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中关于小说阅读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教学中,我发觉很多学生读小说,包括读一些经典小说,大都是走马观花,往往一知半解,或者囫囵吞枣。
鉴于这种现状,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让他们懂得应该怎样真正地读懂小说、鉴赏小说、评价小说。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能力,以便他们将来能更有效地阅读其它文学作品。
下面以阅读鲁迅小说《故乡》为例作阐述。
第一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
这一点很有必要。可以将读小说与学生自己看皮影戏,看电影、电视剧作比较,让学生悟出自己以前读小说时并没有真正读懂小说,没有从阅读中获得应有的感悟、认识。而要真正读懂小说,首先要了解小说的常识。读小说最起码的前提是要对小说这种文体的特点有所了解,包括小说的概念、主题、中心三要素等,还要了解小说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集中反映。如图所示:
这样,很自然地让学生明确阅读小说的目标是领会小说的主题思想,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譬如,读《故乡》一文,要思考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用意何在,从人物变化中可以窥见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小说揭示了发生这些变化的社会根源是什么等等问题。
第二步,指导学生领会小说的主题。这一步是紧承上一步,让学生意识到:读小说如同看电影电视,要领会其深层的东西,也就是要思考其主题思想,这是读懂一篇小说的核心。可以列举电视剧《水浒传》《红楼梦》、电影《百合花》为例作比较,然后以小说《故乡》为范文作具体地阅读指导。
以下四个方面,是交给学生的“钥匙”,也是领会文章主题思想的几条途径。
一.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中心,因此,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是领会小说主题思想的关键。为了让学生容易悟出小说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的关系,可以设计一系列思考题。譬如:《故乡》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其中哪些人物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他们具有什么代表性?少年闰土和“豆腐西施”杨二嫂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让学生把这些问题串联起来思考,明确:①小说常常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行为、神态等的细致刻画来表现人物形象;②思考并挖掘人物形象所折射的社会意义是阅读一篇小说的重点,是领会主题的重要途径。
二.分析小说的情节发展。
1.情节发展对展示人物形象的作用。例如:《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按照“回到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的思路展开情节,逐步展示了杨二嫂、闰土还有“我”等人物形象。
2.细节描写更能表现人物性格。例如:《故乡》中少年闰土看瓜刺猹,中年闰土拣香炉和烛台,杨二嫂把“我”母亲的手套塞在裤腰带里和拿狗气杀“飞也似的跑”等等细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3.从情节发展中领会小说主题。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逐步分明,小说的主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例如:《故乡》中“离开故乡”这个情节着重表现了“我”内心的感受,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到“我”这个积极的知识分子形象,感受到作者改变旧中国,追求新生活的愿望。小说的主题逐步深刻地显现出来。
学生读小说最普遍的毛病是仅仅留意情节发展。要教学生读小说不能只知道小说写什么事,还要善于从情节发展中了解人物形象,领会文章主题。
三.领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让学生明确:
1.“景语皆情语”。例如:《故乡》中“我”回到故乡时看到的景象正是人物悲凉、复杂心境的写照。
2.自然环境往往即是社会环境的缩影。《故乡》中那“没有一些活气”的“萧索的荒村”就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
四.留心作品的艺术手法。
比如:细节描写(如《故乡》),对比手法(如《陌生的故乡》),侧面描写(如《与“天鹅”同桌》),象征手法(如《百合花》)等等。任何一种艺术手法都是服务于主题的,所以留心并揣摩作品中突出的艺术手法,有助于领会小说主题。
谭西平,教师,现居湖北天门。刘文波,教师,现居山东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