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改变教师机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一个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乐于实践探索、乐于创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理念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现行的传统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树立一个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新的教学理念。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初中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呢?这是因为传统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学生整天在死读书,久而久之,就会对语文学习毫无兴趣。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对这门课毫无兴趣的话,那又怎么学以致用呢?其次,传统的学习方式很多只是机械的模仿,重复的机械训练,长时间下去,学生只会在题海中“游泳”,很难向高层次发展。因此转变陈旧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那么应该怎样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一)转换教师的教学理念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实事求是和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养成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转变。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做为一名教师就应该避免填鸭式教学方法,力求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发展自己的个性。
(二)转变教学形式,变一枝争艳为百花齐放
现在的课堂就像茶馆说书人一样,教师很多时间就独自一个人在上面唱独角戏,而众多的学生都是忠实的听众。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恹恹欲睡,怎么会提高学习兴趣呢?因此教师就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来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应用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要怎样转换教学形式呢?
(一)老师成为学生,让学生争做小老师
转换教学理念,首先教师就应该从自己做起,放下架子,让学生也来做教师,这样就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我在上《出师表》的时候,首先安排几名学生在下面认真备好课,以便在台上为同学们讲好课,做一个合格的小老师,这些学生兴趣很浓,他们相互探讨疑问,查找资料,设计提问。在课堂上,“小老师”精彩的提问,学生出彩的回答,让课堂变得异常活跃。通过这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钻研教材的兴趣,也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将课堂变戏堂,让学生成为课文中的“演员”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像小说、戏剧、童话、寓言等这样的课文都可以由学生充当角色来表演。表演之前,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理解课文中的内容、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例如,我在上戏剧《白毛女》时就运用表演法来上课。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自告奋勇演杨白劳、喜儿、黄世仁、穆仁智等,让学生在课下一起相互研讨,相互交流,由于学生积极性很高,准备充分,那些同学在上课表演时,表现得活灵活现,从而使学生明白了戏剧中的主题——“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使鬼变成人”。
(三)采用多种提问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课堂上,要改变过去教师提一个问题,学生答一个的老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问,学生自答或学生质疑教师等多种提问方式,让学生在提问中,培养自己探索知识的能力。
(四)以小组合作为主,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探究学习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如何开展便显得尤其重要了,我认为可采用以下方式:
1、自学设疑——教师释疑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己质疑、提问;然后教师收集起来,针对性解决一些非常难懂的问题。
2、自学——小组探究——学生解答——教师释疑
在学习新课文中,让学生在读课文时自学设疑,然后在小组讨论中相互交流,相互释疑,对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小组之间学生相互解答,全班都解答不了,教师再集体释疑。
总之,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可以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从而达到乌申斯基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怎么学。”达到叶圣陶所说:“教是为了不教”的至高教学境界。
刘友娴,教师,现居湖北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