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苏州园林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
在2005年初审通过的山教版语文教材所收入的《苏州园林》一文中,作者为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举例道“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课文注释“嶙峋”的意思为“枯瘦的样子”,而在笔者曾用过的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中,对“嶙峋”注释为“突兀的样子”。
笔者比较后认为:从《苏州园林》整体的写作风格看,解释为“突兀的样子”更能表现出藤萝蜷曲盘绕、疏枝交映的古老风韵,形象地表现出一种盆景式的图案美,更符合本段的说明中心着眼在画意;而解释为“枯瘦的样子”,则给人以“干枯老迈毫无生气”的感觉,况且“嶙峋”解释为“枯瘦”也仅仅指“人的消瘦”(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很难与文中写藤萝开花时闪现出美丽光辉的典雅风韵融合为一体,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破坏了“图画美”的意境了。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强调只有理清作者的思路,读者才能正确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真切认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领会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叶老的《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丰富了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叶老首先在课文开头比较了不同的园林,认为它们的特点“各各不同”,接着笔锋一转,以精练、简洁、浅显易懂的语言概括出苏州各处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也是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而是否具有“图画”的美感,就成为了作者评判苏州园林艺术美的重要标准。纵观全文,作者也是用“图画”两个字来贯穿全篇内容的,从“图画”始,到“图画”终,成为作者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联结起对园林中各类景物的说明。
作者在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无论在哪个点上,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时,主要突出了“四个讲究”,即“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然后以分项说明的方式,详细阐述每一处园林景物所展现出来的“图画美”。最后又以“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领起文章的后三节,分别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还表现在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和建筑的色彩美。这样作者以“先总后分”的形式把各种材料组合在一起,条分缕析,丝丝入扣,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广博而不杂乱。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苏州园林》虽是说明文,但是作者却糅合了多种表达手法,记叙与描写的运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章的第5段中,作者不仅描写了各种树木花草安排错落有致、四季常青、四时飘香的情景,还浓墨重彩地渲染园林的繁华气氛,给人以生机盎然,沁人心脾的美的享受。在“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中,作者运用描写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古藤枝蔓婆娑的模样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笔者觉得把“嶙峋”解释为“突兀的样子”更能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更符合文章的本意。
我在上面比较了“嶙峋”的两个释义的区别,似乎是在吹毛求疵。但细加分析,却恰恰反映出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往往忽略“细节美”的问题,也反映了有些人迷信课本,对课本分析不深入、不全面,缺乏见解的毛病。
孙晋,教师,现居山东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