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0期 ID: 141763

[ 王万平 文选 ]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创新教育

◇ 王万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国实施的新课程方案,其宗旨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目标是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其核心是创新教育。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改革如何进行的关键性问题。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我们过去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由于侧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忽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使语文教育陷入“支解分析”和“题海战术”之中。语文教育丧失了对人和人性的关注这一主题,成为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这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过程的异化。学生个体的迷失、精神的空虚和感情的贫乏已经成为语文教育异化的结果,并且日渐蔓延。
  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结合语文学科具有极强的人文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使他们摆脱“机器人”、“空心人”的尴尬境地,成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个体,使其有思想、有感情、有主见,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作为个体的人的非凡创造力。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关怀学生的人生。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但更是茫茫人海中的个体,他们的生命、生活更值得教师关注。在人生道路上他们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思考、对价值的追求都处于萌芽期,需要教师精心呵护、耐心引导。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他们在文章中渗透的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对生活的态度和思考,都是学生反观自己生命的镜子,都是学生学习做人的标本。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去发现、去理解、去体会,把这些感悟和体会、态度和思考作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经验和财富。
  (2)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格是人作为生命个体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资格,也是人作为生命个体所具有的性格、气质、能力、品质的总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把学生当学生,应该首先把他们当人,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维护他们的权利,帮助他们发展和完善自我,建立平等的师生、同学关系,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给予学生表达自己的权利,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问、敢于创新。(3)培养学生的人性。人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人的情感、修养、素质等,归结起来就是“求真”、“悟善”、“审美”三个方面,这是语文学科最具魅力的地方,也是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最突出的体现。知识之“真”、道德之“善”、艺术之“美”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相辅相成,合而为一。所以语文教师在教会学生字、词、句、段、篇、章的基础上,应该让学生知道语文是陶渊明的菊、李太白的酒、苏东坡的月、曹雪芹的梦,是鲁迅绝望的呐喊、朱自清凝望的背影、是老舍光临的茶馆、是史铁生沉思的地坛,是人性渗出的露珠,是思想闪耀的光芒。
  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健全的人格、完善的人性,学生才能成为独立的个体,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迸发出每个生命都具有的创造力。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创造性的课堂教学,营造创造性的学习环境
  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陈腐,教学方法陈旧,只知道照本宣科,教学没有创新意识,学生就没有创新的动机,没有创新的精神。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扮演好三种角色:导演、主持人、裁判员,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就是要彻底改变“教师中心”的专制型教学机制,把教师能够扮演的各种角色,灵活地运用到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语文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具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良好的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健康的审美情趣。所以我们进行语文课程教学,必须以语文素养为核心,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新课标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质上就是要求通过学习语文,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实现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学习语文只有将课堂语文学习同社会生活言语实践结合起来,言语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课标特别提到,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还要有意识地强调在生活中学语文。
  (2)更新语文教学方法。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所有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无定法。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不是追求课堂新奇、热闹,而是要求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创新的课堂形式是多样的,但特点是共同的:少灌输,多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3)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教师还要创设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要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造成“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跃流畅,创造性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
  三.运用心理学和创造学的基本原理,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不同于常规思维,它有自己的特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指导和培养。语文这门学科应该是创造性思维的苗圃、温床、演练场,特别是作文教学,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所谓发散思维就是在已知事物或已知道理的基础上,找出或发现与之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或道理的过程。传统的语文教学大都是教学生只寻求一种正确答案,这并非不对,问题是大多数人在找到第一个正确答案后,就不再有寻求其他正确答案的想法了,而往往第二个,第三个,甚至第一百个答案,才是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结构分析、主题概括、写法总结,可以让学生有不同答案、不同的理解,对于一篇作文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写法,最后写成不同体裁的作品。总之,就是要让学生拓展思路,扩大视野,为创新提供基础和依据。因此,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于探索,对未知的东西要乐于施展才智去寻求答案。
  (2)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是一种最具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对于任何问题、任何答案、包括前人的观点、教师的解答敢于质疑,从相反的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认识,而这种见解、这种认识有可能是不正确的,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这种见解、这种认识也有可能是正确的,说不定就是真理之所在。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鼓励同学不轻信现成的结论,对客观世界抱有科学的怀疑态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许多新发明、新创造最初都是以想象的形式出现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语文不能没有想象,诗歌的意境、小说的情节都要依靠想象才能够感悟和体味,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想象力,同时,丰富的想象又是学生进行创作的基础和源泉。作为最具创新能力的写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最佳途径。
  总之,创新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供给学生一片创新的天地,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们就会培养出一大批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王万平,教师,现居甘肃兰州。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创新教育