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教育观高度崇尚人的个性和主体性,强调教育要提升学生的内在价值,如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品德以及人格价值观,反对教育强调外在价值,认为教育要关怀人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一轮的课程标准系统地提出了“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重视学生的心灵体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空间,努力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沟通与融合。
曹禺的处女作戏剧《雷雨》是我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具有突出地位的多幕话剧,其经典性使其在各种版本的新旧教材中均被收录,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雷雨》在各版本新旧教材中不免有些变化。本文仅以1988年人教版语文教材(旧教材)和人教版新课标本教材(新教材)来分析教材中《雷雨》一文的更迭:
一.淡化政治教化,思想束缚减弱
旧教材中《雷雨》的预习提示指出:“剧本通过描写一个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周朴园的家庭内部纠葛和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深刻地揭露了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性……揭露了周朴园作为资本家对罢工工人的血腥镇压,透露出他从前发财起家的罪恶勾当。这场戏揭穿了周朴园冷酷、自私和虚伪的思想本质。”其注释是“这个剧本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的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个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某煤炭公司董事长周朴园……把遭受他凌辱并生下两个儿子的侍萍赶走。”新教材的注释指出剧本“写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周朴园年轻时爱上女仆梅侍萍,后来为了和阔小姐结婚,周家把侍萍赶走。”
可见,旧教材有明显的政治性倾向,将剧本置于政治阶级斗争中。八十年代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性,教育成为灌输政治思想的工具,使得语文教学中人的情感价值教育被忽视。新教材无明显思想政治性倾向的话语提示,其《单元导语》明确强调“本单元学习中国现当代戏剧和外国戏剧……阅读剧本要注意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了解人物的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得到展现的。”教学目标已经从思想教育逐渐转移到文学自身。这一变化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在教育观上的转变,开始淡化政治教育,凸显作品的文学性,语文教学由外在政治教育逐渐转向内在文学鉴赏,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符合人文主义教育观的主张。
二.课堂预设减弱,注重教学生成
教学思维方式有预成性思维和生成性思维之分。预成性思维主要是指先在地设定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按这种设定来认识和控制事物发展的思维方式。生成性思维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预先存在的。
旧教材的预习提示实质上是一种权威标准解读,让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有明显的预设,暗示学生对课文的唯一正确的解读应该是像预习提示那样,否则就是不准确的,解读比较单一。政治性倾向的预习提示影响教学思维方式,容易形成预成性思维。预习提示对周朴园的描述突出其冷酷无情自私的性格,限制了学生对周朴园人物性格复杂性的探讨。新教材去掉预习提示,淡化权威,放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束缚,突出学生主体性,注重教学中的生成作用。其注释比较客观地描述周朴园,给学生较足够的空间去探讨周朴园的性格,使得在教学中对剧本的主题可以有较客观的多元解读。
教学是由人参与的过程,应该是灵活机智地依赖情境动态生成的。生成性思维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感受,重视师生的选择与创造,有助于使语文学习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生已具有一定阅读能力和知识积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可见,语文课程与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预设思维转换到生成思维,是符合人文主义教育观的。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课改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新课标指出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雷雨》一文在新旧教材中的更迭说明语文学科已经开始转换教育理念,重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李艳飞,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09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研究生。张坤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