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0期 ID: 141793

[ 郑明辉 文选 ]   

如何让学习语文成为学生个人的需要

◇ 郑明辉

  语文,是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的结合体。语文知识的运用是贯穿于每一个人一生的技能,也是一个人个人修养的体现。对于学生而言,语文学习尤其显得重要,关系到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远没有其他学科高。总的来说,有两种思想在学生中流行:枯燥和畏惧。怎样才能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呢?如何让学生从心里喜爱上语文呢?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本人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教学过程尽量做到知识的传授和素质的提高相结合,使得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成长需要,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一.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积极、健康、愉悦的情感,能促进人的思维活动,更有利于增加课堂效果,因而课堂上本人对学生“动之以情”,努力使学生能够融入其中,进而激发他们的情感,为更好地“晓之以理”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创设愉快的兴趣教学氛围,恰当地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兴致盎然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为讲授新课做好铺垫。本人觉得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有许多种,这里就列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1、通过放小资料片、录音或生动的讲解,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使之受到感染与陶冶,更好地解读文本的内涵。如讲授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课《蜡烛》一文时,本人把很多有关二战的图片投影给学生看,另外讲了两个有关战争的小故事,让他们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来体会战争的残酷性,体会现代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2、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联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5课《父母的心》一文时,让学生把父母送给自己的一件珍贵礼物或与父母的合影拿来,讲述一段难忘的经历,体会父子、母子之间深挚的感情。初中生正处于未成年和成年的年龄分界,他们稚气未消却又充满了独立的意识,迫切希望以成年人的姿态面向家长和社会,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经常与父母发生冲突。这节课结束后,收到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很多学生在练笔中谈了自己和父母交流过程中的矛盾,认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的不足,表示以后要和父母多交流。
  二.走上讲台演讲,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叶圣陶先生指出:“学习语文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环节。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口头锻炼的机会很少,但他们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为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满足他们的心理要求,本人在早读课上让学生花十分钟的时间讲解一篇古文或一首古诗。这样,学生不但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学到文言文的知识。台下的同学有的听得入神,有的会抱以热烈的掌声。这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还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面广,眼界开阔,积累的知识多了,学课文时,针对问题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了。事实证明:这种走上讲台,面向全体学生的做法,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同时对他们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改变作文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再惧怕作文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语文学习最大的惧怕就是作文,这是个老大难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本人尝试了很多方法。如坚持每星期让学生写一篇随笔。随笔写作(自由状态下的写作训练)是高考作文的最好准备。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式为话题作文,可以说,它与随笔的释放性、任意性有某种相通之处。随笔写作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将自己平时的所见、所感、所思都用笔记录下来,任意发挥。这样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在平时作文训练时,创设多样的作文形式,不再拘泥一点。比如在上完《麦琪的礼物》后,本人让学生用10分钟的时间来描写夫妻双方收到礼物时的场景。这就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尽可能的把自己放入到那个情境当中去。这只是一个片段描写,并不需要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本人还一直强调学生作文的自主性。让学生针对某个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自立文意、自由表达,这样作文的形式不拘泥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束缚,可以写散文、诗歌、小小说、童话、日记、书信、寓言等多种文体。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写作优势。可以尽量做到以感性体验来打动人,以奇思妙想启发人,以见解深邃震撼人。
  
  郑明辉,教师,现居安徽来安。

如何让学习语文成为学生个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