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由于以往高考应试的硬性要求,教学几乎完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学方法局限于教材中知识点的反复提问、练习,无一例外地采用题海战术,缺乏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由此导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遭遇发展瓶颈。教师每天忙于应对各种考试和复习,在某种意义上讲已经成为了分数“加速器”。传统的思维模式、枯燥的教学方法、单一的评价标准及停滞的专业成长使得语文教师的自身成长和素养提升成为了“不可完成的任务”。新课标视野下,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其专业素养越来越受到外界以及教师自身的重视。如何应对全新的教育理念,适应快速转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需要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专业素养。新课标视野下的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具体来讲可分为四方面: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文学素养、科研能力,这四个方面彼此协作,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语文教师稳定而健全的职业素养。
一.转变教育理念
新课标视野下,教育观和学生观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全新的教育观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实行全才教育,培养综合发展的人才,这样就对教师的工作理念和态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设立具有特色的专业教育观,从而适应新的变化和发展。教育理念的改变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指引和导向的作用。教育理念是教师工作的指南针和路标,指引着教师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新课标视野下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塑造和调整。
首先,形成全新的教育观。以往的教育观在某种程度上讲从属于教育实际,由教育现实引导教育观的形成,也就是说,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的教育观仅局限于如何培养学生应试的范围之内。新课标视野下的教育观有了新的内涵,需要教师进行领悟和解读,转变以往的教育观。重新树立“全人教育”的理念,把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问题解决能力作为培养目标,打破“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思想禁锢。由于教育观的改变,教育方法和评价标准也会随之发生转变,由此形成良性的循环。
其次,树立专业发展观。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探索和交流,对于专业发展观形成清醒的认识,从宏观上把握自身成长的方向和途径。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承担的责任,寻找并树立科学的专业发展观。教师需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提升,促进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和学习是当前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和方法,高中语文教师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新课标、领会精神内涵、掌握工作技巧,并在行为上不断努力。
再次,改变以往的教学观。新课标视野下,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需要进行转变,语文教学和培养目标需要从“掌握应试工具”向“提升文学素养”方向转变。教师把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感悟作为首要目标,发现文学美、感悟文学美、创造文学美,让语文教学成为学生文学素养提升的载体和途径。应试教育观下的字词章句同样需要重视,虽然不再成为唯一的教学目标,但是作为基本知识和技能仍然需要掌握。
二.完善知识结构
高中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文字使用技巧的训练场所,同时还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教师需要借助语文教学向学生拓展相关的常识、道理和方法。融合性的课程体系是当前新课标的重要思想之一,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形成综合性、融合性、整合性的学科结构。语文学科本身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工具作用,同时也承担着性情陶冶、价值引导,审美提升、艺术创作的责任。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承载着浩繁的信息,扮演教学和引导角色的教师则需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体系,广博的信息储备,融会贯通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工作的成绩,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而教师的专业素养又为自身的思想认识和信息储备所制约。因此,要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培养教师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高中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对于本学科的常识、原理、方法、规则等有着纯熟的理解和认识,同样需要对于其他学科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有一定的涉猎,语文教师一定要避免固步自封。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指引者,不仅要在本学科的领域做好本职工作,在可能的情况下,还需要对学生的其他学科进行相应的帮助和指导。当然我们不苛求每一位教师成为全才,可以教授任何一门课程,而是要求教师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在信息储备、思维方法、问题解决等方面具有更深的造诣,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每门学科之间都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影响着自身的工作效果,而且根据木桶理论,教师的综合素养取决于能力最为欠缺的一部分,而不是最擅长的领域。例如语文教师如果了解一些国画中山水渲染,工笔白描、花鸟写意等方面的常识和典故,那么在进行古典文学和诗词的授课时,则更容易实现审美意象、价值取舍、精神内涵,把文学篇章和绘画书卷中的共同追求融为一体,且相得益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完全不同的感受和认识,对学生的审美、思维、价值观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提升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是中文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经历过全面、系统的训练和熏陶,对于文学基本常识的掌握、分析解读的方法、审美领悟的能力都受过专门的教育。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形成文学素养是理所当然的,而语文教师提升其文学素养的意义在于服务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引导学生。
新课标视野下,语文教师的工作目标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单纯的工具性知识讲述和传授,把性情陶冶、价值引导、审美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往高中语文教师把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工作目标,每天忙于应付各种考试、检查和复习,对于本属于自己特色的文学素养则无暇顾及。当前的新课标提出教师需要把文学素养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方向也应随之转变。
从语文学科的教学角度来讲,教师的文学素养提升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新课标视野下,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语文教学的重心从单纯的工具性知识传授,转变为文学修养与之并重,甚至文学素养的提升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教师只有拥有一眼清泉,才能够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溪流。因此,提升文学素养乃是语文教师的本职工作需要。从合作学习、学科交叉、融合学习、全面发展的角度讲,文学素养的提升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有着更大的意义。教师的文学素养可促进学生利用其中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标准去审视和决定自己的行为,影响自己的认知、情感和个性。
四.具备科研能力
中国传统的教学观中对学习中提出了“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的要求。对于学习内容和工作对象,行为主体都应该有着清晰、全面、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后续工作。通过事物的表象,了解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在本职岗位上做好基本的教学工作,还应当尝试进行教学研究。理想的教学工作要求教师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明确工作方向、了解学生特点、掌握教学方法、实施科学评价、创新工作思路、发现问题并能主动解决问题。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把工作中发现的现象、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找现象背后的规律,为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语文教师具备科研能力需要从几个方面努力。首先,打破思想束缚,许多教师保守地认为语文课程不像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可以进行现象分析、理论模型建构,不适合进行科研,另外就是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足够的自信。但笔者认为现实并非如此,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可以通过组成研究小组的方式,进行合作研究,选取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作为带头人,引导大家集思广益,协同作战。通过交流、讨论、思辨、统一认识几个环节,得出共识和结论,并将结论进行实验和推广。其次,深入实践。语文教师可以尝试主动发现问题,动手解决问题。一线工作所接触的实际情况就是最为真实、直观、形象的研究材料,高中语文教师进行科研的最大优势就是拥有真实、稳定、丰富、直观的研究信息,利用教学工作中的各种资源,把实际工作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是最为有效的科研途径之一。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发现语文教学课堂上的问题和现象,如文言文学习难度较大,如何提高学习效果,寻找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就是非常好的科研课题。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同事交流、咨询专家等手段完成自己的任务。
新课标视野下,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明确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提出有效的培养方法,还需要各方面不断的努力。
穆德林,教师,现居甘肃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