,以少胜多,拓展了思考联想的空间而饶有蕴意。
  语言表达的避俗求新,方法多样,难以枚举,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懂得因人因事因情因景因时因地而有不同的“我”的写法,力求“语言陌生化”。
  克服语言的套版反应,讲出有个性的“我”的话,应成为语言表达的一种追求,应该养成习惯而成为素养。
  
  许娟,教师,现居山东胶州。

求新避俗打造作文语言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