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0期 ID: 141783

[ 袁应华 文选 ]   

语文课要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 袁应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实存也。”文章有真情实感,才能使人百读不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范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佳作。教学要千方百计创设一定的感情气氛,促使课文内在的感情、教师的教学感情、学生的学习感情相互交融,产生浓烈而深沉的感情共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渐入情境,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陶冶情操,实现审美的目的。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
  一.读——披文入情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读的方式颇多,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独自默读。随着电化教学的普及推广,可以将广播电视播放的配乐诗朗诵或散文朗诵录音播放给学生听,甚至自制录音带、录像带,适当选取与之相适应的音乐和画面,再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读,以此感人。须知,作者总是先有了情思而再发而为文的,读者(学生)是有了文辞(课文)再了解情思的,两者无不紧扣住一个“情”字。如何才能了解“情”呢?只有读,通过读,才能进入情境,使作品如出于自己之口、自己之心,进而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学生只有多读才能真正进入作品中去,体味精美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披文入情”,才能“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不管何种朗读,只要富有审美情趣,都能使学生深受感染,进入情境,诱发其大脑的积极思维,进入审美的最佳状态。
  二.想——引人入胜
  想象具有超越时空的无限广阔性和丰富性,它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所谓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便是想象引人入胜,进行创造的结果。想象无不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想象与情感是不可分割的关系。不深入作品想象,不入其境,就无以“动容”。作家写作时已融入了自己的感悟,有独特的人生体验与感悟,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个“情”,通过想象把学生带入“境”中去,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让他们通过想象进入角色,深入情境,享受再创造的乐趣,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三.感——以情动人
  文学作品无不是以情感人的。而“情感”与“理”又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情中含理,理中寄情,情理交融。教学《背影》时就要抓住父子之情,以爱子的真挚情谊去熏陶感染学生,丰富净化学生的情感。但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除了以意境引人入胜之外,还以情感人,或悲或喜,或爱或憎,忧郁、愤懑都在作品中显现:“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与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情。只有把学生引入情境,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及其独特的处境、经历、思想倾向、个性特征以及文化修养所造成的风格,才能真正体味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写的“这几天我的心情颇不宁静”的深层含义。分析课文,让学生了解这些,才能启发学生调动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去感悟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愉”之情。朱自清散文之所以动人,就在于一个“情”字。
  
  袁应华,教师,现居贵州石阡。

语文课要培养学生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